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产品秀 > 正文
 

笔杆子的力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 06:10 深圳商报

  正如一首诗所唱的,《抗战文艺》“它为着痛苦的民众,呼出悲怒的呼号,它为着神圣的祖国,争取前途光明!它号召着战斗,它报告着到来的希望,像一道光华的长虹,划破了世纪的暗空,像一只勇敢的海燕,冲击着时代的阴霾。”

  笔杆子的力量

  ——两本著名的抗日杂志

  《抗战文艺》:团结抗战的文艺界

  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有数不清的文艺刊物涌现,为抗战的最后胜利贡献了笔杆子的力量,在鼓动士气、打击不抵抗主义、反对亡国论等诸方面默默做着努力。这其中,《抗战文艺》是贯穿整个抗战时期惟一的全国性文艺刊物,体现着文艺界团结抗战的人文精神,是抗战期间标志性的文艺刊物。

  《抗战文艺》一九三八年五月四日创刊于汉口,抗战文艺编辑委员会编辑,属“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刊。编委会由各方面的代表作家33人组成,包括了当时在延安、上海、香港、广州、昆明,重庆等地的作家。虽然名为33人的庞大编委,实际上在武汉出版期间,主要由楼适夷、孙罗荪、姚蓬子、锡金四人负责具体编务。《抗战文艺》在武汉出到八月十三日的第2卷第4期,武汉沦陷前夕,另出“保卫大武汉特刊”四期,由冯乃超、罗荪、叶以群、戈宝权编辑。

  一九三八年十月八日,《抗战文艺》在重庆复刊,仍为周刊形式,由老舍、姚蓬子编辑;稍后,罗荪赶到重庆,又参与编务。一九三九年四月自第4卷起改出半月刊,第六卷又改月刊形式。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出至第十卷第六期停刊,包括特刊在内,《抗战文艺》总出七十八期。1962年,《抗战文艺》编目完成、即将影印,出版社请罗荪写一篇有关《抗战文艺》史料的回忆文章,罗荪说:“在目前找到一全份的《抗战文艺》,就不是太容易的事情……或许是由于曾经参加过一段编辑工作,对这份编目感到很大的兴趣,并且引起自己不少的浮想。真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书箱里积压了一二十年的旧杂志都捡了出来,从头至尾翻阅了一遍,却也足足消磨了好几个夜晚。”完全可以理解和想像,一份经过战火洗礼的旧刊物会引起亲历者怎样亲切的回忆。而且只有当事者的回忆方有可能还原许多历史之细节。

  罗荪说:“《抗战文艺》最初是三日刊,只出了四期,根据国民党规定的出版登记办法,三日刊是做为新闻纸办理的,而当时对新闻纸的登记又停止了,因此第五期改为周刊。”这个“出版登记”的细节是后来人所不熟悉的,抗战刊物受到了更多的限制,使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坚持抗战的精神的可贵,冲破阻挠坚持出刊,是爱国的文艺界对祖国的一份忠诚。罗荪还提到了“重庆大轰炸”对刊物正常出版的影响,最困难的是找印刷所,一期刊物也许要排印上二三个月之久,这样的困境,使今天的读者对这一份薄薄的刊物肃然起敬。罗荪还提供了一则资料:《抗战文艺》封面题签出自丰子恺之手,封面设计是梁白波。梁白波是三十年代漫画界很少的一位女漫画家,颇具才华。

  由于“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的经费十分困难,付出高价的排印和纸张的费用已很拮据,因此对来稿一直是不支付稿费的,除了极少数的经济上十分困难的作家例外地付一点微薄的稿酬。直到五十多期之后,才由一个官方的“文艺奖助金委员会”补助一部分款项,做为支付稿费之用,为数也十分有限。正如一首诗所唱的,《抗战文艺》“它为着痛苦的民众,呼出悲怒的呼号,它为着神圣的祖国,争取前途光明!它号召着战斗,它报告着到来的希望,像一道光华的长虹,划破了世纪的暗空,像一只勇敢的海燕,冲击着时代的阴霾。”

  呐喊声中诞生的《烽火》

  当“八·一三”日寇的炮火在上海燃起,第二天,在上海的革命的进步的作家们便聚拢在一起,商讨如何以文艺之手段提高群众的危急意识、抗战觉悟,并开创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的局面。当即大家决定,马上办一个适应战时需要、能最迅速地传达出作家们呐喊的小型刊物,并推举茅盾先生为主编。

  茅盾即与冯雪峰、巴金等人商议如何办好这个刊物。冯雪峰建议用即将由于战争办不下去的《文学》、《中流》、《文丛》、《译文》四个刊物的名义办一个联合型的刊物。大家觉得这个方案好,又决定刊物的名称叫《呐喊》,同时分头找这四个刊物的主编王统照、黎烈文、靳以、黄源商议,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为了使已经迈入抗战激流的上海的文艺阵地发出强烈的呐喊,茅盾要求四位主编每人写一篇文章,字数在千字之内,三天交稿,茅盾自己写创刊献词《站上各自的岗位》。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在“八·一三”之后仅十天的时候,一本小32开、售价仅2分钱的周刊《呐喊》面世了,打响了反击侵略者的第一枪,从组稿到出版只用了三天;也许是创造了当时出版界的最快纪录。茅盾在“本刊启事”中说:“沪战发生,文学、中流、文丛、译文等四刊物暂时不能出版,四社同人当此非常时期,思竭绵薄,为我前方忠勇之将士,后方义愤之民众,奋起秃笔,呐喊助盛,爰集群力,合组此小小刊物。倘蒙各方同仁,惠以文稿及木刻漫画,无任欢迎。但本刊排印纸张等经费皆同人自筹,编辑写稿,咸尽义务。对于外来投稿、除赠本刊外,慨不致酬,尚祈亮鉴。”大敌当前、烽火连天、互相理解、谁也不去计较几个稿费了。

  由于上海特殊的局势,《呐喊》只出版两期即被租界当局抄没。作家们不甘于此,同时又认为在炮火轰鸣的时刻,我们仅仅呐喊助威是不够的,所以又改名叫《烽火》继续出版,除了刊名变化,两个刊物的外观是一致的。内容也都丰富多彩,各样文学体裁的文章都有,特别受到欢迎的文字是精悍泼辣的反映战斗风貌的文章。除了郭沫若、巴金、茅盾、王统照、叶圣陶、郁达夫、刘白羽等一大批知名作家撰稿外,刊物还配有丰子恺、力群、蔡若虹等名家的漫画和木刻,使得薄薄的小小的《烽火》有声有色,惹人欢喜。给人印象至深的还有一篇骆宾基的报告文学《“我有右胳膊就行”》,作品中写一个抗日战士在战火中失去了左胳膊,在送他回后方治疗时,这位战士听到敌人的炮火声,便不顾护送人员的阻拦,发疯似地冲向前线,高喊着“我有右胳膊就行!”这个英勇的故事,真不知在八年抗战中发生了多少幕。

  《烽火》出到十一月七日的第12期,由于日寇占领上海而停刊。一九三八年五月一日迁到广州复刊,出第13期,复刊后改旬刊,由巴金主编,同年十月十一日出至第20期因为广州战事危急而停刊。前期的《烽火》主要表现上海战局的景象,后期的《烽火》更多地反映作家们在流亡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同时也表现了广州时局和沦陷前的情景。

  作者:谢其章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