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广州会是全国第四大金融中心吗?
广州会是全国第四大金融中心吗?

  原标题:广州会是全国第四大金融中心吗?国际金融论坛落址,大湾区商业银行、期货交易所在路上 广州会成为全国第四大金融中心吗? 广州会成为全国第四大金融中心吗?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作为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广州长期以来是实体经济的血液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 但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享誉全国相比,广州始终难在金融中心方面望京沪深项背。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曾撰文表示,广州在金融领域的地位,与其城市的综合地位仍然不相匹配,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在广州南沙举行的一场开工仪式,将这个差距空间拉小了。 11月24日下午,被誉为全球金融领域的F20——“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建设动员大会在南沙举行,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宣布正式启动建设。IFF落户南沙,将充分发挥其金融外交平台和战略智库作用,吸引国际资本和高端金融人才在南沙集聚,致力打造中国首个国际金融岛。 图为:国际金融论坛(IFF)会址效果图 目标全国第四大金融中心? 按照孙不熟的观点,与上海、北京、深圳相比,广州的最大短板在于缺乏一个全国性的交易中心,同时在金融总部企业方面聚集效应不足,而无论是金融增加值、上市公司数量,还是本外币存款规模,都与京沪深三城存在一定差距。 除香港外,上海凭借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石油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钻石交易所、航运交易所等全国性交易平台,以及大量的中资与外资金融机构聚集,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大金融中心。 而北京凭借“一行两会”(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管理机构,以及众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总部,成为与上海难分伯仲的第二大金融中心;深圳则凭借深交所、文交所,以及招商银行、平安集团等众多金融机构,成为中国排行第三的金融中心。 为了弥补短板,广州实际上早在2016年就筹谋与IFF展开战略合作。广州市人民政府与IFF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约定,自2017年起由广州市与IFF在广州共同举办IFF全球年会。2017年6月,广州市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IFF再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IFF永久会址落户南沙。 按照当时的协议,国际金融论坛将充分发挥金融交往平台和战略智库作用,将论坛的南方总部、各国常设金融机构驻广州总部、南沙国际会议中心、国际绿色增长基金小镇、国际金融学院学术智库区及配套设施等导入南沙国际金融岛,吸引国际资本和高端金融人才在南沙集聚。 今年7月,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对国际金融岛概念作进一步明晰。实施意见也要求,推进金融服务创新试验示范,高标准建设南沙国际金融岛,逐步引入国际金融论坛运营总部、各国常设金融机构驻广州总部等重点平台。着力发展航运金融、科技金融、融资租赁等服务实体经济的特色金融。 实际上,广州在近年来大有“全国第四大金融中心”之势。 例如今年上半年,上海将上交所南方总部放在广州,对于广州增加南方区域的金融辐射效应,可谓如虎添翼。国家支持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研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等。 千亿元打造国际金融岛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IFF落址的南沙国际金融岛是全国首个国际金融岛,位于南沙明珠湾核心区横沥岛尖南侧,占地面积约2.27平方公里,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7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不低于1000亿元。 南沙国际金融岛示意图  广州市南沙区委宣传部供图 IFF永久会址选择落户南沙,只是南沙集聚金融产业的一个缩影。南沙在金融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包括落户金融及类金融企业6504家,比自贸区挂牌前增加52倍,其中持牌法人金融机构11家,约占广州市的1/5。 另外,南沙相继推出26项金融创新案例,其中6项入选商务部自由贸易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最佳案例,多项已在全国复制推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南沙正争取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和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尽快落地。汇丰全球培训基地已确定项目选址且设计方案已基本稳定,争取尽快动工;国际风险投资中心已奠基启动建设,正在推动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引入VC/PE等创投企业,构建风险投资集聚区;五道口(广州)金融创新研究有限公司、广州市南沙区亚太新金融研究院、融资租赁西湖论坛(南沙)研究院等金融智库已在南沙设立,将为南沙金融创新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交流平台。 作为全国首个国际金融岛,南沙国际金融岛选址位于南沙明珠湾核心区横沥岛尖南侧,占地面积约2.27平方公里,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7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不低于1000亿元,将以IFF永久会址为核心,逐步引入全球金融高端要素资源,以广覆盖、多层次、全方位的科学规划体系,打造集合国际交往、金融创新、生态保护、人文传承、商务休闲、高尚运动、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全面可持续发展社区、金融产业创新集聚区和高质量国际化的城市综合体,打造具有世界地标性质的城市空间。 IFF相关负责人介绍称,IFF永久会址项目是南沙国际金融岛首批拟落户项目之一,投资规模35亿元,用地规模为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南沙金融岛之于广州南沙,正如金融街之于北京,金融城之于伦敦,二者相辅相成,未来南沙国际金融岛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示范窗口、中国金融创新服务典范,成为广州乃至广东省面向国际的重要城市名片。”[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11月25日 10:42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外资流入股票市场超2400亿元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外资流入股票市场超2400亿元

  原标题: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外资流入股票市场超2400亿元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11月23日在广州出席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时透露,今年以来,外资持续流入中国股票市场超过2400亿元(人民币,下同),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 本届年会主题为“全球稳定:新变局、新发展”,与会各国嘉宾着重探讨金融创新和稳定发展之路。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出席年会并作演讲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降低宏观杠杆率、支持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独特的作用。 李超说,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着力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包括:推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顺利落地,目前科创板已有上市公司56家,市值超过7000亿元,基础制度初步经受了市场检验;完善直接融资功能发挥,坚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持续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其中,放宽外资从事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准入,全面推开H股全流通改革,扩大期货品种范围等六项措施已经落地实施,A股平稳纳入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指数,“沪伦通”“中日ETF互通”正式启动。 李超指出,今年以来,外资持续流入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其中流入股票市场超过2400亿元,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 据了解,证监会已公布,2020年全面取消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比的限制,加快修订QFII、RQFII相关的制度规则,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投资范围,扩大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力度,拓展外资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渠道,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深化跨境执法合作。 据悉,今年前10个月,沪深两市共143家企业完成首次公开募股,合计融资1624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8394亿元;全市场并购重组交易金额1.42万亿元;交易所市场发行各类债券6.16万亿元,均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原标题: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外资流入股票市场超2400亿元)[详情]

