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怀念的和招人讨厌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 11:05 中国质量报 | |||||||||
直到今天,本人仍习惯用手绢。这一“陋习”曾多次招致嘲讽,有个朋友调侃:您一掏手绢,我就想起清朝。纸巾多方便啊?用过一团扔了就行。尽管如此,我仍痴心不改。因为手绢用脏了,洗洗就行,而脏纸巾丢得哪儿都是,每刮大风,它们就和塑料袋一起飞扬跋扈。日前,一位老年消费者抱怨,手绢成了“稀缺货”,在很多商场都买不到。我担心,有一天手绢进了博物馆,地面上的脏纸巾会堆积成山。
还有筷子。不知从何年起,餐饮业集体染上了“进口病”,把一次性筷子这个“瘟神”请进大门。其实,从卫生的角度讲,用过的筷子洗干净不就行了?中国人多嘴多,每天要消耗大量一次性筷子、纸杯和餐盒,等于开展了一场从不间歇地伐木运动。过日子嘛,何至于懒到这个分儿上?为了进餐而砍树,实属愚蠢。 从前,人们上街购物,手里喜欢拎着菜篮子或网兜。所以,政府解决市民吃菜难题,叫“菜篮子工程”。现在进步了,恐怕该叫“塑料袋工程”。消费者买一根葱,或是一瓶醋,都得用塑料袋盛着。面对白色污染,人们都在骂,可都在用。在“哗啦哗啦”的声响中,那些“禁用塑料袋”的倡议显得苍白无力。别看调门挺高的,大风一来,就和塑料袋一块被刮跑了。 上帝赠给人类一双腿,可咱偏偏软得迈不动步。旧社会,坏蛋莫老爷勾引刘三姐时有句唱词:“出门三步有人抬。”现在不光红歌星,就连普通百姓也习惯了“出门三步要坐车”的舒适生活。没办法,汽车将城市堵成了“罐头”,乘客又纷纷染上了“罐头病”。近日,传来一个小喜讯:在有些城市,自行车又变成畅销货了。蹬轮子还是踩油门?对这个刚摸到方向盘的民族来说,将是一场考验。 这些年,国家投资建了许多发电站。但我觉得,这些发电站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开空调。盛夏时节,人们从空调屋子里出来,直接上了空调汽车,又马上从空调车钻进空调屋,一个个成了名副其实的“空调人”。我曾提出疑问:抛开臭氧层和热岛效应不提,如此下去,人类身体还会出汗吗?被淘汰的扇子放在小店里,一块钱一把都没人问津。也是,用它煽风,得费多少力气。 还有,我挺怀念水壶的。从前出门游玩,大伙儿都背着它,一人一个,尤其是军用水壶,平添几分威武。矿泉水一来,水壶就成了古董。喝光一瓶水,扔一个空瓶子。在一些旅游区,堆得小山似的。甚至往灾区捐物,善人们都选择矿泉水。害得灾区官员一遍遍地解释:请大家不要再捐矿泉水,一瓶一块多,不如买粮食。用塑料瓶喝水已不新鲜,听说有的女大学生更喜欢用奶嘴饮水,不知道她们是否会以婴儿啼哭的腔调念论文? 钢笔和签字笔,也是一对冤家。北京修笔店的老师傅抱怨说,他的业务比从前减少三分之二。效率时代,谁还用钢笔?光灌墨水就是个力气活儿。一支自来水笔用完,整个儿扔掉,多潇洒啊。据说中国已是产笔大国,恐怕生产的多为一次性用笔吧?估计未来的考古学家会从“笔冢”现象得出结论:根据用笔量判断,21世纪的中国人文化程度最高。 遗憾的是,许多令人怀念的东西逐渐远去,而招人讨厌的产品却与我们日夜相伴,并“进化”为现代人身上的“器官”。才十几年功夫,中国人就变得这般没出息?就像猫儿需要沙发,对一次性筷子、签字笔、矿泉水和塑料袋这些玩意儿产生依赖性,甚至须臾不可分开。仔细想想,身边这些“新朋友”,无不是利用我们偷懒、摆阔和死要面子的毛病,讨得欢心之后,就赖着不走了。如不尽快反省,怎一个“烦”字了得? 作者:林 鸣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