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俄罗斯减少对华石油出口 专家称与政治无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 13:58 中国消费网

  国际先驱导报莫斯科记者报道8月5日,俄罗斯铁路公司表示,决定把今年向中国运输石油总量的预测从1000万吨下调至700万吨。此前,俄罗斯运输部长列维京今年7月访华期间说,2005年俄准备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1000万吨石油。今年上半年俄通过铁路对华出口的石油总量虽然同比增长了28.4%,但是总量仅为370万吨,没有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借道中哈管道

  俄边境口岸货物周转能力大幅度提高还需要一段时间。

  目前俄罗斯通过纳乌什基(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外贝加尔斯克(赤塔州)口岸向中国出口石油。今年上半年俄通过上述两个口岸分别向中国出口了140万吨和230万吨石油。

  外贝加尔斯克口岸在俄对华石油出口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该口岸的货物周转能力已经不适应俄对华石油出口迅速增长的需要。

  俄运输部长列维京指出,俄政府提出在2006年将通过铁路向中国的石油出口增加到1500万吨。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为此需做大量准备工作,其中包括铺设新线路和扩大俄边境口岸的货物通过能力等。

  据悉,目前俄铁路工人正在铺设从卡雷姆斯卡娅—外贝加尔斯克铁路复线,并准备对其进行电气化改造。改造后的这段铁路可保障每昼夜从外贝加尔斯克口岸通过的运油列车从目前的10对提高到20对。上述铁路线改造工作有望在2007年完成。

  与此同时,纳乌什基铁路口岸改造工作也已经展开。今年俄将投入2.8亿卢布(1卢布约合3.5元人民币)用于口岸建设。在改造工作完成之后,俄从该口岸通过蒙古国每年向中国出口的石油将从去年的26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

  为增加对华石油出口,俄罗斯石油公司表示将研究通过中哈(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阿塔苏至阿拉山口段向中国出口石油。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管道公司副总裁努尔博尔·苏丹今年7月说,从2006年1月俄罗斯可以通过阿塔苏至阿拉山口石油管道每年向中国出口500万吨石油。他说,从明年1月开始这条管道将开始注油。根据已经签署的协议,这条管道每年向中国输送1000万吨石油,其中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各占一半。

  乌亚尔:下一个输油基地

  灌装能力不足也制约着俄对华石油出口的增长。快速有效地将石油注入油罐车也是保障俄对华石油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俄在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俄铁路公司负责人指出,受灌装能力的限制,俄最大石油生产企业,卢克公司自今年5月起已经停止向中国出口石油。今年8月,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尤科斯公司计划通过铁路分别向中国出口50.8万吨和20万吨石油。俄另一重要石油生产企业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则没有向俄铁路公司提交向中国出口石油的申请。

  据悉,在位于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乌亚尔灌装站建成后,俄每年将可以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1000万至1500万吨石油。

  赋税瓶颈有望突破

  俄罗斯石油出口税和铁路运费过高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石油公司出口石油的积极性。

  今年上半年俄石油开采量比去年同期仅增长2.7%,远远低于去年上半年10.5%的增长速度。上半年俄石油出口同比仅增长0.5%,而2000年至2004年俄石油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4%。

  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长格列夫本月4日在政府会议上说,今年前7个月,俄石油在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已经超过每桶47美元。今年全年这一价格可望达到每桶48美元,将比去年高40%。虽然石油价格持续走高,但由于俄石油出口税和自然资源开采税过高,以及公司生产和运输成本增加,俄石油公司出口石油获得的利润并不高,因而影响了它们的出口积极性。不少公司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开拓国内市场,认为开拓国内市场更有利可图。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俄国内石油加工行业增长速度达到34%,远远高于往年同期约13%的增长速度。

  据格列夫介绍,俄政府将在今年10月1日前出台旨在减轻石油企业税费负担的综合计划。此外,俄铁路部门也希望俄各大石油公司与其签订向中国出口石油的长期协议,并准备在此基础上同俄联邦税率署协商,为石油公司确定合理的石油运输费用。

  俄罗斯减少对华输油无关政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葛万青报道俄罗斯铁路公司近日决定,将今年出口中国的石油预计供应量下调30%。俄罗斯把原因归结为铁路运量的不足,但中方专家认为,这反映了中俄能源合作的瓶颈问题。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能源问题专家李福川认为,目前还没有看到俄降低对华石油出口存在任何政治背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室研究员冯玉军也分析,虽然目前中俄能源合作有了明确的政治意识,但从经济和技术的角度来讲,俄罗斯一直以来对能源领域的投资不足,设施老化,石油勘探进程缓慢。据悉,今年1~6月俄石油产量增幅和出口量均呈下降趋势。2004年上半年俄石油开采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14%,而2005年上半年比2004年同期增长不足3%。

