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中俄专家对话俄罗斯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 18:35 《财经时报》

  近几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高速增长、中俄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以及两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中国,对俄罗斯经济的研究不断升温,并正在由隐学发展成为显学。与此同时,中国商界对俄罗斯市场,尤其是消费品市场的兴趣也在迅速提高。

  3月22日,当俄罗斯总统普京完成了他任内对中国的第四次访问、乘坐专机返回莫斯科时,与他随行来华、总规模超过一千人的代表团成员的大部分仍然继续留在中国进行各种
友好与合作活动,其中包括为数众多的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高官。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俄两国的在经济研究尤其是转型经济领域的交流、增进对俄国消费品与投资市场的了解,《财经时报》有幸邀请了这次随同普京总统一起来华并受到胡锦涛主席热情接见、长期致力于中俄经贸合作、在俄罗斯商界、政界与学界都具有重要影响的俄罗斯俄中经济贸易合作中心理事长谢尔盖.萨纳科耶夫、副理事长弗拉际米尔·马尔金,与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的俄罗斯经济及转型经济研究专家林跃勤博士一起,就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转型改革、中俄经贸合作中的一些热点和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角式的对话。以下是本次对话的部分内容:

  时间:2006年3月24日地点:北京王府饭店俄方专家:C.萨拉科耶夫(左),曾任中俄友好、和平和发展委员会成员,俄中政府高层定期会晤筹备委员会专家, 1998年起担任俄罗斯工业企业家联合会俄中经济贸易合作中心理事长, 2005年7月创办了《21世纪:俄罗斯——中国》月刊。

  B.马尔金,俄中经济贸易合作中心副理事长。

  中方专家:林跃勤(右),经济学博士,1992年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经济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

  转型改革措施开始显效

  林跃勤:最近几年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受到世界瞩目,您如何评价俄罗斯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

  C.萨拉科耶夫: 1999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改变了人们自90年代初以来对俄罗斯的不良印象。俄罗斯已经从跌倒中爬了起来,俄罗斯百姓也对这几年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备受鼓舞。

  俄罗斯经济的好转有国际市场好转的有利一面,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不能过分夸大外部因素的作用,尤其不能低估过去的转型改革现在开始产生良好结果的意义。没有前几年的跌倒,也许现在俄罗斯是另外一副图景。

  林跃勤:许多西方人士和中国专家认为,俄罗斯近年经济复苏主要得益于

国际油价上涨,俄罗斯正陷入资源出口依赖的“荷兰病”状态,真实情况是这样吗?俄罗斯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C.萨拉科耶夫:这样的担心并非毫无根据。近年,油价上涨对于俄罗斯经济无异于久旱甘露,2004、2005年原油出口收入分别为583和834亿美元,分别增长50%和43%,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35%。石油美元对于2005年俄罗斯偿还150多亿美元外债、贸易顺差超过1400亿美元、稳定基金达到500亿美元,GDP增长率达到6.4%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B.马尔金:有这样的苗头,但问题还不是很严重。俄罗斯是个工业化大国,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科技潜力很强,是拉美、东南亚和中东国家不可同日而语的。俄罗斯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拥有让西方都感到羡慕的智力资源,世界上同时拥有这两种资源的国家不多!

  由于90年代的急剧转型和经济衰退,俄罗斯不得不暂时借重自然资源的优势解决当时的经济困难和社会矛盾。而且俄政府已经认识到依赖自然资源的增长模式的局限性,已制订出经济多元化、优先发展教育、加快科技创新、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增长能力的政策。相信经济增长的原料化倾向的状况会不断弱化。

  投资俄国的最好时机

  林跃勤:最近几年俄中经贸关系发展很快,双边贸易规模从2000年到2005年增长了2倍,中国从俄罗斯的第八大贸易伙伴上升为第四大伙伴,而俄罗斯也从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晋级到第八位。您对俄中经贸关系的发展势头满意吗?

