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一药多名 糊弄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 08:11 中国质量报

  近日,笔者到药房买新诺明,营业员拿的却是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我问他是不是搞错了。药房的人笑了,说没错,同是这种药,还有个名字叫SMZ。笔者听后迷迷糊糊,一种药弄这么多名字干啥?这不是误导患者吗?“这种现象已经泛滥成灾”,还有一家GSP达标大药房的刘小姐拿出一打感冒药说明书,指着上面的主要成分对笔者说:“你看,其实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乙酚氨基酸、盐酸金刚烷胺、咖啡因、人工牛黄,可名字就多了,一个厂家一个名字,感力克、太福胶囊、快克、索拉普胶囊、感克、必康、夫瑞特等等,这么多名字,其实
疗效大同小异。”

  据了解,仅扑热息痛,其品牌就有17种之多(不包括复方制剂)。同药异名,既费解又混乱,不仅令病人头疼,连药品销售部门也常常陷入尴尬境地。一药多名,搞得许多药房工作人员也面临窘境。工作人员知道哪些药配方是一样的,可顾客不知道,消费者拿着处方来,费尽口舌折腾半天顾客还是半信半疑,生怕抓错了药。有些新药连药剂师都说不清,更别说刚从卫校、医专出来的学生了。还有临床用药,一药多名更易造成很多麻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重复用药。如果医生对一些药成分不甚了解,在处方中用药过量、重复,将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由此可见药品别名太多,给医生、药师、患者都带来了不应有的麻烦。同一药品不同产地、不同名字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例如合肥某药房内感力克12元,太福胶囊7元,必利康8元(其主要成分一样)。一位药品采购员这样解释这种现象:其实这些药都是治感冒药,疗效基本一样。药厂每隔1年时间就给老药起个新名,目的是可以铺天盖地做广告,这种药名顾客一记住,来了就要这药,价格自然就高了。这是厂家营销策略使然。一药多名给医生用药、药师抓药、病人买药带来很多麻烦。国家有关部门也曾专门下发过整顿药品别名泛滥的通知,但厂商为了自己利益仍我行我素,无任何收敛。老药换新名,疗效无改进,这是在坑骗患者。

  妇孺皆知的“中华老字号”治创伤的云南白药一个多世纪以来成为每户家庭必备药,却从未换过名,这不令有“换名癖”的药商们汗颜么?为此,广大医患吁请厂商不要动辄给自己的“孩子”更名改姓,在自己生产的药品商品名下应明显标上常用名,以保证医生能够正确用药,患者能够正确吃药。

  作者:杨雪梅

  (来源:本站原创)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