不支持Flash
|
|
|
沈鹏:笔走龙蛇心存方圆(2)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 22:27 北京商报
沈老“书法家”的名声在外,殊不知他的诗词与书法如同比翼连理,相互辉映。草书中体现着诗情、诗韵,让他的书法线条显得绮丽多姿,风骨洒脱;诗词中透着他行草时的豪迈与洒脱,让诗词的韵律节奏显得疏密离合,张弛有度。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郑伯农在评论沈老的诗词时曾说过:“他的诗都是从生活中萌生的偶感,看似不经意,却蕴含着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平淡之中有新奇,飘逸之中有深沉,随意之中有机趣。” 当记者问到如何能达到这种境界时,沈老笑笑说:“字外功夫诗内得,我从诗意悟书魂。我觉得无论诗词,无论书法,情感应该是最重要的。用情感来带动创造,带动诗词的育秧,带动书法的线条。” 观沈鹏书法,得之于传统的草书,不失规矩;而肆意挥洒,又无不在抒发内心情感,于法度中充满新意。 “为他人做嫁衣” 贵在学习 尽管沈老的书法、诗词被广泛认可,他一生的职业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美术编辑。1950年,19岁的沈鹏因为热爱新闻工作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名编辑。从此便坚持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至今,沈老的称谓可以是“书法家”、“诗人”、“美术评论家”,更是优秀的“编辑出版家”。 由沈老主编或责编的书刊有500种以上,其中有很多获得国家大奖。然而编辑工作却只是为后来者当一块铺路石,没有名也没有利。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对沈老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沈老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为读者服务,却无怨无悔。成绩斐然,却不事张扬”。 说起这份默默的工作,沈老脸上浮现的是从容与淡定。他说:“有一点我可能做得比较好,那就是我做大量的事务工作。有很多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我都做,而且那时候我们都没有名,帮别人出书也不用署自己的名,也没有任何一点利。但是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没有纯粹把它当成事务,我也随时从里边学习应该学到的东西。它形成一种思想文化的积淀,这些在我长期的创作中起到了作用。” 其实,也正是在出版社的机会让沈老接触到大量的古代碑帖,拓宽了学术视野,对此后的书法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同时长期的编辑工作也让他养成了全面、客观、辨证看问题的习惯,为他的美术评论打下了基础。 推动书法发展 贵在坚持 沈老用笔写了一辈子的字,也曾经笑称“用电脑写字,思维会调不过来”。在电脑键盘代替了纸笔的今天,书法又充满着怎样的魅力?沈老打了个浅显的比方:“有一些东西是立竿见影的。比如我现在口渴了,马上就要喝水。但书法艺术对于人的感染力是潜移默化的。它能净化社会、净化人的心灵。通过书法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得更多、更深入。” 沈老如今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一直以来,如同他默默无闻的编辑工作那样,他也在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默默做着自己的贡献。经常奔波于各种大展览场馆的全国性书法大展;为很多老中青书法家个展题写展标;多次访问海外各国进行学术交流,传播中国书法艺术。我们的这次访问,也是在与沈老约了多次之后,最终在他百忙之中抽出的一点时间中进行的。 然而,当今的现象是中国画和油画日渐受海内外人士追捧,作为中国画基础和中华文化精髓的中国书法却不见声色,也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谈到这个话题时,沈老脸上和蔼的笑容渐渐收拢,陷入半沉思状态。他指出,这种情况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书法也该有应变之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书法教育很重要,它是书法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尤其是小学教育。现在有很多小学的书法课形同虚设,或者是根本没有书法课。这是由于学校对此不够重视,也缺乏专业的老师。然而看我们的邻邦韩国,出于尊重历史文化,恢复使用1800个汉字,把“汉城”更名为“首尔”,无不体现了民族的独立意识。因此,中国也需要把重视书法提到振兴民族精神、尊重历史文化的高度。 同时,沈老还对记者说,新闻媒体应该给予书法应有的重视。首先是在媒体刊登作品时要选好作品。作者不一定是名家,但要有较高水平。作品要附加释文,而且不能因电脑制作造成变形。其次是要树立多元化的价值判断。有些探索性的作品,开风气之先,有超前意识,不要简单视为“异类”,要看其中包含多少积极意味。还有,不要总是把书画当补白。应该大力普及书法美学、书法史知识。不要一味地把书法能否让人“看懂”当做标准,实际上这样是失去了标准,降低了艺术品格。 沈老的一番箴言,记者慌忙记在采访本上,却也跟不上沈老的节奏,他还在规划着中国书法发展的蓝图,思考着中国书法与国际交流的形式。沈老因为在中国书法做出的极大努力,而获得联合国Academy世界和平艺术权威奖,但他并没有止步,继续在他热爱的书法事业中越走越远。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