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新华社|2019年12月01日  18:05
光明日报四个整版聚焦上海实践:人民的城市生机勃勃
光明日报四个整版聚焦上海实践:人民的城市生机勃勃

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一路蜿蜒奔腾,在上海吴淞口与黄浦江汇合,一跃而入东海[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12月02日  07:24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亮相 三大细分领域超预期(股)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亮相 三大细分领域超预期(股)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12月02日  07:14

建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上海自贸区将再设新片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上海自贸区将再设新片区

新京报网|2019年12月01日  21:18
光明日报四个整版聚焦上海实践:人民的城市生机勃勃
光明日报四个整版聚焦上海实践:人民的城市生机勃勃

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一路蜿蜒奔腾,在上海吴淞口与黄浦江汇合,一跃而入东海[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12月02日  07:24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有序疏解沪非大都市核心功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有序疏解沪非大都市核心功能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12月02日  08:53

最新新闻

长三角税收服务一体化:区域通办首违不罚清单将制定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12月27日 09:38
盐城:融入长三角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要素整合
盐城:融入长三角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要素整合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要素整合 盐城:融入长三角,深化对沪合作 [ 目前在盐城投资的上海企业近500家,总投资超1700亿元。 ] 盐城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时还是一座产业基础扎实,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新兴城市。 作为纳入长三角中心区唯一的苏北城市,盐城主动融入,将产业发展放到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中去定位,依托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巩固传统市场优势,扩大新兴市场份额,奋力迈上中高端。目前,该市汽车、机械装备、纺织等传统产业快速转型,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作为特色产业园区,盐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中韩(盐城)产业园、沪苏联动集聚区等,更是亮点频现。 技术升级,在盐设立“研发飞地” 12月9日,在上海黄浦江西岸的中国盐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华人运通设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首款量产车型高合HiPhi1做设计完善工作。HiPhi 1的生产基地落户盐城,将于2021年正式投放市场,真正实现研发在上海、生产在盐城。 华人运通(上海)有限公司与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悦达集团2017年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主要从事新能源整车的研发与生产、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驾驶、云计算、出行共享的高科技企业。2019年1月,华人运通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试运行了国内首条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的开放城市道路,这一示范项目是车路协同自动驾驶与智能城市交通管理落地的有益探索。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深化推进,华人运通充分感受到了上海和盐城的两地协同优势。盐城市委市政府对于华人运通在‘智能汽车、智捷交通、智慧城市’三智战略非常认可,给予很大的支持。”华人运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公司与盐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将更好地拉动上海以及全球技术资源落地盐城,加快形成盐城与上海的互补协调和联动发展格局,推动盐城汽车产业链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和盐城汽车产业高地的形成。” 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各类高端资源富集,接轨上海,就意味着接轨全球的产业链、创新链。盐城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把接轨上海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积极探索飞地研发新模式,建设中国盐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实现科技研发在上海、成果转化在盐城,加快沪盐互动、飞地研发、招商引资进程,为盐城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立足上海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端人才集聚优势,设立“研发飞地”,围绕盐城正在大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光电光伏、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积极引导盐城企业进沪设立科技研发平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先进技术、高端人才需求,提升盐城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全力推动盐城制造向盐城智造提升。