澎湃新闻 | 2019年11月24日 07:30
朱光耀:WTO陷入僵持状态 全球负利率已是趋势
朱光耀:WTO陷入僵持状态 全球负利率已是趋势

  原标题:朱光耀:WTO陷入僵持状态 全球负利率已是趋势 11月23日上午,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F20峰会)开幕仪式在广州举行。国务院参事、国家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表示:2019年,全球经济与全球化都面对相当大的挑战——保护主义与双边主义。 根据IMF和WTO的数据,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只有3%,全球贸易增长只有1.2%。这意味着什么呢?朱光耀表示,这是一个警告,意味着全球经济、全球贸易的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这是最大的挑战。现在WTO的状态让整个全球贸易产生了巨大问题,新的仲裁员不能获得任命,WTO也不能通过新的预算,陷入了僵持的状态,这个对全球贸易体系是一场灾难。所以,现在很难实现2030年发展目标。这个发展目标本来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通过的,对全球的减贫脱贫非常重要,实现2030发展目标才能保证全球的经济的繁荣。每一个国家,包括美国都需要充分考虑怎么能提出建设性的想法,如何能够继续维持全球贸易的体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战、美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战、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战以及现在美国提出的WTO调查都反应了美国政策的混乱。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有责任和义务去应对问题,尤其当各国都面对增长的挑战,面对贸易的挑战。还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像气候变化、全球的和平与安全,都是极其紧迫的。 朱光耀认为现在更紧迫的事情是通过G20进行宏观经济的交流和全球协调。现在负利率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有17万亿英镑的债券都是负利率的,日本中央银行的利率是-1%,美国从10月17日起下调利率,今年已经降了三次息;同时,从今年10月15日起,美国央行又买了600亿美元的联邦债券;欧洲央行从11月4日开始购入200亿欧元的政府债券,这些宽松的行为如何会影响我们的国际市场呢?要紧密地观察。宽松政策是很大的一个不确定性来源。所有重大经济体、主要经济体都在观察,尤其是G20国家。 由于双边主义的抬头,G20多边性的经济协调机制功能就减弱了,所以要认真的考虑如何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紧急的工作。 朱光耀还就数字经济发表了看法,他说,数字税务和数字货币,虽然是新概念,如果全球能够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就能推动包括数字货币、数字关税在内的进程。G20已经希望在2020年提出这方面的政策建议。每个国家都有利害在里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我们处在关键时刻。 最后,各国要一起建筑防线来防止下一次金融危机。“简单地说,我们当前面临很大的挑战,2009年在G20伦敦峰会有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实现了一万亿的SDR。可惜今年10月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会没有取得什么进展,这是一个遗憾的事情。总而言之,要解决这些关键的问题有赖于全球的政策协调,尤其是发挥好G20的作用。”朱光耀表示[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11月23日 23:12
周小川:长期的通缩对全球政策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周小川:长期的通缩对全球政策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原标题:周小川:长期的通缩、财政不平衡对全球政策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11月23日上午,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F20峰会)开幕仪式在广州举行。IFF大会主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IFF大会主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进入2019年,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现在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十字路口。2019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预测,2019年-2020年增长将会是3.5%,以后这个预测已经下调到2019年的3.2%,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一个预期。全球的领导人都表达了对全球经济的忧虑,因为经济可能会走向长期慢速的增长,以及它会带来一些潜在的社会和经济政治的影响。 过去几年来,贸易的紧张度和保护主义抬头,已经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这不仅影响全球经济的分工和货物的交换,同时也影响了全世界投资者的信心,且使得未来国内的经济结构改革和国际合作更加困难。 与此同时,我们要意识到,现在中央银行扩大资产也就是量化宽松已经把我们带到前所未有的状态,我们已经进入到负利率时代,我们看到长期的通缩、长期的财政的不平衡都带来了一些对全球政策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很多前所未有的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全球经济以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这些情况都意味着需要进行交流、对话,来研究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强韧的经济体系,推动健康的全球的增长。 周小川表示,我们希望能够加强对话。目标是要增强全球的理解和互信,因为这是贸易和合作一个重要的基础。希望这样的贸易摩擦不会继续升级。我们面对这样贸易摩擦的时候要更加加强世贸组织的改革,这个改革可能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接下来一年都会很关注它。在这个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要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行讨论,增加跨国的投资,以及很多可能影响各个国家利益的情况。因为现在有一些以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为借口阻挠跨国投资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带来一种风险,会让全球化倒退,而且对全球的货币和金融体系都造成威胁。 其次,我们希望严谨地研究货币政策。现在,针对全球货币政策,IFF希望研讨推出电子SDR作为全球货币的一个基础。另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构政策之间的关系,如宏观货币政策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关系,可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际资本市场来分配全球的储蓄、提高储蓄效率,同时来预防市场的分化。 此外我们希望金融监管必须要跟上全球经济和金融创新的步伐。现在全球正在经历一场技术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机遇时期,它可以重建全球的金融基础设施和连通性。金融科技也将为全球金融业带来很多机遇,如互联网支付和分布式账本技术等,需要专家们更深入地讨论这些新的发展趋势。 周小川表示,当前,中国正转向高质量发展,并在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与开放。期待能加强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想法是最重要的,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周小川希望,IFF能够继续提供一个场景、提供一个机会,让世界上最杰出的领导人们在一起进行思想碰撞,提供最好的想法,为未来带来最积极的有利影响。[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11月23日 23:12
李东荣:数字货币要发展不能违背货币活动的本质规律
李东荣:数字货币要发展不能违背货币活动的本质规律

  原标题:中国互金协会李东荣:保持币值稳定对于未来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月23日上午,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F20峰会)开幕仪式在广州举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货币未来的发展趋势,不能离开人们对货币基本属性的需求,其发展始终不能违背货币活动的本质规律。 李东荣表示,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数字货币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它的货币发行机制,第二是货币使用的安全和效率。当然数字货币还可以划定为法定的数字或者叫私人的数字货币、数字代币等。 对前一个问题,国内外都有专门的学术团体和机构进行研究,人民银行专门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还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 对于货币使用的安全和效率问题,这些年是李东荣工作的重要方面。“由于我在人民银行外汇局从事科技工作,提高货币流通的速度和效率及保证它的安全,最大程度提高现金使用的替代率等问题,可以谈点认识。根据我在央行工作的体会,一般来说人们对货币的认识或基本要求有以下四方面:第一个是币值的稳定,这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也是基本前提;第二个是货币使用和保存的安全,在使用的过程中怎么储存它?是否安全?第三个在经济交易时是否方便?能够很便利地完成经济交易活动。第四个,它交割是否快捷。目前依据网络、技术支持,货币交割速度是秒杀,这在过去十年前、二十年前不可想象的。”李东荣表示。 自有货币诞生那一天起,人类不断应用各种新出现的技术,朝着以上四个方面努力改进和完善。人类货币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伴随科技进步的历史,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对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它都是一种手段,通过适应或者满足在经济和社会活动方面使用货币的需要。 所以谈到未来的货币发展趋势如何,李东荣提到要在这四个方面去体现。事实上,人们在提高货币使用的安全和效率方面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最早的贝壳的货币、石头的货币、骨头的货币,金属货币到今天的纸币到铸币,从最早的支票、汇票、本票,乃至今天的银行卡,还有银行芯片卡上的闪付,还有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等。无疑不体现了人们追求提高货币使用的快捷、安全、便利方面的不懈努力。 30多年前,在改革开放之初,货币流通是中央银行当时非常重要的工作,当时讲货币流通主要是现金流通就是M0部分。当时的现金流通与商品流通活动是否相适应。时至今日,这些本质方面并没有大的改变,如果说有改变,那就是从M0与商品流通相适应上,逐步转移到现在的狭义货币M1以及广义货币M2与商品流通相适应上。我们现在做很大量的工作,还是聚焦于M0替代上的努力。 当然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有人提出一些新的学术观点,那就是在M1或M2的替代上,数字技术能否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甚至颠覆性的变化?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没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积极去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要形成一种货币制度,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应用,那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任何国家、任何政府、任何中央银行在这个问题上一定是很谨慎的,是要进行严格的论证和实践验证。李东荣认为,这其中币值稳定是始终是第一位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数字货币使用给我们带来的是在币值稳定基础上的安全、快捷、便利,它必然适应社会需要,也有广阔发展空间。 反之,如果它所带来的是币值不稳定,或者是对币值稳定的冲击,灾难性的冲击。[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11月23日 23:12
银保监会梁涛:2017年以来压缩高风险资产约16万亿元
银保监会梁涛:2017年以来压缩高风险资产约16万亿元

