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经 > 正文
 

纺织业困境凸显“集体行动的谬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 09:14 新京报

  国际竞争力强大且面临纺织品贸易“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曾经是全世界投资者向往的投资热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经历了来自国内外的大规模资本投入,以至于1994年—2003年间全世界55%的织机和23%的纺纱机卖到了中国。

  然而,“后配额时代”不过半年,中国纺织业已经连遭打击,虽然中欧双方就纺织品贸易安排达成的备忘录不失为次优选择,但是中美商贸联委会无果而终,美国对我国设限的
部分纺织品在美国海关的清关率已经达到了100%,中美第三轮纺织品磋商能否达成协议尚在未定之中,美国对我国纺织品调查范围又在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毁灭性的价格战已经在部分地区、部分产品上展开,甚至出现了出口价格与制造成本倒挂的现象。根据义乌袜业协会对该市5家袜业制造商和5家袜业贸易商出口美国棉袜价格资料的分析,2003年每打棉袜出口均价,制造商为4.73美元,贸易商为2.40美元;2004年1—6月每打棉袜出口均价,制造商为4.89美元,贸易商为1.54美元。

  中国纺织业当前的窘况,美欧贸易保护主义者固然难辞其咎,但它更体现了我国纺织业“集体行动的谬误”。因为即使别国不对我国纺织品设限,根据我国纺织业的投资增长势头,我国纺织服装业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也难免产能过剩、最终引爆毁灭性价格战的命运。我国政府事前并非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纺织业已经历了多轮以“压锭”为标志的调控行动;但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千方百计的规避之下,这种调控最终结果是压缩了国有企业却为民营企业开辟了超常规发展的空间、控制住了内资企业却让外资企业乘虚而入。

  无需否认,假如其他地区、其他企业不规避国家的紧缩性调控措施,仅有的一个实施扩张政策的地区或企业必定能够占据优势;就好比在体育场看台上,当别人都坐着的时候,惟一站起来的人肯定能够看得比较清楚。问题是,当一个人站起来之后,有什么能够阻止别人为了不被挡住视线而同样站起来?结果必然是大家都比坐着的时候累,但谁也不能比坐着的时候看得更清楚。

  这种“集体行动的谬误”并不仅仅表现在纺织业。我国投资以“一窝蜂”为特征,多数一般竞争性产品国内生产能力供过于求,偏偏我们又置身于一个几乎所有产业、所有企业都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时代,结果必然是我国货物出口的谈判地位虚弱,价格战和贸易摩擦便不可避免。在这方面,我们有着太多的教训:如我国制药企业对维生素C的疯狂投资,如我国的焦炭行业,等等。

  无需列举更多的例子了,在全球视野上考察,我们还可以看到,所谓“全球化”的含义之一就是让发展中国家数十亿人口都涌向相对狭小的出口市场而自相竞争,这种局面固然有利于对发达国家维护其经济霸权,对发展中国家却可能是一种悲剧。

  梅新育(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