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欧阳明高:自主品牌的开发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00:59 新京报


  新京报:您对持续一个多月的“何龙之争”话题讨论怎么看?

  欧阳明高:要很有条理,很严谨地来论证它,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其实说到底就是三个问题:搞不搞,何时搞,怎么搞。现在,在基本观点上,大家都觉得要搞,自主创新已经是政府十一五计划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大势所趋。但下多大决心搞和以多大规模搞这还是有分歧的。

  现在已经到了搞自主技术的时候了

  新京报:那您本人对何时搞和怎么搞,有怎样的基本判断?

  欧阳明高:我个人认为现在是到了要搞自主技术的时候了。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制造
业基地,出口也提高了,现在问题反倒是技术和品牌不在我们手上,资源消耗得太多。所以我们要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来,中间有一个过渡和平衡的问题。

  媒体上大家讨论的自主品牌大多是消费者比较熟悉的轿车,没有涉及到客车、卡车、以及整车关键总成的自主品牌。其实汽车自主创新主要包含车身、底盘和发动机三块,真正来讲车身技术难度不如底盘和发动机。发动机是最难的,涉及到能源、动力。底盘比较多的是汽车电子的集成。

  而就车身制造能力而言,虽然我们和国外有差距,但不能说很大,再学习几年应该不成问题,我认为这一块是可以突破和跟上的。

  从三块技术的关联度来看,整车品牌就是一个基础。后面的底盘技术和发动机都是要往这上面搁的。而相对来说,那些技术更难,所以有人认为只要整车是我们的,车内的底盘、发动机什么的不是我们的也无所谓,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我们要把自主和开放结合起来。自主是一个大前提,在自主的前提下怎么开放都可以。

  现在提自主创新已不是一个口号问题

  新京报:现在自主品牌的发展除了需要自主创新赶上国际水平,也还面临一个新能源开发的问题。那在推广节能汽车的使用上,政府是不是应该加速出台一些政策呢?现在有业内人士诟病燃油税,消费税迟迟不出台,有些地方还在限制小排量。

  欧阳明高:我们要转型的方向肯定是对的,但是也有个过渡和转型的平衡问题,我们跟国外是有差距的,需要一个过程,原先那套东西还有惯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转型,这两方面是并行和互动的关系。

  政府肯定会出台政策。因为这个已经成为国家的一个目标。我感觉国家现在提自主创新已不是一个口号问题。政府目前也在加快政策的制定,但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协调,他们也有难处,所以也要给他们些耐心,去年产业政策的制定是鼓励自主创新的,但关键是怎么落实的问题。

  新京报:您本人是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着眼于未来的新能源开发上,国家对这方面的扶持力度如何?自主品牌是否有足够的机会?

  欧阳明高: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多的。我们也要过渡和转型两个阶段共同走,比如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齐头并进。前者涉及小排量车,柴油车技术的改进,后者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国家目标。我们实验室关于新能源开发上主要分三块,一是内燃机混合动力的开发,和一汽、东风、长安合作的混合动力开发。二是我们自己做城市大客车方面的新能源试验。三是把内燃机变成燃料电池,做氢燃料的燃料电池的混合动力。所以三类也是一步进一步的。今年年底要几种开始同时示范,再顺序产业化。

  新京报:您觉得以燃料电池为能源的新型汽车大概什么时候能产业化?

  欧阳明高:我们再过五年规模化后就可以把成本降下去。从技术角度,燃料混合力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但是还要考虑市场的接受问题和配套设施。我们目前之所以定位先做燃料电池的客车,因为大客车的基础配套设施方面相对好解决,而且现在中国自主的客车品牌已大规模出口。

  中国大规模出口汽车为时不远

  新京报: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出口也是业内的一个热点话题。一方面被寄予厚望,另一方面奇瑞、吉利们走出去还是遇到不少技术、法规方面的障碍。您觉得自主品牌的企业是否会是未来的出口导向性产业?

  欧阳明高:对,是出口导向型产业,再过一段时间全世界都会认可中国是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出口是必要的。一方面我们要发展轿车产业,但也要考虑国情。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年产量达到1500万辆。但是我们的人均拥有量不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我个人觉得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就可以。

  新京报:那您认为中国实现大规模出口还要多久?

  欧阳明高:不远了,因为现在各个厂家生产能力上得很猛,在这方面政府一定会出台一些措施来调节市场,达到出口和内销平衡。按我的判断,今后几年的出口会持续上涨。中国的汽车工业有三个阶段。第一是学习,补课阶段,第二是发展和壮大的阶段。现在是处于第一和第二的过渡阶段。在第二个阶段出口会持续上涨。显然在出口方面自主品牌占主导方面。然后到了第三阶段中国要自己足够强大,就可能出现一个来自中国的国际汽车品牌。

  本报记者吕惠敏

  链接

  8月21日,在广州花都进行的汽车论坛上,中国WTO谈判的主将龙永图与前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在自主品牌的观点上发生激烈辩论。龙永图认为“我们要搞自主品牌,但是我们不能为自主品牌而搞自主品牌。”“如果其中许多核心零部件或核心的技术都在中国开发,在中国使用,那么它叫什么名字就已经不重要了。”

  这一观点立即遭到何光远的反驳,“何龙之争”就此开始。

  此举立即引起网络及传统媒体上关于自主品牌的大辩论。

  9月5日,龙永图在上海说,他在花都汽车论坛上提出中国汽车“不要为自主品牌而搞自主品牌”的观点,并非不鼓励国内汽车业搞创新和开发自主品牌,而是强调国内车企遍地开花大搞自主品牌的时机还远远不够成熟。

  9月16日,龙永图再一次对外公开谈自主品牌,涉及自主品牌应该重视的5个方面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1,6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