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正文
 

理财产品“浮世绘”(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 02:48 北京商报

  记者调查中发现,虽然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但是经过仔细辨别,可供金融消费者选择的理财产品范围并不多。各大机构在不断推新的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怎么包装产品上,玩的是一种“概念”游戏,本质上还是传统的几大类理财产品的重新包装、排列组合而已。

  单就某一类理财产品而言,收益情况不同也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以浮动利率理财产
品为例。这些产品多与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如金价、油价等)、股票价格等挂钩,如中行的浮动收益外汇理财产品,就是与在香港上市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3只股票作为挂钩对象;而浦发行刚结束申购的人民币浮动收益率产品,是与美元/欧元的汇率挂钩;招商银行正在销售的日日金外汇理财产品,则是与美国国债一个月期的收益率挂钩。由于各种产品的挂钩方式各有不同,有的计息日期以落在指定区间的实际天数为准,有的一旦突破区间,则所有收益全部泡汤。

  现象二:宣传材料

  重承诺轻风险

  理财好像总是和诱人的收益率联系在一起。较高的收益率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些理财宣传单醒目位置上格外承诺的部分。仔细翻看目前花花绿绿的理财产品宣传单你就会发现上面多是一些“本产品到期可保证本金安全”的宣传,而对于风险的提示有的是不提或者只是附带性的只言片语。这就是“高收益”背后暗藏的玄机。

  记者在北京银行所提供的理财信息卡上看到,所列的理财产品也基本上写着“本金100%保证”,收益率全部标注最高的额度,从2.22%-5.36%不等,看起来的确诱人。然而,关于风险的说明却只字未提。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现在各类银行都在抢占理财市场,每个银行都有一定的完成指标。为了解除投资者的怀疑、疑问,银行就利用本身的知名度打“高调”广告,再加上工作人员的再三保证,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势必吸引部分投资者。但事实上,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并不确定,70%左右的人拿不到预期的最高收益。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只选择银行储蓄这一收益固定、基本无风险的理财产品。长此以往,就缺乏对其他理财产品特点的认识,部分消费者简单地将理财产品等同于储蓄存款。其实,个人理财业务是完全不同于商业银行储蓄业务的创新业务,其基本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据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左毓秀介绍,理财业务与银行传统的负债业务有本质的区别,理财业务属表外业务,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与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并无关系;而负债业务属银行的表内业务,风险由金融机构承担,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也有严格要求。孰不知,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理财业务只是作为银行的表外业务,跟作为银行自身的表内业务不同,投资购买这种理财产品的风险是由投资者个人来承担的。

  因此,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银行各种理财产品的保底承诺不仅违规,而且不可信。没有写进合同的任何动人的许诺都是空话。到了不能兑现时,谁也不会承认曾经有过这样的许诺。宣传单上的承诺和签订合同时的免责条款,成为委托理财投资者在其不能确保高收益率时推托责任的原动力。

  现象三:销售人员

  对产品知之甚少

  由于银行在营业终端中的优势,目前市场上很多保险类理财产品、基金理财产品搭上了银行的“顺风车”进行销售。就拿“银保产品”为例,在银行你可以见到不少的“银保产品”的身影,这是各个商业银行争夺储蓄存款的手段,同时也是保险公司借助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出售保险的一种营销策略,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卖出保险是其盈利点,而对于银行来说收取中间费用更是何乐而不为。然而,双赢的背后给更多金融消费者带来了困惑。记者就发现在某些银行的网点,大堂经理、保险公司的销售员以及保安都在坐镇销售。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销售人员对理财产品所知甚少,只是一味地强调产品获取高收益的可能有多大。如一款与香港石油股挂钩的

外汇理财产品规定,当3只
股票
中的任何一只小于或等于期初价格的78%时,客户的收益率为最低值4.5%,否则可高达11.5%。销售人员在销售时大肆鼓吹,“目前石油股跌破期初价格的78%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当记者要求查看3只股票的历史走势时,该销售人员甚至不知如何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料。而当记者咨询一款与美国国债挂钩的产品时,客户经理也对美国国债市场一无所知。

  此外,人云亦云成为理财人员推荐产品时惯用的手段,尤其是利用销售业绩来忽悠消费者。在某银行营业部,销售人员向消费者推荐某基金产品乐此不疲,“如果是买基金类理财产品就看你对这个基金公司的信赖程度,像华夏基金公司推出的‘华夏平稳增长基金’销售情况就不错”。而事实上,很多销售人员对华夏基金公司了解并不多,对此前炒得沸沸扬扬的“华夏基金为何逆市高位建仓”事件也是一无所知,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想象其潜在的风险有多大。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般这些新基金上市时,基金公司的人员都会给代销银行的工作人员开一场基金说明会。然而,很多代销员可能自己还并不是很熟悉理财产品,更无从谈起如何帮消费者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