截至目前,盐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已有华人运通、中国电子科技、西诺德牙科设备、源和智能科技等6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华人运通研发团队使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 盐城被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Ⅱ型大城市,随着全市“一张网”战略工程的深入实施,为融入“大上海”,推动“大开放”带来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在上海设立“研发飞地”,深化对沪科技合作,是积极策应全市“接轨上海”战略的创新举措,可以有效加强盐城与上海之间联系沟通,有效承接上海人才、技术、资本溢出效应,推动盐城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促进盐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发展。未来,科创中心将吸引更多符合盐城产业发展定位的科技类、创新类研发机构进驻,进一步丰富科创中心内涵,充分发挥科创载体作用。 抢抓机遇,对韩合作取得持续进展 3月18日,2019盐城(上海)跨国公司合作交流会暨中韩(盐城)产业园投资说明会在上海举行,200多家知名跨国公司和机构代表参加,与上海临港集团签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4月17日,首届“一带一路”商协会圆桌会议(盐城)峰会举行,“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使节和境内外264家企业、机构、商协组织近400人应邀出席。 5月27日,江苏韩国开放创新合作交流会在韩国首尔举行,600多名韩国政界及工商界代表出席。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备受关注,成功签约总投资2亿美元的韩国IA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项目。 近年来,盐城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抢抓重大发展机遇,扎实推进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两海两绿”新路径,在全市域推进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致力打造中韩经贸合作典范。目前,中韩(盐城)产业园已有近千家韩资企业入驻,年销售额突破150亿美元。 盐城,与韩国隔海相望,“海空走廊”便捷,是中韩对接发展战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2015年6月,中韩自贸协定确定盐城为中韩产业园地方合作城市。中韩(盐城)产业园是“一带一路”合作创新的国家级载体,依托国家级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2017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韩(盐城)产业园。2018年9月,江苏省政府印发《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园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空间布局为产城融合核心区和临港产业配套区。 “我们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坚持项目立区、创新引领,强力推动投招基金、基金招投,扎实推进基础配套、招商引资、制度创新、人文交流等工作,努力打造中韩经贸合作的成功范例,奋力体现国家意志、展示国家形象、代表国家水平。”据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盐城经济开发区对照省实施方案,围绕招商引资、制度创新、人文交流、基础设施四大主要任务,拟定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工作意见》;聚焦世界500强、韩国20强企业,每月在韩国举办招商周活动,主攻重大产业项目;强化载体平台建设,推动对韩“1+5”商务代表处实体化运行,建好驻韩招商主阵地。 接轨上海 打造协同融合之城 11月25日上午,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内,沪苏大丰一期智造园项目已主体竣工,进入完成配套设施和室内装潢阶段。施工单位上海建工集团项目负责人江山洪说,“智造园内开工建设的6幢厂房,每幢每层的高度都达到11.3米,外立面也全部是钢结构,这样的高标准建造,方便吸引更多上海企业入驻园区。” “层高11.3米,可以隔开作为两层使用,既可作为loft复式公寓,也可以作为制造业高规格厂房,这在本地并不多见。”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规划建设局局长臧正明说,虽然项目施工地点在大丰,但无论厂房外部建筑风格还是内部细节设计等,完全与大都市接轨,目前已有三家沪上企业签订合同入驻,11月底有一家上海制造业企业将正式在园区开工。 作为由上海市政府和江苏省政府共同设立、上海市唯一市级层面与外地合作共建的集聚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从成立之初就“自带光环”。如今,总投资64亿元的2GW移动能源产品制造汉瓦项目、上海农场年产13000吨农副产品加工项目、达产后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上海颐柏科技热处理设备制造项目等纷纷落户该集聚区,这些都是盐城深度接轨上海结出的成果。 目前,江苏新时代建筑节能科技项目在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正加快建设,项目计划投资总额5.8亿元,将按照当前全球最先进的门窗设计制造理念,集整合、设计、成果转化为一体。投产后年生产加工100万平方米高端智能门窗,年销售额可达15亿元。作为集聚区首个落地的工业制造项目,不仅实现了集聚区实体招商“零”的突破,而且透过这扇“门窗”,也让人看到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美好前景。 聚力北上海“飞地经济”示范区建设。在盐城的307平方公里上海“飞地”,曾有8万多名上海知青在此学习、工作和生活。盐城以“飞地”加深友情,与上海普陀区、虹桥商务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长宁、徐汇、静安、普陀结为友好城市。积极创建北上海“飞地经济”示范区,盐沪合作共建园区12家,占上海对外合作共建园区三分之一。 上海临港集团、光明集团、上海电气、上海复星、和硕集团、铠胜电子、英能新能源等一批世界500强和上海100强企业在盐城落地建成。目前在盐城投资的上海企业近500家,总投资超1700亿元。[详情]