  原标题:银保监会梁涛:2017年以来压缩高风险资产约16万亿元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金融监管部门都把维护金融稳定作为核心任务,采取了包括完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监管、优化金融结构在内的一系列措施,目标就是提高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降低金融危机的破坏力。 11月23日,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介绍说,在中国,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企业金融体系稳健运行,风险总体可控,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总的来看,我们维护金融稳定具备不少有利的条件。”梁涛说,首先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为优化金融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节奏加快,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绿色环保、居民服务等新的领域、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位于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业的银行贷款同比增速分别达到42.1%、17.4%、35.3%,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0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接近10%。 “其次,我国宏观政策弹性充足,政策回旋余地较大。逆周期调解不断加强,为实现稳定的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驾护航。”梁涛说。 另外,存量金融风险有效释放,防范化解风险的经验更加丰富。“过去几年,针对金融业面临的风险,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坚决整治金融市场乱象,2017年以来压缩了高风险资产约16万亿元,稳妥处置部分金融机构风险,有序化解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严厉打击了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总的来看,金融领域的野蛮生长现象得到了遏制,金融风险由发散状态转向收敛,我们也因此积累了更加丰富的防范化解风险的经验。”梁涛说。 目前,金融业保持了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重要金融机构运行稳健。 “我国金融机构的拨备和资本充足,银行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达到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超过180%,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14.54%,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达到247%,具有较强的损失吸收和风险抵御能力。”梁涛说。 近年来,银行业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处置核销力度,过去两年共处置不良贷款4.9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在2%以下。 但梁涛同时表示,当前金融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风险问题,如金融业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还存在较多的风险和隐患。另外,部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充分利用各项有利条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梁涛认为,为了增强金融业治理的能力,切实维护金融稳定,首先要在经济下行期坚决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此外,还要高度重视防范金融风险在金融市场和同业网络中传播,防止单家机构的风险蔓延引发系统性风险。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超过5000家,但是机构种类不多、业务模式相近、客户选择集中。一些热门的行业和客户多头融资、过度融资的问题严重,而同时,部分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获得金融支持较少,或者没有合适抵押物的企业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金融供给的适应性、普惠性明显不足。 “所以,要大力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梁涛说。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11月23日 22:41
银保监会梁涛:要加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银保监会梁涛:要加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原标题: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深化改革,力促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朱文彬)11月23日上午,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开幕式在广州举行,本届年会将围绕“全球稳定:新变局、新发展”为主题进行深度、综合性讨论,全方位探索金融创新和稳定发展的务实之路。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出席本届年会并发表致辞,梁涛就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为金融稳定发展提供制度和机制的保障进行了主旨发言。 梁涛表示,维护金融稳定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金融监管部门都把维护金融稳定作为核心任务,采取了包括完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监管、优化金融结构在内的一系列措施,目标就是提高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降低金融危机的破坏力。 “总体来看,全球经济金融风险不容乐观,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递减,埋下了金融风险的隐患,维护金融稳定依然任重道远。”梁涛说。 中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 维护金融稳定具备有利条件 梁涛表示,近年来,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企业金融体系稳健运行,风险总体可控,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总体来看,我国维护金融稳定具备不少有利的条件。 首先,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为优化金融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节奏加快,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绿色环保、居民服务等新领域、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今年三季度末,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业的银行贷款同比增速分别达到42.1%、17.4%、35.3%,明显高于全部贷款的增速,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0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接近10%。 第二,宏观政策具备空间和弹性。我国宏观政策弹性充足,政策回旋余地较大,逆周期调节不断加强,为实现“六稳”的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驾护航。近年来,我国有序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为化解金融风险提供重要保障。 第三,存量金融风险有效释放,防范化解风险的经验更加丰富。过去几年,针对金融业面临的风险,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坚决整治金融市场乱象,2017年以来,压缩高风险资产约16万亿元,稳妥处置部分金融机构风险,有序化解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严厉打击了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总体来看,金融领域的野蛮生长现象得到了遏制,金融风险由发散状态转向收敛,我们也积累了更加丰富的防范化解风险的经验。 第四,金融业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重要金融机构运行稳健。我国金融机构的拨备和资本充足,银行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达到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超过180%,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4.54%,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达到247%,具有较强的损失吸收和风险抵御能力。银行业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处置核销力度,过去两年共处置不良贷款4.9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在2%以下,为更好地应对风险腾出了空间。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经营稳健、管理规范,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器的作用。 梁涛表示,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当前,金融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风险问题,金融业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还存在较多的风险和隐患。部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充分利用各项有利条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 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首先要坚决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信贷的顺周期特征会加大经济波动的幅度。在经济下行期,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可能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梁涛表示。 要进一步加强逆周期的调节,完善金融机构尽职免责和激励考核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 要高度重视防范金融风险在金融市场和同业网络中传播,进一步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稳妥处置风险水平高、行业竞争少的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交易对手的管理,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防止单家机构的风险蔓延引发系统性风险,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 要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超过5000家,但是机构种类不多、业务模式相近、客户选择集中。一些热门的行业和客户多头融资、过度融资的问题严重的同时,部分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获得金融支持较少,或者没有合适抵押物的企业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金融供给的适应性、普惠性明显不足。 要大力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中小银行要改进商业模式,找准发展的定位,不求“大而全”、专注“小而美”。切实发挥扎根当地服务小微的积极作用,金融业要善用新兴技术,充分发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充分发挥股东、管理层、员工等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形成激励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沿着正常的方向发展,有效地应对内外部的风险。所以,要把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内控机制和风控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设定内部激励考核体系,减少规模和速度等数量指标,增加风险防控、服务实体经济效益提升的质量因素,完善综合体系。 要进一步加强合规建设,把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作为开展业务前提和底线,其他参与金融活动的机构也必须遵守监管规则纳入框架。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要持续提升监管能力,加强金融监管,做到管住人、看住钱,扎牢防火墙,完善金融从业人员、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运行、金融治理、金融监管、金融调控的制度体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让制度的防火墙“防火”,让监管的高压线“带电”。规范金融运行范式运作力,提高监管的前瞻性、预见性。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隐患,减少风险损失和处置成本。 要加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指导金融机构开展不利情景下的压力测试,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风险应对预案,把问题讲得严重一些,把风险应对准备措施做得充分一些,努力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统筹金融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消除监管套利,共同维护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的良好态势。 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发布了一系列旨在消除风险薄弱环节,提高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国际金融监管的举措,对促进世界各国乃至全球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梁涛说,在当前金融体系面对诸多复杂挑战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宏观经济的协调性,结合本国经济发展实际,推广监管措施在全球范围内一致有效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完善跨境风险处置机制,提高金融开放条件下金融业治理能力、风险防控能力,更加有效地维护金融稳定。 “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既是金融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每一家金融机构和每一个金融参与者的共同责任,需要相互支持、携手努力。”梁涛表示。[详情]