  C.萨拉科耶夫:近几年两国经贸合作取得的进展,是可喜的事实,但没有理由为此陶醉!因为两个伟大邻邦间的贸易规模与其潜力相比实在有些微不足道,不必与中日贸易比,就连

中韩贸易额的1/3都不到(韩国的经济总量与俄国相当)!至于双边投资,到2005年,相互间投资规模都还停留在6亿美元左右的低位上,不仅难以让人满意,简直就令人有些羞于启齿。

  林跃勤:90年代,中国企业家一直抱怨俄罗斯投资环境糟糕,那么,目前俄罗斯的投资环境是否有较大的起色呢?

  B.马尔金:为了尽快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俄罗斯按照WTO的规则对法律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如重新修订了外资法、海关法、税法、产品分割法,特别是2005年7月通过了经济特区法,规定了对外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整顿了经济秩序、强化金融服务、打击寡头垄断和灰色清关、扶持中小企业和增强公平竞争等。

  应该说,俄罗斯的投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标准普尔等三大国际权威评级组织均将俄罗斯主权信誉等级从投机级通过到投资级,俄罗斯在世界各国投资吸引力排名位次从2003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6位,近三年吸引的FDI分别为80、125和261亿美元,2004、2005年的增长率分别为56%和109%——超过石油出口收入的一倍。

  可以说,现在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好的投资时机,西方商界正在积极进入俄罗斯。中国投资也出现了好的势头,仅2005年上半年投资就达3.68亿美元,诸如中国在圣彼得堡投资总额达13亿美元的“波罗的海明珠”住宅、商务和休闲综合项目已经启动。

  灰色清关是定时炸弹

  林跃勤:灰色清关和俄罗斯强力部门经常清剿华商一直是中俄经贸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中国方面在力促中国企业和商人经营规范化的同时,也多次呼吁俄方采取果断行动取缔灰色清关,但成果有限。你们认为问题的根源何在?

  C.萨拉科耶夫:应该说双方的问题都有。从中国商人方面看,他们希望通过灰色清关减少交税;而俄罗斯的一些既得利益团体,如某些海关官员、清关公司、运输公司、甚至海关、警察和税务等强力部门本身,也因为能从灰色清关中捞取好处而不愿取消这一方式。

  由于不是正常清关,中国货主往往拿不到正式报关单,也就为强力部门以走私罚没中国货提供了口实。于是,就有10多年来一再上演的围剿中国商品和商人的故事。这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个定时炸弹,特别是在俄罗斯经营的华商随时可能因此人财两空。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双方政府表现出政治智慧和勇气,需要俄方的强有力的法制环境治理、也需要中国商人的理解,尽量走阳光道,少些投机取巧和急功近利。

  林跃勤:我注意到,在中俄双边交流合作中,中方的政府行为比较多,俄方的企业行为较多。正如您刚才提到的,贵中心正在大力推动的莫斯科中国商贸中心,又将是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在俄罗斯的一个大手笔。

  但一些人担心中国政府主导的投资会打水漂。

  因为已有先例在前,如1999年开业的莫斯科中国天客隆商场,不到三年就倒闭了,而另一个中国财政拨款投资6千万美元建设的莫斯科友谊商城,本来雄心勃勃要建成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商品批销基地,结果也搞成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靠批租门面靠销售非中国货来生存的境地。在提高中国对俄投资安全和效率方面,你们有何高见?

  C.萨拉科耶夫:政府出面促进一些投资项目本身并没有错,但运作机制非常重要。俄罗斯政府直接参与经济事务可能比中国要少,因为俄罗斯市场所具有的特殊性,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更大一些。

  从世界经验看,国有企业在预算约束和激励机制方面往往存在更多的问题。但并不是说国有企业就不能把事情办好。至于投资经营效率问题,取决于许多不确定性。

  金融合作 排除“异己”

  林跃勤:金融服务已成为阻碍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如何强化金融服务促进中俄经贸发展?

