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京津冀发展比不上长三角珠三角 天津有望成突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 15:53 中国消费网

  滨海新区开发决策始末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朱国栋/天津、北京报道

  滨海新区管委会每年的“发展报告”,几乎都有与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比较的部分

  6月24日,广东商人刘飞第一次到天津。他发现三星以上的宾馆房间都是爆满。他很纳闷,这么热的天,天津也不是旅游城市,宾馆生意怎么这么好?

  6月27日,刘飞买了一份《参考消息》,头版头条的消息让他吃了一惊:亚欧财长会议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这是刘飞第一次听说“滨海新区”。

  6月28日,刘飞买了一份报纸,他看到了温家宝总理在天津视察时的讲话,其中一段是“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环渤海区域及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步棋,走好这步棋,不仅对天津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全国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宏伟目标,都具有重大意义。”

  这位颇显精干的年轻商人,在宾馆走廊用十分不解的语气问记者,“我也算是个关心时事的人,一个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区,怎么从没听说过?”

  正当刘飞表达自己的疑惑时,沪深两地股市上,6月28日之后的数天里,尽管股市整体低迷,但天津板块股票经常领涨,有几天甚至全面飘红,涨幅高达5%以上。正是这段日子里,天津正在迎来一个新转机,这个新转机,也许将决定天津未来的命运、环渤海经济圈的前途,甚至某种程度上会改变中国北方经济的布局。

  也许刘飞更不知道的是,天津,这座20世纪上半叶东北亚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的命运,在1986年之后的20年时间里,就一直与其东部的一片盐碱地相连,这片盐碱地,后来被叫作滨海新区。

  1986年的良机

  滨海新区在许多人眼里,可能还是个陌生的名词,但对于天津人来说,她是一块寄托了重大希望与梦想的热土。事实上,早在1986年,天津就曾有一次质变性大跨越的机会。

  1984年,天津开发区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之后,两年里吸引了几十家企业在这里办厂。1986年8月19日至21日,邓小平同志在天津视察,其中一个讲话在天津广为流传:“你们在港口和城市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

  他还谈道,“对外开放还是要放,不放就不活,不存在收的问题。天津开发区很好嘛,已经创出了牌子,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外国人到这里投资就比较放心了。”

  邓小平说,“你们这里有些基础设施比上海好,有些事情办起来可能容易些。”“你们准备向外国借一百亿美元,有没有对象?可以多找一些国家。人家借给我们钱都不怕,我们怕什么?我向来不怕。十年时间,有一两个地方,借百把亿美元,只要讲效益,有什么危险?两百亿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邓小平还欣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

  正如北方网一位自称在北京工作、十分关心家乡建设的网友在论坛上所说,“小平同志对一个地方的改革开放工作,发出如此殷切勉励之语,通读邓小平文选三卷,只在他考察深圳特区、确定上海浦东地位以及南方讲话时才有过。早在1986年,小平同志就对天津抱如此大的期望,为何当时天津没有趁势而上、造成特区,与深圳珠海,一南一北,遥相呼应,齐头并进呢?”

  这位名为“津门汉子”的网友的疑问与痛惜,其实颇能代表一部分天津人的心声。类似的疑问,在天津经常可以听到。天津当地政界、学界,也曾有过为何没抓住机遇的多种猜测和解释,但始终没有一个权威的声音。惟一可以确定的是,失去了那次机遇后,天津改革开放的步伐落后了好几年。1979年—1992年,天津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这个速度低于全国的9.5%的平均水平,甚至连一些内陆省份都不如。

  正如这位“津门汉子”所言,“同是1986年,2000公里之外的深圳,正创造着深圳神话,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超过30%,几乎是天津的5倍;1500公里之外的温州,农民采购员们正在忙着组织向全国贩销服装、皮鞋,努力完成第一笔原始积累。”