第一财经日报 | 2019年12月26日 05:26
专家:基于全要素流动 推进长三角财税政策一体化
第一财经日报 | 2019年12月26日 05:26
专家:长三角一体化要考虑历史、现实、国际比较等
专家:长三角一体化要考虑历史、现实、国际比较等

  原标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长三角一体化未来之路应从历史、现实、国际比较等角度思考谋划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程晓玲 每经编辑 杨 欢 正在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在世界级城市群中处于怎样的历史方位?又摸索出了怎样的经验路径? 12月25日,在成都经济发展研讨会(2019)现场,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发表主题报告,对长三角一体化的经验路径与未来趋势做出解读。 在张学良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及城市之间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模式。 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应当从历史维度、现实背景、国际比较、未来趋势等多角度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与谋划。 政府引导 市场主导 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长三角地区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可谓举足轻重,其正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先行经验,也成为国内其他城市群学习借鉴的对象。 “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约3.2万亿美元,这在全球可以排到第五、第六位。”张学良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并非一蹴而就,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长三角区域的发展速度就很快,区域一体化发展就在探索与推进。 他分析称,经过多年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形成了两种较好的发展模式:一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二是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规划,而且是市场主导在前、政府引导在后,这是长三角地区几十年来形成的经验。”张学良说。 他补充道,在政府引导方面,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多个维度的政府合作层次,同时,也让行业协会、民间社团、学者智库等“走在前面”,较好发挥第三方作用。 对于第二种模式,张学良将其喻为“大树底下好长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发展模式。 “我们今天讲上海,也在讲突破行政边界、经济意义上的上海,即1.2万平方公里的上海毗邻区、5万多平方公里的上海大都市圈。”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说,这一模式就是通过一个实力最强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市,让周边城市从中心城市的发展中获得利好。 新阶段的发展任重道远 在张学良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如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最新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从战略协同、战略定位、战略空间、战略路径等方面对长三角未来的发展作出谋划。 他认为,城市群建设要“站得高、看得远”,要从历史维度、现实背景、国际比较、未来趋势等多角度考量。 “从历史维度看,上海并不是长三角天然的’老大‘。从东晋时期的南京、隋唐时期的扬州、南宋时期的杭州、明清时期的苏州,再到如今的上海,长三角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中心城市,以及与之配套的城市体系。”张学良举例表示,谋划城市群发展,应当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去分析城市、区域的历史方位和优势。 “尽管在历史维度的表现不错,如果放在国际比较中,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还有提升的巨大潜力。”张学良直言,和世界先进城市群相比,国内城市群也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就长三角地区而言,他认为,要有高质量前提下的适度增长,也要有适度增长速度保障下的高质量,打造“全国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在具体路径上,张学良建言,长三角地区可以从市场一体化、功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一体化6个方面进行突破,同时通过政府间合作,形成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保障。[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12月26日 00:02
专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可借鉴旧金山湾区经验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12月23日 00:22
沪通铁路贯通沿海"命脉" 长三角海铁空联运格局显现
沪通铁路贯通沿海