中国证券网 | 2019年11月23日 20:23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外资流入股票市场超2400亿元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外资流入股票市场超2400亿元

  原标题:证监会副主席李超:以关键制度创新来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11月23日上午,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开幕式在广州举行,本届年会将围绕“全球稳定:新变局、新发展”为主题进行深度、综合性讨论,全方位探索金融创新和稳定发展的务实之路。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出席本届年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全面深化改革 着力优化供给 李超表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下行压力加大。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变化,中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降低宏观杠杆率、支持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独特的作用。”李超说,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投融资功能,提升金融体系与供给需求体系的适配性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李超表示,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按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向,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着力优化资本市场供给,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一是推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顺利落地。自今年7月份开始以来,科创板总体运行平稳,已有上市公司56家,市值超过7000亿元,发行上市、交易、持续监管等改革后的基础制度初步经受了市场检验。 二是完善有助于直接融资功能发挥的制度安排,坚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提升融资便利性,修订《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创业板重组上市。上市公司分拆上市、再融资规则等已经完成或者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三是持续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证监会已公布了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多项措施,其中,放宽外资从事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准入,全面推开H股全流通改革,扩大期货品种范围等六项措施已经落地实施。A股平稳纳入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指数,“沪伦通”、“中日ETF互通”正式启动。 今年前10个月,沪深两市共143家企业完成IPO,合计融资1624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8394亿元;全市场并购重组交易金额1.42万亿元;交易所市场发行各类债券6.16万亿元,其中公司债券2.59万亿元,均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水平。 今年以来,外资持续流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其中流入股票市场超过2400亿元,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 以关键制度创新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李超表示,中国证监会将深入贯彻并全面落实,并以关键制度创新来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增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能。 一是进一步提升多层次市场体系覆盖面和包容性。坚守科创板定位,支持和鼓励拥有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硬科技”企业上市;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深化新三板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的试点。加强各层次市场有机联系,促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二是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充分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逐步复制推广科创板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强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理念,实行更加市场化的发行定价机制,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询价、定价、配售等机制,完善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制度,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是持续强化监管,推动市场主体制的建设,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畅通多元化的退市渠道,完善做优做强的制度安排,加快建设高质量投资银行,完善差异化的监管措施,提升行业机构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加快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2020年全面取消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比的限制,加快修订QFII、RQFII相关的制度规则,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投资范围,扩大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力度,拓展外资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渠道,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建设,深化跨境执法合作,做到“放得开、看得清、管得住”。 五是着力优化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完善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机制,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集体诉讼制度。增加资本市场法制供给,加大违法成本和惩治力度,强化法制诚信约束,通过强化监管和制度革新,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成为各类投资者可信赖、有价值的市场。[详情]

中国证券网 | 2019年11月23日 20:13
周小川:金融监管须跟上全球经济金融创新步伐
界面 | 2019年11月23日 19:54
IFF第16届年会11月22日开幕 集聚全球稳定发展议题
IFF第16届年会11月22日开幕 集聚全球稳定发展议题

  原标题:IFF第16届全球年会11月22日开幕 集聚全球稳定发展议题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朱文彬)11月19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此次年会主题为“全球稳定:新变局、新发展”,将于11月22-24日在广州举行。 国际金融论坛(IFF)是总部设在中国的、非营利、非官方独立国际组织,被联合国秘书长誉为全球金融领域的“F20(Finance 20)”。自2003年起,IFF每年定期召开全球年会,迄今为止,已有来自全世界的1000多位政治、经济、金融等领域的领袖人物和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年会并演讲,参会人员高达1万余人次,产生了广泛的全球影响。 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聂林坤在发布会上表示,此次年会共设置30多场正式讨论,议题涉及新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全球贸易秩序变革与货币支付体系,大数据、未来货币形式与金融监管,丝路国际联盟大会、金融科技峰会、绿色发展峰会,以及国家和区域对话等。 据介绍,此次IFF专门设立了“全球金融系统:新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全球货币未来:大数据、未来货币形式与金融监管”、“全球贸易秩序变革趋势与货币支付体系竞争”、“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的影响”4场平行政策对话会议。 同时,年会分别设立了“2019丝路国际联盟大会”、“国际资本市场峰会”、“国际金融科技峰会”与“国际绿色发展峰会”四大专题峰会,以及“如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中国对外开放:新一轮机遇”、“区域圆桌会议”和“全球新形势下的中欧深度合作”四大专题圆桌会议。 此外,本届年会上还将发布《Libra:企业金融创新的梦幻》、《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三点建议》和《中国的创新发展与企业国际化—2019中国高质量发展报告》三大经济报告,以及《中国早期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19)》、《中国私募投资基金行业发展报告(2019)》、《中国私募投资基金行业践行社会责任报告(2019)》、《中国证券行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蓝皮书》四大重要行业报告。[详情]

中国证券网 | 2019年11月19日 15:26
广州会是全国第四大金融中心吗?
广州会是全国第四大金融中心吗?

