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推选今年行情中表现最令人失望的板块,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毫无异议的选择绩优股板块。
的确,在今年长达8个多月的大牛市中,在多数个股轰轰烈烈的上涨行动中,众多绩优股却不涨反跌,上证综指最高涨幅达到50%,而绩优老龙头四川长虹[微博](600839)在这8个月里只是原地踏步,为什么以前众星捧月般的辉煌,如今却落得无人问津,恐怕还得从绩优股自身找原因。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在原有的号称绩优者中不乏滥竽充数者,不少上市公司靠会计做假手段冠上“绩优”的美誉,但随着99年年报开始实施“四项计提”后,原先那种集团与上市公司所做的“业绩置换”游戏难以为继,使众多“绩优股”逐渐现出原形,湖北兴化就是很好的案例,在做假事件屡屡曝光以后,投资者对绩优股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急速下降,为了避免一不小心踩上地雷,干脆采取观望态度。
其次,高股价高业绩高风险是目前绩优股的现状。绩优股价值大多被市场充分挖掘,被媒体广为宣传。价格高、业绩好,而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许多绩优股的业绩是靠政府补贴或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取得,并非自己经营有方,业绩的水分极大。
再次,不符合今年市场炒作的特点。无论是一季度网络、高科的领头羊上海梅林,还是二季度的马钢股份、石化都是因为有低价的优势才被庄家相中。而绩优股大都股价高悬,庄家入驻较难,绩优股由于有所谓的业绩支撑,被市场人士普遍看好,散户大胆持有,筹码极为分散,庄家吸货相当困难,操作周期长,成本高,庄家一般不愿介入炒作,五粮液的走势最能说明问题,该股上市以来年年每股收益超过1元,但上市之初便一路阴跌,目前已横盘整理一年多,丝毫未见启动迹象。
最后,一些老牌绩优股业绩的大幅滑坡,也是影响绩优股行情的关键。深发展的滑坡可以在宏观调控中得到提示;四川长虹的衰退于彩电价格战中便有所预警;湖北兴化、神马实业靠关联交易虚构的美女画皮,更是当时就应该将其无情揭破。尤其是四川长虹和深发展两只老龙头业绩的逐年滑坡对绩优股板块的打击最大,古语“船大难调头”,长虹和发展由于规模较大,一旦身陷泥潭,就很顺利抽身,短期而言,两家公司是很难改变业绩下滑的局面的,因此,要想重新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就必须重新塑造龙头。
各种原因造成了在今年难现97年绩优股高歌艳舞的情景,ST、重组却是一浪接一浪。当然绩优股的行情不能在此时掀起,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当市场上大多数人都对绩优股失去信心之时,也就是该板块东山再起之时。绩优股行情迟迟未到,让那些一路捂住绩优股的投资者在今年的大牛市中真真正正是“赚了指数赔了钱”。随着许多绩优股股价结构发生的悄然变化以及基本面、政策面的一些影响,将会给绩优股带来新的契机。
从外在因素来看,首先,随着《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的公布,开放式基金也开始浮出水面,由于开放式基金是可随时赎回的,因此基金管理人在操作时必将投资侧重于那些收益性好,流动性好的个股,同时要求这些股票流通盘较大,一旦出现较大数额的赎回情况,也不至于使某只个股出现巨幅波动,因此绩优股和一些高成长性的个股无疑是首选的类别,这对绩优股来说是一大利好。另外,随着全国性指数的推出,将会有种种有利于绩优股炒作之处。在指数推出之前,入选指数的成分股将引起市场的兴趣,从目前来看,约有25%的上市公司股票将入选全国性指数成分股,而基于对未来期货产品的控制,机构必然需要吸纳这些可能入选的成分股或者其中的权重股掌握未来的主控权,那些绩优蓝筹股无疑更受到市场青睐,因此短期之内供求关系的改变将使上述股票有一定的市场机会;在指数推出之后,入选公司会在知名度上、市场关注度方面都会大大增强,也有利于主力的炒作,加之以前每次推出新的指数,其成分股都会被市场大肆炒作一番,这一次全国指数的统一将孕育更大的生机。
从内在因素来讲,绩优股大都长期底部徘徊,年初市场炒作高价科技股与网络股,它们没有沾上边,被市场遗忘。三月份以来,市场炒作低价国企大盘股,它们仍然是配角,好不容易挨到中报行情,却未曾想又被一群最不受人欢迎的“死对头”ST、绩差、重组股抢了先机。中价绩优股不像高价高科技绩优股那样显山露水,也不像低价股那样具备价格上的炒作优势,每一次板块轮动它们都难以成为主角,因此,其股价长期低迷。板块轮炒的深入为其股价上升创造了条件;中价绩优白马股的市盈率最低,是属于被市场严重低估的群体。纵观市场上历次炒作的顺序,领涨板块都是被市场长期遗望的角落,是被人称之为“死亡板块”中产生的,这一次的“死亡板块”就是绩优股。
目前,绩优股的走势大都在季线位以下运行,弱市特征明显,以四川长虹(600839)为例,连续走了两年半的熊途。目前的价位仅相当于大盘在1100点时的水平,在市场上欢声笑语迎来2000点之时,昔日的长虹仍然在默默地破位下行,因为他知道,还没有轮到他上场表演,一旦时机成熟,将责无旁贷!
据悉,全国性指数将会在年底推出,市场会不会在推出前后掀起一波久违的绩优股行情呢,我们拭目以待!(特约撰稿:陈朝阳)
(新浪财经声明:本文欢迎媒体引用,但请注明“引自新浪财经周刊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