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所长王春燕
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所长王春燕
一个10年前曾经在石棉瓦盖的简易厂房里栖身、检验设备和检验能力都十分落后的市级质检所,如今不仅拥有了世界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而且检测能力也有了异乎寻常的提高:建起目前全国最大、东北地区最好的低压成套电控设备实验室;开发了先进的“苏丹红”检测方法,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项目的空白,为“苏丹红”检测国家标准的出台,提供了技术保障;开发出蜂蜜异性化糖、面粉中面筋等先进的检测方法……大连市产品质检所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是所长王春燕带领全所职工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结果。
提起1995年3月到大连市产品质检所走马上任时的情景,王春燕感触颇深。当时,所里条件落后,设备陈旧,债务累累,纠纷不断。沿袭的是计划经济下的工作模式———检验靠计划,工作靠权力,当时维持正常的生存都很难,更谈不上发展。面对这种现状,王春燕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转变观念,面向市场求发展。
转变观念,首先要从自己转起,这是王春燕的体会。她将自己的角色由组织者、指挥者转变为设计师、教师。她到任后,在质检所发展蓝图上画的第一笔,就是提高硬件水平和检测水平,靠过硬的技术实力为社会经济服务。
提高检测水平离不开先进的设备,当时,所里原有的石棉瓦盖的简易楼房,已经不具备安置先进检测设备的基本条件,急需建一座质检大楼。为了筹集建设资金,王春燕多方奔走,四处求援。质检所终于从旧厂房搬进了4000平方米的质检大楼。
建起新的实验大楼,购置先进的检测设备,这些都是外在条件,提高检测水平还要靠检测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王春燕设计的最鲜亮的一笔就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2002年以来,大连质检所创建起学习型组织,通过营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氛围,员工素质大大提高。在这一基础上,又逐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机制。同时,他们积极从社会上引进技术人才,标准只有一个: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所里现任高级检验师的潘炜,当初来应聘时,年龄偏大,已经45岁。是否聘用这个技术人员,争议很大,而王春燕坚持引进这一人才,并委以重任,让他专门从事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发。实践证明,潘炜是一名难得的检测研究人才,他推出了好几项科研成果,特别是他开发的“苏丹红”检测方法,为我国建立食品安全快速反应机制做出了贡献。
2004年,大连质检所又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机制,实施了效能、能力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全所员工的积极性。4年前,全所百余名员工无一名研究生,如今,拥有硕士研究生20多名,现有的130名职工中,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已达到30%以上。
王春燕在所长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提起取得的成绩,她总是不愿谈及自己。10年前,大连质检所背负着400多万元贷款和一个资不抵债的工厂,如今,两座实验大楼拔地而起,仪器设备价值由377万元增加到1300万元。固定资产增值达到前18年的总和,检验业务收入也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搞基本建设,哪有不收回扣的,更何况是“一把手”。但王春燕硬是没收过一分钱的回扣,没收过一份礼,没“照顾”过任何人。一位进口仪器的代理商在与质检所签订协议后感慨地说:“你们压价压得我们很不高兴,但你们的精神真是让我们敬佩。”对此,王春燕有着自己的“一套嗑”,“清廉,才能使己心安定,人心安定;清廉,才能扶正祛邪,一呼百应;清廉,才能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具备领导资格”。
10年来,她坐在风口浪尖上,困难面前不低头,压力面前不动摇,利益面前不伸手,荣誉面前不自满。这就是王春燕,被誉为“公而无私,官而无显,劳而无怨”的王春燕,一名在基层领导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
作者:本报记者 王娅莉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