  原标题:广州会是全国第四大金融中心吗?国际金融论坛落址,大湾区商业银行、期货交易所在路上 广州会成为全国第四大金融中心吗? 广州会成为全国第四大金融中心吗?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作为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广州长期以来是实体经济的血液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 但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享誉全国相比,广州始终难在金融中心方面望京沪深项背。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曾撰文表示,广州在金融领域的地位,与其城市的综合地位仍然不相匹配,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在广州南沙举行的一场开工仪式,将这个差距空间拉小了。 11月24日下午,被誉为全球金融领域的F20——“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建设动员大会在南沙举行,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宣布正式启动建设。IFF落户南沙,将充分发挥其金融外交平台和战略智库作用,吸引国际资本和高端金融人才在南沙集聚,致力打造中国首个国际金融岛。 图为:国际金融论坛(IFF)会址效果图 目标全国第四大金融中心? 按照孙不熟的观点,与上海、北京、深圳相比,广州的最大短板在于缺乏一个全国性的交易中心,同时在金融总部企业方面聚集效应不足,而无论是金融增加值、上市公司数量,还是本外币存款规模,都与京沪深三城存在一定差距。 除香港外,上海凭借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石油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钻石交易所、航运交易所等全国性交易平台,以及大量的中资与外资金融机构聚集,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大金融中心。 而北京凭借“一行两会”(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管理机构,以及众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总部,成为与上海难分伯仲的第二大金融中心;深圳则凭借深交所、文交所,以及招商银行、平安集团等众多金融机构,成为中国排行第三的金融中心。 为了弥补短板,广州实际上早在2016年就筹谋与IFF展开战略合作。广州市人民政府与IFF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约定,自2017年起由广州市与IFF在广州共同举办IFF全球年会。2017年6月,广州市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IFF再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IFF永久会址落户南沙。 按照当时的协议,国际金融论坛将充分发挥金融交往平台和战略智库作用,将论坛的南方总部、各国常设金融机构驻广州总部、南沙国际会议中心、国际绿色增长基金小镇、国际金融学院学术智库区及配套设施等导入南沙国际金融岛,吸引国际资本和高端金融人才在南沙集聚。 今年7月,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对国际金融岛概念作进一步明晰。实施意见也要求,推进金融服务创新试验示范,高标准建设南沙国际金融岛,逐步引入国际金融论坛运营总部、各国常设金融机构驻广州总部等重点平台。着力发展航运金融、科技金融、融资租赁等服务实体经济的特色金融。 实际上,广州在近年来大有“全国第四大金融中心”之势。 例如今年上半年,上海将上交所南方总部放在广州,对于广州增加南方区域的金融辐射效应,可谓如虎添翼。国家支持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研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等。 千亿元打造国际金融岛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IFF落址的南沙国际金融岛是全国首个国际金融岛,位于南沙明珠湾核心区横沥岛尖南侧,占地面积约2.27平方公里,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7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不低于1000亿元。 南沙国际金融岛示意图  广州市南沙区委宣传部供图 IFF永久会址选择落户南沙,只是南沙集聚金融产业的一个缩影。南沙在金融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包括落户金融及类金融企业6504家,比自贸区挂牌前增加52倍,其中持牌法人金融机构11家,约占广州市的1/5。 另外,南沙相继推出26项金融创新案例,其中6项入选商务部自由贸易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最佳案例,多项已在全国复制推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南沙正争取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和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尽快落地。汇丰全球培训基地已确定项目选址且设计方案已基本稳定,争取尽快动工;国际风险投资中心已奠基启动建设,正在推动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引入VC/PE等创投企业,构建风险投资集聚区;五道口(广州)金融创新研究有限公司、广州市南沙区亚太新金融研究院、融资租赁西湖论坛(南沙)研究院等金融智库已在南沙设立,将为南沙金融创新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交流平台。 作为全国首个国际金融岛,南沙国际金融岛选址位于南沙明珠湾核心区横沥岛尖南侧,占地面积约2.27平方公里,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7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不低于1000亿元,将以IFF永久会址为核心,逐步引入全球金融高端要素资源,以广覆盖、多层次、全方位的科学规划体系,打造集合国际交往、金融创新、生态保护、人文传承、商务休闲、高尚运动、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全面可持续发展社区、金融产业创新集聚区和高质量国际化的城市综合体,打造具有世界地标性质的城市空间。 IFF相关负责人介绍称,IFF永久会址项目是南沙国际金融岛首批拟落户项目之一,投资规模35亿元,用地规模为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南沙金融岛之于广州南沙,正如金融街之于北京,金融城之于伦敦,二者相辅相成,未来南沙国际金融岛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示范窗口、中国金融创新服务典范,成为广州乃至广东省面向国际的重要城市名片。”[详情]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外资流入股票市场超2400亿元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外资流入股票市场超2400亿元

  原标题: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外资流入股票市场超2400亿元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11月23日在广州出席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时透露,今年以来,外资持续流入中国股票市场超过2400亿元(人民币,下同),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 本届年会主题为“全球稳定:新变局、新发展”,与会各国嘉宾着重探讨金融创新和稳定发展之路。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出席年会并作演讲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降低宏观杠杆率、支持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独特的作用。 李超说,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着力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包括:推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顺利落地,目前科创板已有上市公司56家,市值超过7000亿元,基础制度初步经受了市场检验;完善直接融资功能发挥,坚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持续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其中,放宽外资从事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准入,全面推开H股全流通改革,扩大期货品种范围等六项措施已经落地实施,A股平稳纳入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指数,“沪伦通”“中日ETF互通”正式启动。 李超指出,今年以来,外资持续流入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其中流入股票市场超过2400亿元,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 据了解,证监会已公布,2020年全面取消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比的限制,加快修订QFII、RQFII相关的制度规则,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投资范围,扩大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力度,拓展外资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渠道,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深化跨境执法合作。 据悉,今年前10个月,沪深两市共143家企业完成首次公开募股,合计融资1624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8394亿元;全市场并购重组交易金额1.42万亿元;交易所市场发行各类债券6.16万亿元,均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原标题: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外资流入股票市场超2400亿元)[详情]