  沪通铁路贯通沿海“命脉” 长三角海铁空联运格局显现 金叶子 沿海通道不仅是我国铁路网络“八纵”之首,更是铁路网络中的一条“命脉”。其中,连接上海浦东和江苏南通的沪通铁路,开通后不仅能填补上海东部地区干线铁路的空白,更能串联起沿海多个城市群的往来。 近日,沪通铁路的过江通道——沪通长江大桥主航道桥首节轨排开始铺设,预计12月20日临时轨将全部铺设结束,计划明年实现全桥通车。 此外,沪通铁路太仓至四团段工程也已正式开工,全线设太仓、徐行、外高桥、曹路、上海东站、四团6个车站,计划“十四五”期间建成通车。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城市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屠烜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区域经济一体化交通是先导。因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一旦在一个城市贯通,对该城市的城市功能、产业布局以及人口导入都会有很大的改善。 而沪通铁路不仅能将长三角一些关键节点城市纳入到我国的高铁网络中,更将沿海多个城市群贯通起来。 贯通沿海通道“命脉” 根据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构建“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海通道是主通道之一。这条沿海通道从东北大连、秦皇岛一直贯通到南方的广东、广西,贯穿了我国沿海的多个城市群,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等。因此,这个沿海通道也可以说是国家铁路运输中的一个“命脉”。 沪通铁路,作为沿海通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沿海发展带中一条重要的铁路线路,承担着加强上海与苏北地区经济联系、完善铁路网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 沪通铁路项目上海市出资代表上海申铁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申铁”)对记者介绍,沪通铁路北起宁启铁路南通站,途经常熟、太仓等站进入上海嘉定区。沪通铁路南通至安亭段于2014年8月开工建设,线路全长137公里,项目总投资203.82亿元。目前,涉及京沪铁路既有线安亭站、黄渡站改造工程,以及同步建设的蕰藻浜规划航道升级等工程均已按计划完成。 上海申铁表示,近日全面启动开工建设的沪通铁路太仓至四团段,经上海嘉定区、宝山区,从吴淞口长江隧道穿越黄浦江,进入浦东新区和奉贤区,接入浦东铁路四团站。根据国家发改委工程可行性研究批复,该段项目总投资368.2亿元。 沪通铁路太仓至四团段由于串起了江苏太仓及上海市嘉定区、宝山区、浦东新区和奉贤区,也能进一步强化对长三角地区的集聚辐射功能。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长三角一体化最重要的就是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先行。而在上海浦东这一段的铁路方面,目前并没有很好贯通。按照上海对于长三角一体化一体两翼的支撑,贯通上海东部的铁路也是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体现。 根据12月初公开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要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 12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孟玮也表示,明年将加快推进长江沿江高铁、沿海高铁等“八纵八横”高铁骨干通道项目和中西部铁路建设。 屠烜认为,我国的沿海通道一直有些缺位,不过近几年也在不断打通,而且是多条线路同步展开。“等这几个工程全部竣工通车后,沿海通道对我国整个交通格局将起到非常大的改善作用。” 对上海的意义 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的上海浦东新区,经济规模占到上海的1/3,也是上海五大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自贸区、新片区所在地。因此,浦东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备受关注。 从上海的铁路站点来看,目前已有上海虹桥、上海站、上海南站三个铁路客运站,不过这三个站点都集中在浦西。随着沪通铁路的建成,上海东站也能在连接江苏、贯通沿海沿江城市方面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和全国铁路网络的融合。 屠烜说,从上海自身来说,沪通铁路未来的建成贯通有利于上海五大中心建设。因为交通的便利能让上海继续发挥虹吸效应,吸引符合城市能级的人才、技术、企业,并在产业链上形成分工合作,向更广的长三角腹地辐射。“目前我国17个GDP万亿级城市长三角就有6个,未来希望长三角城市群有越来越多的万亿级城市。” 他认为,如果比对东京都市圈高密度的轨道交通,上海的轨道交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发挥长三角龙头城市作用,还是建设五大中心,城市做资源配置枢纽功能是首当其冲的,当打通了交通这个‘硬’资源,未来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会继续源源不断地涌来。” 沈开艳也认为,沪通铁路贯通以后,对于长三角整个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共享,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连交通都没有贯通好,是没有办法进行资源共享的,所以它对促进长三角地区整个产业的规划和布局调整,以及拓展上海的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是非常有利的。” 具体到产业层面,制造业作为一个产业体系,要有集群式的布局。所以上海要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先进制造业的高地,很多的配套产业链需要在更广阔的腹地建立,铁路的联通能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沪通铁路新开工线路打通了上海原有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交通距离影响着临港新片区对于人才、产业项目的吸引,铁路的连通能让临港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人才。 此外,沈开艳对记者表示,新开工线路覆盖到了奉贤,对于临港奉贤园区也意义重大,它让奉贤区域与整个自贸区的产业、交通运输布局更便捷地连接,反过来也有利于加快临港新片区对奉贤地区的扩散辐射。 海铁、海空联运 南通人李彬(化名)已经在上海定居了6年,由于上海到南通还没开通高铁,逢年过节回老家时,李彬和家人往往会选择开车。 “从上海回老家路上只有两座桥可走,遇上节假日至少要开5个多小时,最久的一次堵了26个小时。”他告诉记者,从上海到南通的公路有很多大货车,这也对本来就繁忙的公路造成不小的压力。 而沪通铁路开通后,李彬不仅可以选择高铁回家,而且即使选择开车回家,沪通这条客货同运的铁路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李彬见到的这些陆路运输大货车。 目前,上海正在建设与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相匹配的综合交通网,海铁空联运是提升上海服务能级的重要方面。其中,海铁联运是任何一个自贸区都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目前上海海铁联运占比较低。 今年7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推进海铁联运发展工作方案》,基于上述两年同比翻番的推进,要求从2021年起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35年完成海铁联运箱量175万~300万TEU(标准箱),占全港集装箱吞吐量(按5000万~5500万TEU)比重为3.18%~5.5%。 可以预见,沿线有着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浦东机场以及未来南通机场的沪通铁路也将为海铁联运提供支撑。 沈开艳分析,以临港为例,目前铁路的运能相对来说还不大,但是作为新片区,临港的贸易也需要疏散能力。“大量的集装箱到了临港以后,可以选择内河航运、公路,也可以靠空港,但是这些选择都有一定的缺陷。比如飞机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能运量比较低,内河航运速度比较慢,所以只有铁路是最合适的。” 她表示,从本次沪通铁路开工范围为吴淞口长江隧道越江段及外高桥集装箱作业站来看,就是将货物贸易最集中的地区连接起来了,这样对于拓展自贸区原有片区和新片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可以非常好地缓解陆路运输对于交通的压力。 此外,长远来看,沪通铁路也能为连接上海虹桥机场、上海浦东机场以及未来的南通新机场提供支持。 根据申铁公司发布的信息,今年6月28日开工建设的机场联络线,联通了虹桥枢纽与即将建设的浦东综合交通枢纽,远期将实现与沪宁城际、沪杭高铁、沪通铁路、沪苏湖高铁等的有效衔接和互联互通;规划研究的嘉闵线,沟通虹桥枢纽,北部考虑线路延伸可与太仓衔接。[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12月20日 05:16
江苏中北部高铁网络不断加密 加速对接上海
江苏中北部高铁网络不断加密 加速对接上海

