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消息,新疆地区在继成都“5元电影”、河南“两元电影”之后,宣布将电影票价也下调至5元。一个月内三个省会城市相继降价,中国电影的降价风暴越来越激烈。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市场自行调控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电影经营将更趋向于市场调控,而减少人为的干扰。
低票价给电影市场“正位”
8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经济翻了两番,中国的电影票价格也是水涨船高,80年代电影票普遍只有3毛钱,现在通常是20~30元,上涨了20多倍,票价定位不尊重市场,人为因素过多,是中国电影经营中的一大特点。这次成都“5元电影”就有很多人不满,认为5元的票价对个别设施一流的影厅太低。比如西南影都的百花厅,华协的华西厅投资均在500万元,华西厅的一把总统坐椅就8万元,5元的票价肯定赔钱。而且几千万元的大片卖价5元,对投资者也不公平。
北京电影学院陆弘石教授说:“电影是一种大众消费,这是电影蓬勃发展的关键,虽然20年代出现过一些豪华影厅,但大众消费仍然是主流。而现在票价通常20至30元,电影由大众消费变为贵族消费,使电影消费本末倒置”。专家认为,由于经营者没有准确了解和分析中国电影市场电影与观众的关系,致使在我国电影票的定价上脱离实际。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电影平均票价相当于普通劳动者月薪的1/400,而我国,按北京平均月收入1500元来说也是1/50。从郑州票价降至两元后,人们疯狂涌进电影院来看,电影票价过高是人们对电影“不感冒”的一大原因。
记者认为,不论是装饰豪华设有8万元总统椅的影厅,还是设备精良的上中层影院,乃至一些设备一般的中小型影院,都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对市场的分析自行定价。不论是20~30元的票价还是5元或者比5元更低的票价都应该存在于市场,让市场去选择。影院经营不善,就有可能被发展好的影院兼并收购,这是今后电影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理论上讲,一部投入上千万元的影片定价20~30元不为过,但实际上由于影片价格过高挡住了更多的观众进入影院,影片蕴含的真正价值并没有被人们所欣赏和认可。20元无人问津,5元人潮翻滚,谁更实现了影片的价值显而易见。
降价打破发行垄断坚冰
电影公司独家垄断发行以及省市垄断发行,是中国电影经营中的又一大特点。在计划经济年代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中国电影发行体制,在实行市场经济之后,暴露出的产权不明、管理体制不顺、机构重叠、发行不畅、吸引不到投资等老大难问题,使发行企业长期处于恶性循环之中。这次成都与河南之所以“发难”,都是因已打破了这种垄断局面。成都影院有两个影业发行公司,而河南市级影剧公司也具备了购进和发行影片的权力,打破了省电影公司独家垄断的局面。电影院可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市场的分析,选择不同的影业公司进行谈判。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正下文明确规定,电影发行政策要走多渠道发行格局,向院线制供片方向发展。有人断言,“入世”后在竞争中能幸存下来的发行企业包括中影公司在内不会超过10家。减少和精简电影发行机构臃肿是市场发展的需要,是电影发行播放机制改革的趋势。
中影划出“禁折”底线
自11月4日成都影院推出“5元电影”至今,各种评说、表态纷纭而起。中国电影局局长刘建中22日代表政府主管部门表态:“电影局很重视成都降价问题,但它的效果如何,能持续多久,还有一个了解的过程,不过,有利于中国电影发展的事情,我们都会去做。”
中影公司从刚开始的静待观察终于发展到有话要说,在金鸡电影节上中影公司对这此降价进行了批评,但又表示,对这次降价行为不采取任何惩罚措施,但今后进口大片首次播放,票价不能低于5元。面对降价带来的压力,中影推出几项措施,明年一季度将推出几部进口大片,并提高营销策划能力;为防止影院谎报票房收入,从明年1月1日起中影所属的300家影院将启动电影售票网络,这样所有场次、票房一目了然;明年还将在各城市设立分账片监督网络及监督员。(董昭武 本报实习记者侯明廷 张遐)
閺傜増姘拃锔俱仛閿涙矮鎹㈡担鏇熸暪鐠愬綊顣╁ù瀣兊缁併劋绱伴崨妯肩搼楠炲灝鎲¢惃鍡曡礋鐠囧牓鐛ラ敍宀冾嚞閸曞じ绗傝ぐ鎿勭磼閻愮懓鍤潻娑樺弳鐠囷附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