朱光耀:WTO陷入僵持状态 全球负利率已是趋势
朱光耀:WTO陷入僵持状态 全球负利率已是趋势

  原标题:朱光耀:WTO陷入僵持状态 全球负利率已是趋势 11月23日上午,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F20峰会)开幕仪式在广州举行。国务院参事、国家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表示:2019年,全球经济与全球化都面对相当大的挑战——保护主义与双边主义。 根据IMF和WTO的数据,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只有3%,全球贸易增长只有1.2%。这意味着什么呢?朱光耀表示,这是一个警告,意味着全球经济、全球贸易的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这是最大的挑战。现在WTO的状态让整个全球贸易产生了巨大问题,新的仲裁员不能获得任命,WTO也不能通过新的预算,陷入了僵持的状态,这个对全球贸易体系是一场灾难。所以,现在很难实现2030年发展目标。这个发展目标本来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通过的,对全球的减贫脱贫非常重要,实现2030发展目标才能保证全球的经济的繁荣。每一个国家,包括美国都需要充分考虑怎么能提出建设性的想法,如何能够继续维持全球贸易的体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战、美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战、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战以及现在美国提出的WTO调查都反应了美国政策的混乱。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有责任和义务去应对问题,尤其当各国都面对增长的挑战,面对贸易的挑战。还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像气候变化、全球的和平与安全,都是极其紧迫的。 朱光耀认为现在更紧迫的事情是通过G20进行宏观经济的交流和全球协调。现在负利率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有17万亿英镑的债券都是负利率的,日本中央银行的利率是-1%,美国从10月17日起下调利率,今年已经降了三次息;同时,从今年10月15日起,美国央行又买了600亿美元的联邦债券;欧洲央行从11月4日开始购入200亿欧元的政府债券,这些宽松的行为如何会影响我们的国际市场呢?要紧密地观察。宽松政策是很大的一个不确定性来源。所有重大经济体、主要经济体都在观察,尤其是G20国家。 由于双边主义的抬头,G20多边性的经济协调机制功能就减弱了,所以要认真的考虑如何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紧急的工作。 朱光耀还就数字经济发表了看法,他说,数字税务和数字货币,虽然是新概念,如果全球能够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就能推动包括数字货币、数字关税在内的进程。G20已经希望在2020年提出这方面的政策建议。每个国家都有利害在里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我们处在关键时刻。 最后,各国要一起建筑防线来防止下一次金融危机。“简单地说,我们当前面临很大的挑战,2009年在G20伦敦峰会有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实现了一万亿的SDR。可惜今年10月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会没有取得什么进展,这是一个遗憾的事情。总而言之,要解决这些关键的问题有赖于全球的政策协调,尤其是发挥好G20的作用。”朱光耀表示[详情]

周小川:长期的通缩对全球政策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周小川:长期的通缩对全球政策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原标题:周小川:长期的通缩、财政不平衡对全球政策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11月23日上午,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F20峰会)开幕仪式在广州举行。IFF大会主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IFF大会主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进入2019年,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现在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十字路口。2019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预测,2019年-2020年增长将会是3.5%,以后这个预测已经下调到2019年的3.2%,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一个预期。全球的领导人都表达了对全球经济的忧虑,因为经济可能会走向长期慢速的增长,以及它会带来一些潜在的社会和经济政治的影响。 过去几年来,贸易的紧张度和保护主义抬头,已经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这不仅影响全球经济的分工和货物的交换,同时也影响了全世界投资者的信心,且使得未来国内的经济结构改革和国际合作更加困难。 与此同时,我们要意识到,现在中央银行扩大资产也就是量化宽松已经把我们带到前所未有的状态,我们已经进入到负利率时代,我们看到长期的通缩、长期的财政的不平衡都带来了一些对全球政策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很多前所未有的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全球经济以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这些情况都意味着需要进行交流、对话,来研究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强韧的经济体系,推动健康的全球的增长。 周小川表示,我们希望能够加强对话。目标是要增强全球的理解和互信,因为这是贸易和合作一个重要的基础。希望这样的贸易摩擦不会继续升级。我们面对这样贸易摩擦的时候要更加加强世贸组织的改革,这个改革可能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接下来一年都会很关注它。在这个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要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行讨论,增加跨国的投资,以及很多可能影响各个国家利益的情况。因为现在有一些以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为借口阻挠跨国投资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带来一种风险,会让全球化倒退,而且对全球的货币和金融体系都造成威胁。 其次,我们希望严谨地研究货币政策。现在,针对全球货币政策,IFF希望研讨推出电子SDR作为全球货币的一个基础。另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构政策之间的关系,如宏观货币政策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关系,可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际资本市场来分配全球的储蓄、提高储蓄效率,同时来预防市场的分化。 此外我们希望金融监管必须要跟上全球经济和金融创新的步伐。现在全球正在经历一场技术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机遇时期,它可以重建全球的金融基础设施和连通性。金融科技也将为全球金融业带来很多机遇,如互联网支付和分布式账本技术等,需要专家们更深入地讨论这些新的发展趋势。 周小川表示,当前,中国正转向高质量发展,并在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与开放。期待能加强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想法是最重要的,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周小川希望,IFF能够继续提供一个场景、提供一个机会,让世界上最杰出的领导人们在一起进行思想碰撞,提供最好的想法,为未来带来最积极的有利影响。[详情]

李东荣:数字货币要发展不能违背货币活动的本质规律
李东荣:数字货币要发展不能违背货币活动的本质规律

  原标题:中国互金协会李东荣:保持币值稳定对于未来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月23日上午,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F20峰会)开幕仪式在广州举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货币未来的发展趋势,不能离开人们对货币基本属性的需求,其发展始终不能违背货币活动的本质规律。 李东荣表示,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数字货币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它的货币发行机制,第二是货币使用的安全和效率。当然数字货币还可以划定为法定的数字或者叫私人的数字货币、数字代币等。 对前一个问题,国内外都有专门的学术团体和机构进行研究,人民银行专门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还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 对于货币使用的安全和效率问题,这些年是李东荣工作的重要方面。“由于我在人民银行外汇局从事科技工作,提高货币流通的速度和效率及保证它的安全,最大程度提高现金使用的替代率等问题,可以谈点认识。根据我在央行工作的体会,一般来说人们对货币的认识或基本要求有以下四方面:第一个是币值的稳定,这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也是基本前提;第二个是货币使用和保存的安全,在使用的过程中怎么储存它?是否安全?第三个在经济交易时是否方便?能够很便利地完成经济交易活动。第四个,它交割是否快捷。目前依据网络、技术支持,货币交割速度是秒杀,这在过去十年前、二十年前不可想象的。”李东荣表示。 自有货币诞生那一天起,人类不断应用各种新出现的技术,朝着以上四个方面努力改进和完善。人类货币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伴随科技进步的历史,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对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它都是一种手段,通过适应或者满足在经济和社会活动方面使用货币的需要。 所以谈到未来的货币发展趋势如何,李东荣提到要在这四个方面去体现。事实上,人们在提高货币使用的安全和效率方面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最早的贝壳的货币、石头的货币、骨头的货币,金属货币到今天的纸币到铸币,从最早的支票、汇票、本票,乃至今天的银行卡,还有银行芯片卡上的闪付,还有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等。无疑不体现了人们追求提高货币使用的快捷、安全、便利方面的不懈努力。 30多年前,在改革开放之初,货币流通是中央银行当时非常重要的工作,当时讲货币流通主要是现金流通就是M0部分。当时的现金流通与商品流通活动是否相适应。时至今日,这些本质方面并没有大的改变,如果说有改变,那就是从M0与商品流通相适应上,逐步转移到现在的狭义货币M1以及广义货币M2与商品流通相适应上。我们现在做很大量的工作,还是聚焦于M0替代上的努力。 当然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有人提出一些新的学术观点,那就是在M1或M2的替代上,数字技术能否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甚至颠覆性的变化?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没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积极去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要形成一种货币制度,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应用,那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任何国家、任何政府、任何中央银行在这个问题上一定是很谨慎的,是要进行严格的论证和实践验证。李东荣认为,这其中币值稳定是始终是第一位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数字货币使用给我们带来的是在币值稳定基础上的安全、快捷、便利,它必然适应社会需要,也有广阔发展空间。 反之,如果它所带来的是币值不稳定,或者是对币值稳定的冲击,灾难性的冲击。[详情]

