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九日电:最近药品连连降价引起公众的关注。国家计委有关人士近日发表谈话,称降价现象还将继续,并指出了当前药品降价的四方面空间。
其一:生产、批发、零售企业让利。现行规定药品销售利润率,如化学药品一类新药最高不超过百分之三十五,普通仿制药品不超过百分之八;批发企业加价率(进销差率)最高不超过百分之二十,零售企业加价率(批零差率)最高不超过百分之十五,以弥补流通成本并获得经营利润。
由于重复生产严重,出于竞争的需要,大部分企业降价让利,无利销售甚至亏本销售。一九九九年中国制药工业年平均利润率在百分之四至七,亏损面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一九九七至一九九九年中国医药商业平均利润率在百分之零点二八至百分之零点六十三,亏损面在百分之三十五左右。
其二,生产成本不实,价格虚高。由于以高额折扣为主要推销手段的药品购销机制的存在,价格越高、折扣越大,药品越好销售,由此产生了虚高定价的药品定价机制。生产经营企业为推销药品,虚列成本、虚高定格,价格折扣空间大。部分政府定价药品,特别是新药,随着生产厂家的增多,社会平均成本下降,但仍按原研创厂家的生产成本定价,也必然会出现市场实际价格与政府定价的差别,如干扰素、泛昔洛韦等药品。
与此同时,对市场已严重供过于求的药品,仍按社会平均成本定价,与市场实际价格也会出现偏差。此外,部分地区还存在地方保护倾向,对本地一些产品成本审核不严,由此也产生了部分药品价格虚高。
其三,生产经营条件不同导致的成本差异。药品的特殊性要求其从生产到流通都必须有严格的质量保证。实行药品生产质量规范标准(简称GMP)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也是中国药品生产的必备条件。据了解,一条生产线GMP改造需投入人民币约二千万元,全厂GMP改造需投入五千至六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同种药品,GMP与非GMP企业的生产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对于GMP企业来说,非GMP企业以及大量存在的无环保、无质保的小企业有较大的降价空间。
同样,批发、零售企业由于对药品质量保证条件不同(包括库房面积、通风、温度、湿度等等),经营成本也不相同,对于达到流通企业质量规范标准(简称GSP)的企业来说,非GSP企业也有较大的降低空间。
其四,非法生产经营的低成本。生产销售假冒品牌产品,无需对产品研制以及市场开发的投入,通过对知识产权和商标权的侵权行为,获得暴利。据调查,假冒药品的生产经营成本一般仅相当于正当生产经营成本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在市场中占有绝对价格优势。劣质药品一般通过低限投料、减少装量等手段降低成本,获取利润,在价格竞争中也占有明显优势。
药品非法在集贸市场不规范经营,偷税漏税、销售走私药品等,也为经营者提供了一定的降价空间。在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中,部分药品生产和批发企业,为维持其在医疗机构的市场份额,竞相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相当部分生产经营企业以原价格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中标,个别企业甚至以原价格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价格投标,低价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