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零缺无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 08:39 中国质量报

  “零缺陷”不接受不符合项,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忙着改正错误,修修补补。因此,零缺陷不是讨论项,更不是可选择项。它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是常识,是习惯。

  因此,“零缺陷”的焦点不是把资源空耗在“数量思维”的争辩中,而必须锁定在接受缺陷还是不接受缺陷的“质量哲学”上。这就意味着要把管理的重心调整到“对”和“一次”上,落实到“做正确事”与“正确做事”中;通过转变对待缺陷的态度,无需额外的投
入,就可以使现有的资源产生最大的价值。故此,行动与卓越绩效才是目的,建立缺陷预防的系统才是有效的方法。

  于是,“零缺陷”有了进一步的行动方向,那就是如何围绕着企业的“三种需要”(员工、客户和供应商)以及管理者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你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有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而表面的差异,实际上映照出工作中的各种混乱与危机。

  一家全球著名企业的中国合资公司,技术领先、制度完善、员工素质较高,却一直被“惯性和惰性”问题所困扰。为此,公司加大了员工培训。“我们请来的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培训公司,”总经理说,“但我实在不明白,员工总是兴奋两三天,然后就回到原样了。我甚至请了做情商培训的机构,可是还是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不动。”

  “零缺陷中国研究院进驻后,通过现场培训与指导,教会了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概念去正确地做事。”生产总监由衷地说,“每个车间的班组都跃跃欲试,不仅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完成行动作业,而且大家还自发地利用休息时间免费加班,研讨具体的行动细节。”半年以后,财务部门的统计出来了:各小组均取得了骄人的绩效,其中最高的小组的改进成果高达人民币230万元。

  另一家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集团设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在中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但问题是,由于生产设备先进,久而久之,人们已经倾向于认为设备是工作质量的保障,从而忽视了这种观念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员工们在产生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是别人的问题,是供应商的错。”厂长说,“这样,自然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和设备的问题。”

  零缺陷中国研究院帮助他们打破常规的思考模式,从系统预防的角度入手,先硬(设备)后软(习惯)、循序渐进地开展零缺陷创新活动。“这真的很有效。”车间经理兴奋地说,“人们似乎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纷纷从软硬两个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金钱。”该公司零件工废率下降30%,设备故障率降低12%,生产能力提高5.2%,收到合理化建议231条,完成防错装置44项,累计节约成本262.8万元人民币。

  克劳士比曾说:“质量是任何成功的组织中认真的部分。如果不能从思想上与日常的工作生活相融合,就不能产生。质量是结果,不是附属品。管理层和质量人员必须一起工作,在组织的文化中建立它,然后培育它。”

  “零缺陷”是政策和文化的结果。如果我们关注企业的价值创造,不再满足于救火式的施水、施肥和喷药,而是为企业“松土”,改变员工的心智与价值观念,树立楷模与角色典范,才能步入“一次做对修正果,零缺无限春满园”的宫殿。

  (作者为零缺陷中国研究院院长)

  作者:杨 钢

  (来源:本站原创)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