  “同是1986年,1000公里之外的汉城,正忙碌地准备着奥运会,这个在20世纪30年代远不如天津的韩国首都,正即将完成基本现代化;2000公里之外的东京,则处于日本经济神话的最高峰。东北亚的竞争对手,早已把曾是东北亚最大工商城市的天津甩在了后面……”

  1986年之后的天津,仍然延续着旧有的经济增长轨道缓缓前行,逐渐为后来居上者超过,直到1994年滨海新区成立。这8年,是中国东部发展最快的时期。

  滨海新区的工业已超过浦东

  21世纪90年代初,浦东依托国家发展战略,开始了突飞猛进。

  而滨海新区的成立,也是在这一时期。邢春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滨海新区的设想,大概形成在1993年底,当时市委市政府考虑到天津开发区已具有一定规模,而天津东部汉沽、塘沽和大港一带,本身就有一些民族工业基础,加上天津港和保税区的物流优势,所以最后在1994年,在上述六个地方,划出了35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滨海新区开发用地,比浦东新区面积要小一些。”

  根据邢春生和阎金明等人的回忆,滨海新区成立后,天津曾希望中央能让滨海新区也享受浦东新区的政策与待遇,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呼声都比较高,但最终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1994年3月,天津市委、市政府正式做出了发展滨海新区的决定。它被定义为“将成为中国北方最有增长力的经济重心和高度开放的标志性区域”。当时对滨海新区基本建成的指标,主要定为两个,一个是GDP达到天津的40%,二是外贸达到天津的50%。

  事实上,这个目标提前1年,也就是在2003年获得了实现。1994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为112.36亿元,到2005年可望达到1490亿元,年均递增20.3%。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将分别占天津市的43.7%和65.6%。而2005年的天津滨海新区,也早已“扩容”,面积已由原来重点建设的350平方公里,扩大到2270平方公里。

  根据2004年的数据,浦东新区的生产总值在1790亿元,滨海新区是其70%以上;浦东新区实际利用外资23.78亿美元,滨海新区是其70%以上。而2005年1-4月的工业数据更是意味深长:1至4月份工业总产值为滨海新区1147.22亿元,同比增34.9%,浦东新区1139.49亿元同比增5.2%;一季度工业增加值,滨海新区为235.83亿元,同比增21.1%,浦东新区为202.4亿元,同比增6.2%。也就是说,在2005年初,滨海新区的工业产值已超过浦东。

  事实上,尽管20世纪90年代初,天津滨海新区要求享受浦东政策的要求没有被满足,但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学界,都希望天津滨海新区最终能进入国家决策视野,作为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动机。这种信念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自身的发展壮大而增强。从1997年始,新区管委会主编每年的“发展报告”,几乎都有“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比较”的部分。个中目的,不言自明。

  邢春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天津,几乎有一个惯例,中央哪个重要领导到天津来视察工作,市里总会请他们到滨海新区看看,到过滨海新区的国家领导人,都对滨海新区的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2004年前后,天津终于迎来了新转机。

  政协推手

  天津滨海新区能最终进入国家决策视野,与在津全国政协委员的多次提案,以及全国政协的重视分不开。

  2004年3月,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52名在津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递交了《关于请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整体发展规划的建议》的提案。

  这份提案在介绍了滨海新区取得的成绩后,提到了滨海新区的各种优势:“地处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拥有‘三北’辽阔的辐射空间、跻身世界20强的深水大港和大量可供开发的滩涂荒地,油气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聚集和传递效应明显,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很强,已经建立起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正在成为科技人才的创业基地。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和潜力,将会更大地带动和促进天津及周边地区发展。”

  2004年3月7日上午,在该届政协会议上,来自天津的全国政协委员张大宁作了题为《加快环渤海经济圈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发言,在列举了滨海新区的六大优势之后,发言认定滨海新区将可以担当起带动区域发展重任的角色。

  最后,这份发言建议国家对滨海新区给予支持,这也是发言的核心所在,建议支持的内容包括:

