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保持了上一年的高速发展势头,1-9月份进出口总值达10245.1亿美元,然而进出口增长很不平衡,1-9月份累计贸易顺差高达683.4亿美元,同比增长1612.8%.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如何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值得我们深思。而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正是关键之所在。
当前贸易顺差出现高增长,首要原因就是伴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成品出口增长迅速,成为今年贸易顺差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其次是我国加工贸易相关产业升级缓慢,服务贸易市场的对外开放范围和程度还较低。另外,前几年国内高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逐渐释放,导致钢铁产品和机电产品等出口激增,而部分产品在国内产能形成后,减少了进口需求。而且,我国政府自2004年上半年开始的针对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宏观调控也大量降低了铁矿、钢材等产品的进口。同时,内需增长不足也是导致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主要因素,城乡居民消费增长速度长期落后于GDP增速。
巨额贸易顺差有利于利用外需拉动经济增长。进口增长回落,也有利于建立战略性资源的稳定进口机制。但是,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必须受到应有的关注。
短期内,巨额贸易顺差最直接的影响表现为贸易摩擦增多,尤其是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争端。同时这也会加大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贸易的顺差,这也加大了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增加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成本和难度。
长期来看,巨额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大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给未来的经济运行带来潜在的风险和压力。
上半年出口猛增推动经济增长,表明外需仍然是上半年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投资增速下降,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出口增速下滑将会造成经济下行。2004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经高达70%,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过高,未来经济增长存在着风险。
因此,当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首先,应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善进出口协调机制,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以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出口,通过行业政策导向鼓励节约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并扶持相关品牌行业的发展;应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大力发展配套服务贸易,使其与加工贸易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对于进口,应继续要求欧美等国家放弃对华技术出口和高科技产品出口等的限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其次,应大力扩大内需以消除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中长期负面影响。通过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加速收入分配间的合理调节等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改善消费环境。第三,针对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短期冲击,应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立法,提高贸易争端应对能力,并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步伐,提高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并打消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汪寿阳郑桂环(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 《新京报》服务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