  “俄此次减少对华运油不会对两国长远石油合作产生太大影响”,李福川认为。由于运力等方面的原因,俄对华输油量出现波动亦属正常现象。俄方面在一段时间内降低运量,但也可能在今年燃料需求旺季到来前增加运量,过多的担心大可不必,“今后中国仍然是俄石油出口的一个主要方向,中俄加强石油合作的大趋势不会变,俄也不会放弃中国的巨大市场”。

  俄罗斯今年出口至中国的石油预计供应量将下调30%,一些“饥肠辘辘”的中国石化企业已隐约体验到了“断炊”之痛。

  运油车不超过10列

  “据我所知,俄罗斯真正给中方运油的车不超过10列。原来‘换装’是把原油从俄方车上倒至中方车上,用中方列车发送至各地。这不会影响俄方车皮周转。但由于铁路‘换装’无法应对俄对华原油运送量不断加大的情况,双方开始‘换轮’,将俄方罐体吊至中方列车上运走”,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营销调运部副主任王晓旭介绍,“但是从‘换装’改成‘换轮’后,对华铁路运油占用了部分俄方车皮,反而加剧了俄方铁路运力的不足”。

  据介绍,由于受铁路运输能力的制约,俄方原油集散地无法达到向满洲里口岸全年运送1000万吨原油的计划。王晓旭介绍,俄方列车目前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企业自备列车,另一部分为铁路列车。原来俄罗斯尤科斯公司的列车最多,几乎占口岸俄罗斯车皮总量的近80%,而现在有尤科斯标记的车皮只占1/3左右。其它车皮大多为俄方石油公司租用的“杂牌军”,这势必增加了俄方石油公司的运输成本。

  企业生存的惟一希望

  “如果俄方原油供应量下调至700万吨,对企业影响会较大。(我们公司)今年年初计划加工俄罗斯原油100万吨左右,而截至6月末企业仅完成42万吨,今年肯定是要‘掉’计划,”王晓旭说,“从目前满洲里原油到货量看,下半年恐怕连42万吨都完不成。”

  据了解,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于2000年4月,在国内石化企业对俄罗斯原油普遍不认可的情况下,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吃螃蟹”(加工俄罗斯原油)的企业。目前该公司俄罗斯原油实际加工量位列黑龙江省之首。

  据了解,俄罗斯原油占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年加工计划的33%:“100万吨俄油,200万吨大庆油”。而目前企业年加工能力是450万吨,目前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由于总体资源不足,同类石化企业加工量无法达到饱和状态。大庆油田逐年减产,俄油无法保障,规模较小的炼厂只能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而‘加工量越小,生产成本越高’本身又是一对矛盾。企业只能考虑增加终端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化工产业链条。”王晓旭说。

  “对于俄罗斯原油,像我们这样的内陆石化企业,不依靠也得依靠,”王晓旭颇感无奈地说,“大庆原油的逐年减产,意味着我们从大庆油田‘分羹’机会逐年减少,而中东原油成本又过高,将来俄罗斯原油似乎是企业生存的惟一希望。”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宋魁说:“如果俄方出口中国原油供应量下调30%,对中方石油加工企业会有一定影响,但只是暂时现象;就目前来看,俄罗斯远东地区原油运输成本较高,一些俄罗斯石油公司确实感觉得不偿失。”不过,宋魁也认为,“铁路运费过高等问题已给俄罗斯原油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俄内部也在进行调整,从长期解决中俄两国石油运输问题着手,首选还是修建石油管道,以利于降低运输成本”。

  中国不能坐等支线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葛万青报道俄方突然减少对华石油运量,中方将作何反应?中石油公司以及负责中石油进口俄罗斯石油业务的中联油公司均拒绝透露任何消息。只称将在8月下旬发布公司中期业绩。据安排,俄罗斯输往中国的石油都是通过铁路运输的。中国之前希望今年能从俄罗斯进口1000万吨原油,到2006年达到1500万吨。

  从俄罗斯境内直达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处满洲里口岸的运油线路承担着50%以上的中俄石油贸易。满洲里海关有关人员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介绍道:“现在还不知道俄方降低对中国原油出口会对满洲里口岸产生何影响。一般来说,6~10月应该是进油的高峰期。而到了冬天,由于温度低,运来的冻油要经过加热后对抽到中方的油罐,速度较慢,进油量也就减少。”

  李福川对《国际先驱导报》强调:“从这一事件,我们也能看到铁路运油存在的运价高,运力限制等不利因素。因此,中俄石油供应的最佳方式仍是管道运输。”他说,与铁路运输相比,管道运输成本低,更具稳定性和竞争力。

  对于已经确定建设的自东西伯利亚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输油管道,俄方称在该远东石油管道完工以前,将首先修建一条通往中国的输油管道支线。但李福川提醒说,支线的决定还仅是俄方的一个意向。中国政府此时应该努力把支线项目作为对过去安大线计划的修改和延伸,列入到中俄政府协议的框架里去。现在还不能过早认为支线项目已经到手,中国政府应适时提出积极主张,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中俄能源关系的稳定性,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编辑:李旭波)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岳连国 王建威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