  1、请国家发改委帮助修改和完善天津滨海新区整体发展规划,并纳入国家区域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建议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规划,授权天津市组织实施。

  2、天津滨海新区农用土地由于受海水浸滞和春旱夏涝的影响,土壤大量积盐滞化,土质下降严重,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加之长期污水灌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土壤中逐年积累,造成农作物中有害物质增加。鉴于此,建议国务院对天津滨海新区内的农用土地重新进行测定评估,批准变更为建设用地,授权天津市政府组织实施。

  3、滨海新区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约占70%,增值税、所得税的比重很高,新区留用比例较低。建议国务院以滨海新区2002年上解中央财政的税收为基数,新增部分留在新区,授权天津市政府统筹使用。

  4、建议国家批准在天津滨海新区辟建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

  天津的提案引起了全国政协的高度重视。2004年4月,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的带领下,政协组成考察团,先后两次就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进行专题调研,最后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中的作用》的报告,建议中央政府在规划审批、项目审批、土地利用、财政税收、自由贸易区建设等方面,给予天津滨海新区更灵活、更优惠的政策扶持,带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

  这份报告最后被列为2004年全国政协的10项重点调研成果的第2位,2004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这份报告上批示:“规划和建设好天津滨海新区,不仅关系天津的长远发展,而且对于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有着重要作用。”

  2005年3月,在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天津代表团的一番话,更让天津代表对滨海新区的前途信心百倍。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回忆:说起自己的批示,温家宝总理说,第一,“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二句话,“国家是准备做一点儿事的”。

  自此,天津滨海新区的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终于有了雏形。

  高调的纲要

  在温总理批示之后,受滨海新区管委会委托,一个包括国家发改委、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以及天津发改委的20多名专家组成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正式组建。组长是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

  课题组成员季任钧教授是位老资格的区域经济学家,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实际上南开大学对天津东部,也就是现在的滨海新区一带的关注,已有20年。”

  季任钧说,“后来天津市原则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就是以这个课题研究为基础的。”但他同时承认,由于当时形势还不明朗,该报告的内容,主要还是立足天津的,对渤海湾和北方经济影响这一块,没有温家宝总理提得那么高。”

  2005年3月27日,课题组起草的报告及准备材料在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以后,上交到天津市委、市政府,此后通过不同渠道上交到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

  5月15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和副主任刘江、张国宝带领13个司局的负责人深入滨海新区进行调研,并对正在制定中的《天津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14个方面的38条意见。一个省市级新区的规划,引得国家发改委主任亲自带队参加,这在中国规划史上还不多。

  6月初,天津市委市政府原则《纲要》,只等国家最后确认。根据《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拿到的这份纲要文件来看,滨海新区已和上个世纪80年代的深圳、90年代的浦东相提并论。无疑,这个纲要只要得到国家正式通过,滨海新区的地位就正式得到确认。

  另外,天津市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的汇报材料中则写道:“建议国务院像当年规划和建设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一样,规划和建设滨海新区,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多方了解到,这些政策与在津全国政协委员在2004年的提案所要求的四点,有较大区别,这些政策主要是: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级新区,对新区规划内的建设项目授权天津自行审批;批准滨海新区调整土地使用规划;批准天津滨海新区列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增加对滨海新区的财政和税收支持等。

  温总理考察

  6月24日-6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带着国务院15个部委负责人,来到天津考察,重点就在滨海新区。

  6月27日,新华社发出的通稿说,“温家宝指出,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环渤海区域及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步棋,走好这步棋,不仅对天津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全国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宏伟目标,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陪同采访的记者之一,人民日报记者吴杰的印象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滨海新区时,多次提到浦东新区。他的发表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的题为《滨海新区欲做“北方浦东”》一文中写道:

  “第一次,温总理抵达天津滨海新区,就来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翠亨社区两户居民家中了解区情,把天津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作比较。开发区一位负责同志介绍说,这里相当于浦东的‘金桥’,再加以其他说明,总理表示:大体清楚了。”