银保监会梁涛:2017年以来压缩高风险资产约16万亿元
银保监会梁涛:2017年以来压缩高风险资产约16万亿元

  原标题:银保监会梁涛:2017年以来压缩高风险资产约16万亿元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金融监管部门都把维护金融稳定作为核心任务,采取了包括完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监管、优化金融结构在内的一系列措施,目标就是提高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降低金融危机的破坏力。 11月23日,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介绍说,在中国,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企业金融体系稳健运行,风险总体可控,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总的来看,我们维护金融稳定具备不少有利的条件。”梁涛说,首先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为优化金融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节奏加快,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绿色环保、居民服务等新的领域、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位于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业的银行贷款同比增速分别达到42.1%、17.4%、35.3%,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0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接近10%。 “其次,我国宏观政策弹性充足,政策回旋余地较大。逆周期调解不断加强,为实现稳定的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驾护航。”梁涛说。 另外,存量金融风险有效释放,防范化解风险的经验更加丰富。“过去几年,针对金融业面临的风险,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坚决整治金融市场乱象,2017年以来压缩了高风险资产约16万亿元,稳妥处置部分金融机构风险,有序化解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严厉打击了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总的来看,金融领域的野蛮生长现象得到了遏制,金融风险由发散状态转向收敛,我们也因此积累了更加丰富的防范化解风险的经验。”梁涛说。 目前,金融业保持了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重要金融机构运行稳健。 “我国金融机构的拨备和资本充足,银行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达到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超过180%,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14.54%,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达到247%,具有较强的损失吸收和风险抵御能力。”梁涛说。 近年来,银行业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处置核销力度,过去两年共处置不良贷款4.9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在2%以下。 但梁涛同时表示,当前金融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风险问题,如金融业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还存在较多的风险和隐患。另外,部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充分利用各项有利条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梁涛认为,为了增强金融业治理的能力,切实维护金融稳定,首先要在经济下行期坚决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此外,还要高度重视防范金融风险在金融市场和同业网络中传播,防止单家机构的风险蔓延引发系统性风险。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超过5000家,但是机构种类不多、业务模式相近、客户选择集中。一些热门的行业和客户多头融资、过度融资的问题严重,而同时,部分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获得金融支持较少,或者没有合适抵押物的企业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金融供给的适应性、普惠性明显不足。 “所以,要大力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梁涛说。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详情]

银保监会梁涛:要加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银保监会梁涛:要加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原标题: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深化改革,力促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朱文彬)11月23日上午,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开幕式在广州举行,本届年会将围绕“全球稳定:新变局、新发展”为主题进行深度、综合性讨论,全方位探索金融创新和稳定发展的务实之路。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出席本届年会并发表致辞,梁涛就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为金融稳定发展提供制度和机制的保障进行了主旨发言。 梁涛表示,维护金融稳定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金融监管部门都把维护金融稳定作为核心任务,采取了包括完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监管、优化金融结构在内的一系列措施,目标就是提高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降低金融危机的破坏力。 “总体来看,全球经济金融风险不容乐观,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递减,埋下了金融风险的隐患,维护金融稳定依然任重道远。”梁涛说。 中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 维护金融稳定具备有利条件 梁涛表示,近年来,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企业金融体系稳健运行,风险总体可控,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总体来看,我国维护金融稳定具备不少有利的条件。 首先,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为优化金融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节奏加快,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绿色环保、居民服务等新领域、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今年三季度末,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业的银行贷款同比增速分别达到42.1%、17.4%、35.3%,明显高于全部贷款的增速,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0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接近10%。 第二,宏观政策具备空间和弹性。我国宏观政策弹性充足,政策回旋余地较大,逆周期调节不断加强,为实现“六稳”的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驾护航。近年来,我国有序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为化解金融风险提供重要保障。 第三,存量金融风险有效释放,防范化解风险的经验更加丰富。过去几年,针对金融业面临的风险,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坚决整治金融市场乱象,2017年以来,压缩高风险资产约16万亿元,稳妥处置部分金融机构风险,有序化解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严厉打击了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总体来看,金融领域的野蛮生长现象得到了遏制,金融风险由发散状态转向收敛,我们也积累了更加丰富的防范化解风险的经验。 第四,金融业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重要金融机构运行稳健。我国金融机构的拨备和资本充足,银行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达到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超过180%,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4.54%,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达到247%,具有较强的损失吸收和风险抵御能力。银行业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处置核销力度,过去两年共处置不良贷款4.9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在2%以下,为更好地应对风险腾出了空间。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经营稳健、管理规范,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器的作用。 梁涛表示,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当前,金融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风险问题,金融业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还存在较多的风险和隐患。部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充分利用各项有利条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 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首先要坚决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信贷的顺周期特征会加大经济波动的幅度。在经济下行期,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可能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梁涛表示。 要进一步加强逆周期的调节,完善金融机构尽职免责和激励考核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 要高度重视防范金融风险在金融市场和同业网络中传播,进一步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稳妥处置风险水平高、行业竞争少的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交易对手的管理,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防止单家机构的风险蔓延引发系统性风险,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 要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超过5000家,但是机构种类不多、业务模式相近、客户选择集中。一些热门的行业和客户多头融资、过度融资的问题严重的同时,部分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获得金融支持较少,或者没有合适抵押物的企业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金融供给的适应性、普惠性明显不足。 要大力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中小银行要改进商业模式,找准发展的定位,不求“大而全”、专注“小而美”。切实发挥扎根当地服务小微的积极作用,金融业要善用新兴技术,充分发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充分发挥股东、管理层、员工等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形成激励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沿着正常的方向发展,有效地应对内外部的风险。所以,要把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内控机制和风控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设定内部激励考核体系,减少规模和速度等数量指标,增加风险防控、服务实体经济效益提升的质量因素,完善综合体系。 要进一步加强合规建设,把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作为开展业务前提和底线,其他参与金融活动的机构也必须遵守监管规则纳入框架。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要持续提升监管能力,加强金融监管,做到管住人、看住钱,扎牢防火墙,完善金融从业人员、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运行、金融治理、金融监管、金融调控的制度体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让制度的防火墙“防火”,让监管的高压线“带电”。规范金融运行范式运作力,提高监管的前瞻性、预见性。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隐患,减少风险损失和处置成本。 要加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指导金融机构开展不利情景下的压力测试,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风险应对预案,把问题讲得严重一些,把风险应对准备措施做得充分一些,努力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统筹金融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消除监管套利,共同维护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的良好态势。 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发布了一系列旨在消除风险薄弱环节,提高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国际金融监管的举措,对促进世界各国乃至全球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梁涛说,在当前金融体系面对诸多复杂挑战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宏观经济的协调性,结合本国经济发展实际,推广监管措施在全球范围内一致有效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完善跨境风险处置机制,提高金融开放条件下金融业治理能力、风险防控能力,更加有效地维护金融稳定。 “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既是金融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每一家金融机构和每一个金融参与者的共同责任,需要相互支持、携手努力。”梁涛表示。[详情]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外资流入股票市场超2400亿元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外资流入股票市场超2400亿元

