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传闻已久的民生银行(4.060, 0.02, 0.50%)上市一事很快就会成为事实。而近日发布的金融企业上市信息披露特别规定,则显示出民生银行上市将引发金融企业的根本性变革。
加快金融企业的上市进程,这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上人们的共识。在投资者期盼金融企业能更多上市的同时,人们对投资这些企业是否安全也怀有疑虑。这实际上给已经和即将上市的金融企业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即如何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以切实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
毫无疑问,逐步增加金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所占的比例,不仅符合世界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律,而且有利于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结构,为投资者提供一个优质的投资群体,从而带动中国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但是人们对金融企业不断上市也有顾虑。因为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大家对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十分关注。考虑到受国有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影响,我国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的确不令人满意。因此,不少人担心上市的金融企业会将其债务负担转嫁给普通投资者。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为了防止这种转嫁行为,首要问题是要对上市的金融企业进行资产整合,如对于不良资产要加以剥离,对历史包袱应由老股东来承担等。而对民生银行这样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讲,由于其成立较晚,机制先进,决策合理,有效避免了大量不良资产的出现。在民生银行申请上市的过程中,对资产质量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受到监管部门的首肯。这种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保证了上市企业的质量。
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企业是一种特殊企业,它的信息披露就显得格外重要,对它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这种信息披露不仅要符合现行的会计制度,更要符合国际上通用的银行贷款五级分类的方法,同时还要有严格的审计,以保证资产质量的准确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企业上市实际上是将自己摆在了火山口上,如果它对自己缺乏信心,就会对上市一事小心谨慎。
为保证金融企业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有关监管部门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因为作为普通投资者,对金融企业披露的信息很难作出正确的评判。监管部门有责任对这些信息加以审核,对人们不明白的问题作出解释,以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当然,是否投资金融企业需要人们自己作出判断。
人们今后将更加注重金融企业是否具备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风险控制机制、贷款审批机制,以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作用。但是所有这些判断的前提,是上市金融企业必须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这对习惯于关起门来说话的中国金融企业来讲,的确是一大考验。(作者思睿)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