  “25日晚,总理听取滨海新区工作汇报,提及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着力’、‘四结合’,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国家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政府的自身改革’,‘浦东,没有一个给钱的政策’。”

  “在考察结束前26日下午的重要讲话中,温总理又两次提到浦东。他说:进一步开发建设滨海新区,既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深圳的改革开放,也不同于90年代浦东的开发建设。现在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发展环境和条件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必须与时俱进,用新思路破解难题,用新举措开拓前进。世界上一些国家在开放开发海滨区域方面有不少成功的做法。我国深圳、浦东在开发建设中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温总理要求天津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学习和借鉴。”

  温家宝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建设。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了解到,在温家宝考察期间,国家15个部委的负责人还分别与天津市对口委办局负责人就滨海新区规划发展的内容,进行交流,并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7月6日,天津市发改委办公室许主任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发改委上下所有人,都在根据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的要求,修改《纲要》内容,连双休日都在抓这个工作。发改委修改一点内容,就向市政府汇报一点。”

  为什么是滨海新区

  环渤海区域和珠三角、长三角相比,区域之间的经济协作联系远不如后两者,区域之间的竞争态势,在长时间内压过了合作。环渤海区域有实力成为增长极的,就包括北京、天津、大连和青岛等。

  那国家为何选定滨海新区呢?

  阎金明认为,这和滨海新区自身发展建设速度较快及天津市委市政府十多年的积极争取分不开。

  事实上,早在天津滨海新区成立初,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时任天津市市长的张立昌就提出,天津滨海新区是天津发展的制胜一招。

  季任钧更多考虑到了中央决策的大背景,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中国,人们普遍接受的区域经济差距是东西差距,也就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但事实上,还有一个差距值得重视,那就是南北差距。按照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80年代看珠三角,90年代看长三角,21世纪初期看环渤海,这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但环渤海乃至整个北方经济的振兴,需要一个启动点,需要靠这个启动点带动与辐射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才使得滨海新区有进入国家战略部署的可能。”

  温家宝总理指出的滨海新区具备的优势有:“良好的区位环境、比较丰富的资源、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撑。”

  机会终于垂青于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规划纲要》(天津原则通过稿)

  《纲要》包括8个部分,28个章节。

  对滨海新区的定位为立足天津,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制造研发基地、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天津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的标志区和生态宜居海滨新城。

  《纲要》第四部分明确了新区的空间和产业布局。新区总体空间布局为“T”型结构: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在“轴”、“带”的交汇处,建设国际港口大都市标志区和生态宜居的海滨新城,构成滨海新区的核心区。同时,要加快建设和形成七个产业功能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冶金产业区、空港物流加工区、海洋产业及循环经济示范区、海港物流区、化学工业区和休闲旅游区。

  天津的两次“八年沉沦”

  第一个八年:1958年2月,天津市与河北省合并,天津市成为河北省省会,直到1967年1月又成为中央直辖市,在近九年时间里,天津市不但没有得到什么国家重点项目,反而将原本在天津市的厂矿企业向河北省其他地区分流,这9年里,天津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发展;

  第二个八年: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天津也损失惨重。至少有60%的市内建筑遭破坏,按当时的物价水平,天津市的经济损失就达到60亿元,但由于当时主要受害区是唐山,所以得到的救援资金和物资远远少于唐山,地震之后的8年时间里,恢复灾民的生产生活成为天津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北方浦东在哪里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朱国栋/天津报道

  天津滨海新区欲取得浦东那样的金融中心地位,可能性很大?可能不大?

