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品牌蔬菜”何日脱离襁褓(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 08:10 中国质量报
“品牌蔬菜”何日脱离襁褓(图)
  7月,商务部对外公布了全国三绿工程30个畅销推荐品牌,其中蔬菜品牌占据了10个份额。品牌产品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对品牌产品的信任度和依赖度日益增强,但是在日常餐桌上,主打的仍然是没名没姓的各类蔬菜。

  “品牌蔬菜”何日脱离襁褓

  家电有品牌,服装有品牌,日用品有品牌……品牌已成为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当品牌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并成为人们口头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时,我们餐桌上的主角———蔬菜,大多数还是无名无姓。在品牌林立的市场上,蔬菜品牌的建设已经明显落后于其他商品。

  好货也怕贵

  近日,笔者走访了北京几家大型超市,看到在销售蔬菜的货架上,摆放着为数不多的“品牌蔬菜”,这些“品牌”的身价不菲,价格均超出普通蔬菜几倍。

  在家乐福超市方圆店笔者看到,北京生产的“有机农庄”牌蔬菜是这里惟一的“品牌蔬菜”。商品种类繁多,颜色鲜亮,保鲜膜包装上写有产品名称,注册品牌,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着重注明产品生产过程中无转基因种子,不使用化学药剂,使用有机肥等。但是,“品牌蔬菜”价格的确令人不敢恭维:每千克玉米24元,黄瓜14.6元,大葱19.6元。高高在上的价格使顾客望而却步,15分钟内,看者甚多,但只有一位顾客买了价格略低的西红柿。

  而散装蔬菜货架前却很热闹,散装蔬菜新鲜脆嫩不输有机蔬菜,更主要是蔬菜价格平易近人———每千克玉米3.8元,大葱3.2元,多数蔬菜每千克价格在1.2元~4.2元之间。当笔者问起一位顾客为什么不买“品牌蔬菜”时,他说:“东西是好,就是太贵。三四个西红柿就要十来块钱,普通家庭真的承受不起。”

  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面对高昂的价格,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较为廉价的普通蔬菜。“品牌蔬菜”品质虽好,但是由于生产成本高,价格也比较高,因此并未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这也成为“品牌蔬菜”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品牌蔬菜的尴尬

  尽管全国一些蔬菜基地也很注重发展当地的“品牌蔬菜”,但是这些品牌大多具有地域性,真正为广大消费者熟悉和接受的蔬菜品牌可谓凤毛麟角。北京的“锦绣大地”,河北定州的“中州绿”,广州花都“HDV”等已注册的蔬菜品牌以其无公害、严格的生产和质量检测环节和较高的品质占领了高消费者市场,但是由于价格和产量等原因,这些“品牌蔬菜”尚不能得到广大中低层消费者的青睐,显得曲高和寡。

  “品牌蔬菜”起步落后,发展相对滞后,有些地方的农业产业化各环节仍处于分离状态;缺乏具有很强的开拓市场、组织生产、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龙头企业;产品开发尚未完全走上品牌化的轨道;开拓销售市场的力度不够;投资机制没有完全市场化。地方特色蔬菜产品仍然是各“品牌蔬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一些地区的蔬菜产品品质较好,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独立的品牌,人们只能冠之以产地名称,由此产生了广西荔浦芋头、山东大蒜、寿光蔬菜等地域性品牌产品。蔬菜品牌体现综合竞争力

  “品牌蔬菜”从内涵上,是某一类品牌的功能定位、质量水平和市场前瞻性及占有额的综合体现;从种类上,它包括品牌基地,品牌龙头企业、品牌良种、品牌技术、品牌园区、品牌农业投入品等。

  而这些类别的品牌的终端将集中表现在品牌商品上。蔬菜作为生鲜副食品,是生活必需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在量的问题已不是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产业要发展,竞争的核心是质量。质量靠规模、靠标准、靠管理、靠技术,而最终都将落实到品牌上。品牌就是实力,就是综合竞争力。

  从传统产业到现代产业,蔬菜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产业,与此同时,“品牌蔬菜”的发展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专家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国际大市场中,“品牌蔬菜”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必须大力发展。

  开展蔬菜品牌建设,要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不仅包括微观层面上的产业组织形式,如“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技术协会+农户”、“农场+农户”等形式中的作为“龙头”的公司、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农场等,而且包括宏观层面的产业组织形式,如承担宏观协调和服务等职能的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等。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满足更大规模的市场需求。

  农业企业在注重提高蔬菜品质的同时,还要重视品牌经营,进行品牌战略规划和个性塑造,打造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延伸品牌价值。让蔬菜品牌植根于消费者心中,在国际市场上树立禁得起风雨冲击的中国蔬菜品牌。

  “品牌蔬菜”的家族成员还不够壮大,“品牌蔬菜”的建设值得期待。在人们消费方式日益理智,消费理念日趋“绿色,健康”的今天,对于企业来说,“品牌蔬菜”的市场具有继续做大做强的潜力和前景。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品牌蔬菜”带着绿色和清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的“盘中餐”。

  作者:实习生 王 争 丁可宁

  (来源:本站原创)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