  原标题:证监会副主席李超:以关键制度创新来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11月23日上午,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开幕式在广州举行,本届年会将围绕“全球稳定:新变局、新发展”为主题进行深度、综合性讨论,全方位探索金融创新和稳定发展的务实之路。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出席本届年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全面深化改革 着力优化供给 李超表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下行压力加大。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变化,中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降低宏观杠杆率、支持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独特的作用。”李超说,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投融资功能,提升金融体系与供给需求体系的适配性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李超表示,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按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向,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着力优化资本市场供给,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一是推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顺利落地。自今年7月份开始以来,科创板总体运行平稳,已有上市公司56家,市值超过7000亿元,发行上市、交易、持续监管等改革后的基础制度初步经受了市场检验。 二是完善有助于直接融资功能发挥的制度安排,坚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提升融资便利性,修订《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创业板重组上市。上市公司分拆上市、再融资规则等已经完成或者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三是持续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证监会已公布了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多项措施,其中,放宽外资从事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准入,全面推开H股全流通改革,扩大期货品种范围等六项措施已经落地实施。A股平稳纳入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指数,“沪伦通”、“中日ETF互通”正式启动。 今年前10个月,沪深两市共143家企业完成IPO,合计融资1624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8394亿元;全市场并购重组交易金额1.42万亿元;交易所市场发行各类债券6.16万亿元,其中公司债券2.59万亿元,均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水平。 今年以来,外资持续流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其中流入股票市场超过2400亿元,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 以关键制度创新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李超表示,中国证监会将深入贯彻并全面落实,并以关键制度创新来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增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能。 一是进一步提升多层次市场体系覆盖面和包容性。坚守科创板定位,支持和鼓励拥有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硬科技”企业上市;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深化新三板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的试点。加强各层次市场有机联系,促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二是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充分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逐步复制推广科创板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强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理念,实行更加市场化的发行定价机制,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询价、定价、配售等机制,完善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制度,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是持续强化监管,推动市场主体制的建设,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畅通多元化的退市渠道,完善做优做强的制度安排,加快建设高质量投资银行,完善差异化的监管措施,提升行业机构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加快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2020年全面取消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比的限制,加快修订QFII、RQFII相关的制度规则,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投资范围,扩大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力度,拓展外资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渠道,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建设,深化跨境执法合作,做到“放得开、看得清、管得住”。 五是着力优化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完善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机制,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集体诉讼制度。增加资本市场法制供给,加大违法成本和惩治力度,强化法制诚信约束,通过强化监管和制度革新,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成为各类投资者可信赖、有价值的市场。[详情]

周小川:金融监管须跟上全球经济金融创新步伐
周小川:金融监管须跟上全球经济金融创新步伐

  原标题:周小川:金融监管须跟上全球经济金融创新步伐 今日上午,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F20峰会)开幕仪式在广州举行。IFF大会主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周小川表示,希望金融监管必须要跟上全球经济和金融创新的步伐。现在全球正在经历一场技术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机遇时期,它可以重建全球的金融基础设施和连通性。金融科技也将为全球金融业带来很多机遇,如互联网支付和分布式账本技术等,需要专家们更深入地讨论这些新的发展趋势。[详情]

IFF第16届年会11月22日开幕 集聚全球稳定发展议题
IFF第16届年会11月22日开幕 集聚全球稳定发展议题

  原标题:IFF第16届全球年会11月22日开幕 集聚全球稳定发展议题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朱文彬)11月19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此次年会主题为“全球稳定:新变局、新发展”,将于11月22-24日在广州举行。 国际金融论坛(IFF)是总部设在中国的、非营利、非官方独立国际组织,被联合国秘书长誉为全球金融领域的“F20(Finance 20)”。自2003年起,IFF每年定期召开全球年会,迄今为止,已有来自全世界的1000多位政治、经济、金融等领域的领袖人物和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年会并演讲,参会人员高达1万余人次,产生了广泛的全球影响。 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聂林坤在发布会上表示,此次年会共设置30多场正式讨论,议题涉及新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全球贸易秩序变革与货币支付体系,大数据、未来货币形式与金融监管,丝路国际联盟大会、金融科技峰会、绿色发展峰会,以及国家和区域对话等。 据介绍,此次IFF专门设立了“全球金融系统:新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全球货币未来:大数据、未来货币形式与金融监管”、“全球贸易秩序变革趋势与货币支付体系竞争”、“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的影响”4场平行政策对话会议。 同时,年会分别设立了“2019丝路国际联盟大会”、“国际资本市场峰会”、“国际金融科技峰会”与“国际绿色发展峰会”四大专题峰会,以及“如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中国对外开放:新一轮机遇”、“区域圆桌会议”和“全球新形势下的中欧深度合作”四大专题圆桌会议。 此外,本届年会上还将发布《Libra:企业金融创新的梦幻》、《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三点建议》和《中国的创新发展与企业国际化—2019中国高质量发展报告》三大经济报告,以及《中国早期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19)》、《中国私募投资基金行业发展报告(2019)》、《中国私募投资基金行业践行社会责任报告(2019)》、《中国证券行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蓝皮书》四大重要行业报告。[详情]

专题评论加载中...

微博/微信扫一扫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