  2005年6月初,天津市主要媒体都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滨海新区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首次超过浦东新区》。熟悉天津的专家与学者普遍认为,选择在6月初刊发与浦东比较的文章,意味深长。

  事实上,自天津滨海新区诞生起,便与浦东新区结下不解之缘。浦东新区的政策,一向是天津滨海新区所争取的;浦东新区的地位,一向是滨海新区所渴望的。就连滨海新区管委会每年的发展统计,都会处处与浦东新区作比较。

  天津人梦想滨海新区能像上海浦东引领长三角一样,成为引领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崛起的龙头。这个梦一做就是十几年。

  滨海新区面临的发展环境,以及自身具备的条件,毕竟与浦东新区有差异。一个疑问始终盘旋在观察者的脑海里,天津滨海,到底距离浦东有多远?

  京津竞争

  天津滨海新区要成为北方浦东,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滨海能否成为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开发的龙头,周边城市会认同它吗?

  在环渤海经济圈内,谁是经济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环渤海概念提出开始,就一直争议不断,主要围绕京津两地展开。

  京津两城市的角色定位,在计划经济年代,并未成为难题。天津开埠以后,从城市功能来说,天津和北京的关系可以说是互补互惠,相得益彰。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而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接近北京的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汲取世界近代文明最理想的窗口,也是世界近代文明进入中国最便捷的跳板,所以很快便造就了天津引领中国近代文明的特殊地位。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天津出现了一大批中国之最:第一份电报、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海关……在那个年代,天津需要北京的特殊政治地位,北京需要天津的屏障功能和经济、对外交往的功能,各取所需。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都,上了一批后来发展为首钢、燕山石化等特大型国有企业的项目,成了实际上的北方经济中心之一。北京成为中国重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关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北京与天津争项目、夺资金的“竞争”,京津两地的区域经济学家都能说上几段“轶事”。其中以“30万吨乙烯工程”和“京唐港”最为有名。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阎金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世纪90年代前期,当时的国家计委拟在京津地区兴建一个30万吨的乙烯生产基础。面对这个“大项目”,京津两市展开争夺,各不相让。最终国家计委来了个两不得罪,批准两市各建一个15万吨的项目,结果谁也没有效益。”

  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京唐港。天津港明清以来,一直是北京对外贸易与交往最便利、最近、成本最低的港口,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试图改变这种局面。

  从1989年起,北京市就想在河北唐山建立自己的港口。1993年7月,北京市政府与唐山市政府签订合同,投资数十亿元,共同建设唐山港,港口更名为“京唐港”。这个港口需要人工开挖,和北京市的距离是260多公里,超出京津之间距离的一倍。而当时的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还远远未达设计容量。一边是吃不饱,一边是投巨资建新港。结果,这个耗费巨资建成的京唐港,到了2002年的货物吞吐量还只有1000多万吨,不但北京的多数企业还是选择走天津港,甚至唐山的钢铁企业也走天津港。

  20世纪80年代,天津倡议成立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市长联席会,参会的城市已达二三十个,举行了十多次联席会议。在这个联席会议中,有距离几百公里之遥的内蒙古满洲里、呼伦贝尔和山西的太原等城市,却没有距渤海仅100多公里的北京市。

  在北京,与环渤海经济圈相对应的概念,则一律被称之为“大首都经济圈”。

  在区域协调中,天津也有被诟病的地方。2005年6月29日开始,新华社名牌栏目“新华视点”,就对天津的“进津费”、“护送费”等问题连续滚动报道。所谓的“进津费”,就是从高速公路进入天津,除了正常费用之外,还要交纳进入天津的买路钱;另外,天津市交通局和交警部门,甚至对过道天津进入北京的紧急防汛物资,都有强行收取9000元“护送费”的事例。

  谁能成为龙头要看市场的力量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季任钧教授认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互补性差,不但没有互补,反而造成内耗。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环渤海区域内,行政干预力量还比较强大,每个省市都有一套相对齐全的工业配套体系,与其说是区域经济,还不如说更像是行政经济、诸侯经济,不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都有很明显的经济龙头来带动。”

  但季任钧同时也认为,“各自为政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变,现在的环渤海,正在越来越强调合作。”

