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避免民营企业外资化带来经济生态失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 07:44 新京报 | |||||||||
10月31日,《经济参考报》一篇名为“民企外资化惊现国民财富流失黑洞”的文章让民企外资化问题再度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民企外资化是好还是坏?是对还是错?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些饱含价值判断的规范性问题并不能轻易求解出正确答案,而且从不同视角审视,答案也不尽相同。从微观的民企视角看,外资化拓宽了融资渠道、优化了税率菜单、增强了管理效率、促进
应该说,民企作为主权明确的经济主体,以效用最大化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尺无可厚非,趋向外资化的发展路径本身不失理性。但为什么这种“个体理性”引致了“集体非理性”?答案与经济生态息息相关。 所谓经济生态是指对经济的生态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概括,它反映了经济体系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从本质上看,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经济自发演变和进化的必然产物,而“看不见的手”在生态意义上就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经济个体作为独立的自然物种惟有选择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生存方式才能避免沦为资源配置的淘汰者。 因此,从经济生态视角看,民企外资化成为一种现象,其根源并不在于民企“狭缝中求生存”的行为策略,而在于财政、税收、融资、管理等外在环境因素的诱导作用。在外资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外资企业在国内享有“三减两免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和“投注差”限额外债管理政策的融资优惠,并受到地方政府、银行部门在财政、金融上的各种优待。如此令人垂涎三尺的“外资非国民待遇”自然会激励民企不惜成本努力发展外资化。 从经济生态视角看,外部因素诱导下的民企外资化有如自然环境变化中物种的基因突变,物种的异化将使原有规则失效,连锁反应之下混乱和波动频繁的生态失衡随之发生。如果将民企比作吃草的山羊,那么强势的外企就像是威风的狮子,当一部分山羊异变成老虎,不仅会保留吃草的旧习,还会以大量吃羊的方式消灭原来的竞争对手,最终会导致老虎山羊的比例失调。所以,民企外资化的危害不仅在于国民财富的流失,更在于经济构成的潜在失衡,在真实外企和异化外企的双重夹击下,民企的生存空间将更加狭小,而缺乏民企的茁壮成长,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也将邂逅瓶颈。 那么,如何避免民企外资化带来的生态失衡呢?如果只是简单针对民企外资化采取打压式的直接政策,那么结果很可能变成一种“打地鼠”的尴尬游戏,这边被打下去,那边又冒将出来,经济失衡只是在不同形式间频繁转化。因此,关键还是在于从制度上优化经济生态环境,改良物种异化的诱导条件。根本之策就在于还不同经济主体以机会均等和起点公平,减轻政策偏爱对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给民企和外企健康成长、有序竞争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此外,从经济生态视角看,短期内减轻民企外资化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于引入“阳光”,通过增强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和监管的信息甄别能力,将异化外企与真实外企严格区分开来,也不失为防止国民财富流失的一条良策。 程实(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博士)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