  C.萨拉科耶夫:在苏联时期,由于两国货币均不可自由兑换,加之两国均缺少硬通货,中苏贸易在很长时间里均沿用瑞士法郎作为结算手段。俄罗斯独立后,从1994年开始,中俄两国贸易均改为可自由兑换货币结算,这一方面体现了贸易活动中的价值规律作用,但另一方面则限制了双边贸易和投资活动,特别是边境贸易。

  贸易投资活动通过第三国银行代理,时间长、费用较高。在推行这一政策之初,中俄间贸易一度发生较大滑坡。虽然此后双方对困难逐步有所适应,但可自由兑换的硬通货对双方来说均是“异己力量”,自然对双方贸易、特别是边境贸易是个一直未能消除的约束条件。

  B.马尔金:2001年以来,双方政府通过协商,达成了在边境贸易中可以使用两国货币直接结算的协议,同时,规定边境地区的银行开办卢布与人民币结算业务,这极大地活跃和繁荣了双边边民贸易。此外,最近两三年,双方还达成了中国银行机构为俄罗斯提供出口担保信贷的协议,各自在对方国家设立金融分支机构,直接办理中俄双方企业一直需要通过第三方银行代办的贸易与投资往来业务。

  双方货币的稳定性和可自由兑换性的增强,以及银行实力增加和服务质量提高,都将推动双边银行间的合作升级,从而为双方企业经贸活动提供更加安全、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进而促进双边贸易的规范化和发展。

  俄国市场已与世界接轨

  林跃勤:与90年代相比,中国商品在俄罗斯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有什么变化没有?对于开拓俄罗斯市场的中国公司你们能提出一些忠告吗?

  C.萨拉科耶夫:与90年代的短缺经济相比,俄罗斯的市场需求与容量在迅速扩大,俄罗斯在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中居第二位,消费前景看好,但竞争非常激烈。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商品的质量总体上讲已经大有长进,“本店不售中国货”的牌子再也看不到了。但是,俄罗斯人的“记仇心”是比较强的,更是很挑剔的顾客!“中国货=质低价廉”的印记在一些居民心中依然存在,彻底改变尚有待时日。同时,进入俄罗斯的中国商品虽然有进步,但毕竟档次、款式、牌子和售后服务,尤其是宣传无法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

  B.马尔金:中国企业应该更好地了解俄罗斯市场的变化趋势,注意产品的更新换代,不能总满足于低档衣服鞋帽方便面一类产品上。现在的俄罗斯消费品市场已经与世界消费潮流接轨了,必须真刀真枪干,否则容易被淘汰出局。

  C.萨拉科耶夫:随着俄罗斯人的收入水平上升,消费者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大多数有购买力的人宁可多花钱,也要追求好东西。同时,对于家电、汽车、机械设备等耐用品,建立营销网络、搞好售后服务特别重要。

  为了更快、更好地掌握俄罗斯市场,找到可靠和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利用俄罗斯人现有的网络和渠道是个不错的方式。

  再次,中国人不能只将眼球盯着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还要开拓二、三级城市,不要只做买卖,还可以通过购并和投资,在俄罗斯直接加工生产、销售或转口到独联体其他国家。

  最后,随着俄罗斯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生意正规化将是大势所趋,因此,中国公司应该放眼长远。

  (鲍迪克 林跃勤整理)

  链接

  俄罗斯工业企业家联合会俄中经济贸易合作中心成立于1998年,是俄罗斯工业企业家联盟的成员,该联盟由俄罗斯联邦前副总理A.绍欣担任主席,成员企业提供俄罗斯GDP的80%以上。

  俄中经济贸易合作中心致力于推进中俄经贸合作,负责为俄中企业开展合作牵桥搭线,寻找贸易投资信息和机会,已经积极推动并参与举办了第一届中俄投资论坛(哈巴罗夫斯克,2004)和第二届中俄投资论坛(圣彼得堡,2005),并且,迄今已经与俄罗斯各地的工业贸易促进会协作成立了海森崴、赤塔、伊尔库茨克等10个对中国合作次区域中心。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