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的角度看海尔精神 并不意味着一定合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10:20 中国质量报 | |||||||||
不久前,日本富士映像公司将中国以海尔的发展历程为蓝本拍摄的电影《首席执行官》引进日本,并将把这部影片当作贺岁片于年底在全国上映。这部影片显然并非纯粹的娱乐片,其商业价值也远不如张艺谋或成龙的电影,日本人看中的是这部片子的题材。中国内地多年来关于企业创业题材的电影拍过无数,可日本人为什么偏偏选中了这部影片呢? 海尔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界不少国家的关注,其成长史的中国特色更是成为一
《首席执行官》这部影片在中国是以宣传民族创业精神为主要目的的,美国人不仅看不懂,也对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企业精神不理解。但日本人恰恰看中了这种精神,他们不仅理解,还十分欣赏。日本舆论分析认为,引进这部电影并不是为了了解异国的艺术娱乐,其更重要的意义是为日本制造业提醒:中国是个强大的邻居。 海尔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其自身也带有中国制造业所固有的弊病,这一点日本人能够看出来,但他们却透过这些弊病看到了也许连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某些优势。在不少外国人看来,包括家电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带给世界的震撼往往是价格,而这种价格除了让他们感到恐惧和无奈之外,并不能获得他们的丝毫敬意。但是,日本人认为,这种价格其实并不可怕,因为中国产品的低价格优势是中国市场要素价格低的优势,而不是中国企业本身的优势,在跨国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市场之后,他们的产品同样可以具有这样的优势;可怕的是,虽然中国企业并没有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中国企业却有一种迎头赶上的精神,这种创业精神甚至是日本企业创业之初都不具备的。 中国企业的创业精神与经营方式给日本人带来的震撼要远大于中国产品低价优势所造成的市场冲击,日本人意欲借助这部创业影片,引进一种创业精神以及这种精神背后所沉淀的运作现代全球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方式。 事实上,日本企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而我们的许多企业也正是因为从日本企业身上获得了不少经验而有所成就的。就海尔而言,张瑞敏一直推崇的“日韩式”、“部队进驻”式的海外发展战略模式,就得益于日韩企业,尤其是日本企业海外发展的经验。但是,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这些先进的企业却也在关注我们,甚至在学习我们,这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日本企业并不害怕“中国制造”的低价格,他们害怕的是像海尔这样的企业,这种企业能长时间地让创业精神在组织中保持不灭,并且在竞争中找到了让自己快速成长的经营方法。他们认为,如果说海尔创造10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是属于企业自己的,海尔的创业精神与国际化的运营经验却是全世界的,那么日本企业就应当汲取其精神,获得其经验。 从全球企业管理的大背景看,海尔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四件事情具有世界意义:彻底的拜用户主义、流程再造、速度竞争以及SBU(策略事业单元,实际上是细分单位的经营)。其实,海尔在做这些改革的时候,全球电子家电业的著名企业也都在进行结构重组,比如松下公司全球组织结构的改革、飞利浦的市场化演进等等,这些调整的一个主要核心就是怎样让恐龙们的庞大身躯以更快的速度适应市场。 有人认为,这种全球电子家电业大公司群体性的组织调整不是偶然的。目前,全球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方向性转变,以前的市场是产品短缺,现在是用户短缺,所有产品的销售演变成全球品牌排队争夺全球用户的游戏。那些依靠产品技术或其他优势慢悠悠地等待用户上钩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坚定地以用户为方向而不是以自己的能力为方向,调整所有的流程为满足新的用户需求提供超越全球竞争对手的速度,这就是在用户短缺经济时代所有组织内部改革的原动力。 海尔20年的创业过程并没有创造新的产业,而是着力于将品牌做大做强,支持其成长的因素有几个方面:用创业精神所衍生出的最为市场化的、始终是用户导向的文化弥漫了整个组织,通过流程的重组创造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并能满足用户需求的速度,组织内部细分单位的经营模式让企业保持了长久的活力,这些运营现代企业的精神与方法都是日本巨型的电子家电企业改革所需要的东西,这也许就是日本为什么要引进海尔精神的真正原因。 然而,从日本的角度看海尔精神,并不意味着日本的角度就一定是一个合理的角度,因为日本的角度是以其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为依据的,并且,这种角度除了带有学习的目的之外,也一定带有对研究对象不足之处的发现,并将这种发现作为弱点进而将研究对象转变为竞争对手的目的。因此,从日本的角度看海尔精神之后,还应当转换角度,返回自身。 作者:胡立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