  阎金明也持这种观点,理由很简单,北京的城市定位正在发生变化。

  其中两个重要证据是首钢搬迁和2005年1月制订的北京新规划。阎金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首钢的搬迁,说明北京对其自身的定位已逐渐明确。”

  2005年1月由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北京的城市性质定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经济中心的功能不再被强调。

  那么,北京城市规划中不提“经济中心”,是否意味着天津滨海新区,就自动成为环渤海区域的龙头呢?许多专家持不同意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侯永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北京不提及经济中心,是对城市功能的归位,但并不代表北京不重视经济发展,北京这样一个拥有1000多万城市人口的特大城市,不可能人人成为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发展仍然十分重要。它的经济地位,不能低估。另外,环渤海区域拥有港口、经济腹地优势的地方,也不止天津滨海新区一个,大连、青岛同样拥有这些优势,所以最后谁成为环渤海区域真正的龙头,最终还要看市场的力量。”

  侯永志认为,京津两大城市之间应该互补,在经济结构上互补,寻找不同的发展方向。

  尽管学者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确认,与上海浦东无可争议地成为长三角的龙头相比,滨海新区要想成为环渤海区域发展真正的启动点和龙头,国家的定位还不是全部,在市场竞争中,滨海新区还需要展示更多的魅力。

  谁来启动滨海新区

  国家希望通过滨海新区的开发,来启动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但在滨海新区还没成为无可争议的经济发动机之前,谁来启动滨海新区呢?

  国家政策支持无疑是选择项之一。

  无论是天津市政府还是学界,都希望国家能像开发浦东那样给予滨海新区以支持。

  然而,在市场对资源配置中正起主导作用的今天,单纯依靠政策来谋求发展,已受到相当一部分学者的怀疑。有人就提出哪怕天津滨海新区获得了浦东新区的政策,是否就能像浦东新区一样获得高速发展呢?

  季任钧认为,政策的效用,已远不及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90年代初浦东那样大。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深圳特区的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只要给一点最基本的政策,圈一块地,就能吸引人才和资金。浦东新区大开发,发生在对改革开放多少有些迷茫的90年代初,政策的效用还是很大。但是,到了21世纪初,随着加入WTO,浦东也好,深圳也好,它享受的政策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了。现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大开发,国家政策的效力,要起到深圳、浦东那样的效果,估计比较难。”

  滨海新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邢春生则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国家将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肯定会有一些。但我个人认为,对天津滨海新区帮助最大的政策,莫过于国家对滨海新区的承认。有了纳入国家战略这样的地位,对于滨海新区的自我宣传、招商引资等各个方面,无疑有莫大帮助。”

  但无论如何,政策不可能成为滨海新区开发最根本的动力,几乎已成了众多区域经济学者的共识,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市场和民间力量。

  民间资本会扮演重要角色

  季任钧认为,滨海新区开发,把希望只寄托在政策上无疑是不行的,关键还是要靠市场。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环渤海地区相对来说观念要落后一些,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涉过多。有些国有企业也有政府依赖症。市场化就显得更为重要。发展民营经济就是一项很好的选择。”

  环渤海区域的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很大。在长三角、珠三角,民营经济已占很大比重。而在环渤海经济圈,民营经济仍处于劣势。天津市的民营经济在环渤海区域算是中上水平,但其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仍低于25%,滨海新区的民营经济成分更是不到10%,相比之下,在经济十分活跃的浙江,民营经济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二。

  环渤海区域之所以民营经济发展不快,学者们普遍归结于“环渤海地区观念落后,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行政干预力量过强,市场化程度不够,条块分割,不利于天生依赖市场经济的民营企业发展。”

  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2003年9月,全国工商联和天津市政府共同主办了第一届民营经济发展·天津论坛,中共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和天津市长戴相龙都作了发言。数百名工商界人士和学者达成的普遍共识是:民营经济在环渤海区域崛起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天津充分认识到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已将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天津的五大战略之一。天津市的目标是,在5年的时间里,将个私经济占天津GDP的比重,上升到三分之一,区县达到一半。

