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股市在经历几个交易日的缩量短暂整理之后,再度放量上行突破1100点整数关口,从反弹的量能变化以及市场热点推进的层次来看,这一轮从千点开始的反弹行情,其持续性与稳定性都明显强于“6·8”行情。从盘面来看,当股指构成对60日均线的成功突破后,下一个短线压力位置在半年线左右。
从7月初开始的反弹走势,既伴随着第二批股权分置试点正式进入表决启动阶段,又伴
随着一场股改成功与否与股价关系的大辩论,同时还伴随着市场一系列政策利好的推出。这些市场因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呢?
资金是最解渴的短线手段
股指前几次在千点附近出现盘中反弹,关于“神秘资金”的种种猜测一直质穿着行情的始终。其实,股市中不特意存在一种所谓的“神秘资金”,资金在这个市场当中向来是只问理由不问来历的。
前期市场舆论界一直质疑政策面的多少道金牌,为什么未能阻止股指下跌;而实际上对于目前股指最有效的短线手段,莫过于调动资金面的支持。一段时间来,足以影响资金面的政策变化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人民币的升值与继续升值预期,这是一个宏观环境的变化;它的影响很复杂,但是在这个阶段对于股市总体当属利好。近期QFII的额度扩大到100亿美元,这是外资进入持续升温的一种迹象。
其次,是一些政策性资金采取曲线的方式进入市场。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给券商提供再贷款资金,据说,前段时间百亿资金已分别到达若干券商的账户用于购买股票。
千点附近调动资金入市的手段不止这一种,管理层放开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回购和增持本公司股票的限制,鼓励由游散资金的上市公司支持自己的二级市场股价。
由于目前的一级市场处于停摆状态,股市暂时没有扩容压力。那么在千点附近力挺股市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调集资金护盘。从政策推出到传导与市场有一个过程,目前这种效应正逐渐体现出来。
企业年金捡“破”“蓝”
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一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名单,企业年金入市的工作已正式启动。当然对于目前的市场来说,几百亿规模的企业年金并不能解决资金面的很多问题,而且企业年金也不会立刻大举入市,但是这则消息表明了一种态度以及对后市的一种预期。
这种态度就是,至少从高层来看,认为目前的点位系统性风险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过一段时间将可以放开一些具有保障性的资金入市投资。对于市场来讲,类似的消息有助于形成一种心理面预期,股市在将来会得到陆续的资金面支持。
对企业年金入市的问题应该怎么看?这是对股市后市可能出现调整行情的一种支撑因素,而不是对已经出现的反弹行情的助涨因素。
企业年金是退休人员的“养命钱”,而不是证券市场的“解套钱”;这种性质决定了这类资金不可能在反弹时追涨,只可能在一个点位界限之下去抄一个他们所认为的底部。
企业年金以及类似的诸如保险资金等政策性入市资金都有同样的特点,它们首先要强调的是账户的安全和筹码的流动性。因此后市入市重点选择的个股会同时具备“破”与“蓝”两个特征。
所谓“破”指的是低市盈率、低市净率个股。两市中目前已有一批破发、破净的股票,在基本面相对优秀的情况下,定位安全是首选。其次是对上市公司经营稳定性与股票的流动性有比较高的要求,既不能踩到地雷也不能影响变现能力,因此大盘蓝筹类股票仍会是首选。
可以看出,后市资金面可能出现的变化,实际上是巩固了股指在未来震荡中的底部支撑区域。政策利好支持的是一个底部位置,而在此位置之上的行情如何运行,需要这以外的力量去自主地想象发挥。
市场正形成自上而下的共识
目前已经召开股东大会的第二批股改试点的14家上市公司,清一色高票通过了试点方案。方案是否被通过,当然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方案本身的补偿机制如何,但是同期市场对流通股股东的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上涨的行情可以掩盖市场中的很多问题,也可以通过市场的短期盈利转移投资者对其它问题的注意力。所以,不论股改成功的标准是否以股价走势来衡量,但是市场的环境以及股指稳定的表现,却是保障股改顺利实施最有力的武器。
从近期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的频率来看,至少在管理层的角度已经逐渐达成这种共识。这种共识正在自上而下影响着股市。
在这种环境下,我认为行情不会太壮观,但是指数的底部区域相对比较明确,因此从中线角度看走势的主题是稳定。投资者不必热衷于在盘面中追涨,但是至少在这个夏季也不必担忧股指的深幅调整破位,市场存在可回补的点位。
从这一段时间的行情来看,反弹中市场的层次是比较明显的。从千点区域到千一下方的反弹,明显由市场的权重品种重点推动,上证50就是一个代表,平均股价的涨幅远远落后于股指的涨幅。
而股指越过千一时体现的是市场其它部分的补涨,平均股价的涨幅远远在指数的涨幅之上。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以机构为主的回补资金,在千点附近有回补和抄底的操作出现,但不是追涨的主力。
目前市场中大部分机构的操作手法也有所转变,并不一味强调以长线价值投资为主,而是越来越多的倾向于波段操作的进出,只要达到了预期的波段空间就可以结束一个持股周期。这也是一种类似于“大散户”的操作手法,这种现象投资者应该注意。
文/大摩投资 徐胜治(编辑:石淼)
作者:北京青年报徐胜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