  按照规划,滨海新区希望在2020年达到1万亿元的GDP,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5000亿美元,要达到这些目标,无疑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而对于滨海新区和天津市政府,一年数百亿的财政收入,不可能成为投资主力。靠中央财政直接投入资金,可能性也不大。滨海新区建设资金的筹募,迫切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除了金融力量之外,民间资本被寄予厚望。

  季任钧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天津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路,和过去比确实有不少改变。江浙一带的民间财团,比如温州财团、宁波财团等,都开始大批进入天津,应该说,滨海新区乃至整个环渤海区域的崛起,民间资本会扮演重要角色。”

  辐射力之争

  对于滨海新区能否担起渤海经济圈发展的龙头重任,最大的争论莫过于滨海新区能否具备上海浦东那样的经济辐射力。

  与上海浦东紧邻上海老市区,以高端服务业为主要经济构成不同的是,天津滨海新区距离天津市有40多公里,是一个从盐碱滩涂上建立起来的新区,尽管GDP总量已达到浦东新区的三分之二左右,但是,天津滨海新区增加值的主要构成是制造业。

  浦东新区的金融业是其经济支柱,浦东新区拥有中国三分之二的境外银行总部,每年的金融业增加值超过生产总值的六分之一以上,浦东新区的金融业辐射范围,是整个长三角甚至是全中国。这些是滨海新区遥不可及的。

  它们的母城,天津和上海的经济地位也有很大差距。天津在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实力已为北京所超越,人才和文化等各种资源,也是天津所无法比拟。而上海历史上就是吸引江浙精英聚集的十里洋场,周边城市对上海的龙头地位也从未质疑,谁是上海后花园,连杭州这样的省会城市也会去争,江浙乃至安徽都争相打出接轨大上海的口号。

  作为滨海新区十一五规划课题组成员的季任钧认为,滨海新区要想具备浦东那样的辐射力,可能更加困难一些。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滨海新区真正要引领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具备辐射力、集聚力,可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一个地方要具备辐射区域的能力,往往需要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业、历史文化传统等许多因素,滨海新区在这些方面都还有差距。”

  季任钧还认为,“目前中国真正具备成为金融中心潜力的城市,应该是上海和北京。天津即使在辉煌时期,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次于上海,滨海新区要想取得浦东那样的金融中心地位,现在的可能性还不大。”

  侯永志也认为,就目前而言,北京和上海是事实上的中国金融中心,具有先发优势,滨海新区要想吸引已在上海或北京落户的金融企业总部,可能性不太大。

  天津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差异化生存成了学术界逐渐形成的共识。具体到滨海新区就是:可以把浦东作为赶超目标,但走的发展道路未必相同,浦东的优势在高端服务业,滨海新区则可以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优势,再辅以必要的服务业,最后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在天津市政府原则通过的《纲要》中,天津滨海新区要加快建设和形成七个产业功能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冶金产业区、空港物流加工区、海洋产业及循环经济示范区、海港物流区、化学工业区和休闲旅游区。无疑,按照这个规划,天津滨海新区突出发展的正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

  邢春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天津滨海新区的辐射力,其实很大程度会体现在物流业上。目前为止,环渤海区域的内蒙古、山西、北京、河北和天津的出口货物,主要就是走天津港这条线,世界上百强物流企业中,多数已在滨海新区设立分公司或代表处,天津港还可以通过欧亚大陆线,将经济腹地延伸到大西北甚至是中亚。已有中亚国家和天津港达成协议。”

  在许多学者和天津人看来,浦东新区可以依靠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来形成辐射力,那天津滨海也可以通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达到产业聚集,形成辐射力。(编辑:李旭波)

  作者:瞭望东方周刊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