  高铁网络不断加密 江苏中北部加速对接上海 林小昭 马晨晨 [ 2018年,苏中苏北有8市的人均GDP超过了10万元大关,但与苏南地区仍有明显差距。 ] 随着铁路尤其是高铁网络的不断加密,空间距离正在被交通方式改变。铁路也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其中,江苏中北部与上海、苏南地区间的要素交流,也正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而愈发顺畅。 与上海的距离远近影响经济发展 12月16日上午,江苏省和中铁上海局在江苏盐城召开现场会,宣布徐州至盐城高速铁路、连云港至镇江高速铁路连云港至淮安段正式开通运营。 至此,徐盐铁路成为江苏省内目前最长的高铁线路,江苏北部的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五个地级市实现了高速铁路互联互通,这一区域正式接入全国高铁网,结束了苏北高铁“无路无网”的状况。 此前几年,相比周边浙江、福建等地,江苏的高铁建设要滞后一些,路网布局也不够均衡,铁路是江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突出短板。 尤其是在2018年之前,江苏省总共开通运营了五条高铁线路,分别为京沪高铁、宁杭高铁、沪宁高铁、郑徐高铁以及宁安高铁。然而,京沪、沪宁、宁杭以及宁安四条线线路基本都在江苏南部,京沪高铁和沪宁高铁双双串联了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苏南五市,只有徐州成为苏北唯一的高铁城市和高铁枢纽城市。 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从江苏各市与上海的联系来看,苏南地区有沪宁和京沪高铁相连,而广大江苏中北部地区与上海之间存在长江这样一个天堑,空间距离较远,这也影响了产业之间的对接与协作。 在没有高铁之前,高速公路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地理上的限制就更加明显。改革开放后,整个江苏的经济发展程度按照离上海的远近而显示明显分化。离上海最近的苏南苏锡常地区经济发展最好,其凭借外向型产业的发展,经济也随之高速发展,苏中(南通、扬州、泰州等)次之,苏北相对落后。 第一财经记者对苏中、苏北13个地市的经济和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2018年,有8市的人均GDP超过了10万元大关,但与苏南地区仍有明显差距,其中苏中扬州、南通、泰州3市因为靠近苏南和上海的关系,经济发展整体情况较为不错;苏北5市中,徐州、盐城、淮安人均GDP均处于7万元梯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4644元),而连云港和宿迁人均GDP分别只有61332元和55906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经济发展与苏南之间存在落差,苏中和苏北地区的人口均存在净流出。不过,苏中地区的净流出幅度较小,而苏北的徐州、盐城2018年净流出均超过百万人,宿迁净流出人口也接近百万。 高铁改变时空格局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上海是整个长三角的龙头,周边经济发展程度与其到上海的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地方往返上海的时间超过一天,那和那些一天内能往返上海的地方差别就很大。“一个是空间距离,一个是交通距离。” 但空间距离可以通过交通方式来改变。专家分析,以前没有高铁的时候,因为地理环境等原因的限制,人员、要素的往来十分不方便,因此才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相对块状的梯次发展格局。现在通过高铁网络的建设,人员可以在1到2个小时内在城市群内部实现快速通达,从时空距离上为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预计随着2020年连镇高铁淮安至镇江段、盐城至南通等高铁线路的开通,苏北高铁将连点成片,形成缓解京沪高铁南段运输压力的多重通道,极大地便利沿线群众出行,有效助力苏北革命老区脱贫攻坚。 12月15日,沪通铁路太仓至四团段工程全面启动。建成通车后,将填补上海东部地区干线铁路的空白,使上海与江苏及沿江、沿海城市的联系更加便捷,并进一步提升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浦东综合交通枢纽、外高桥港区等重点区域的铁路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上海营商环境,强化对长三角地区的集聚辐射功能。 未来,盐通铁路将与连盐铁路、青连铁路、沪通铁路一起,构成江苏中北部地区、山东南部地区与上海、长三角核心发达区域对接的快速通道,而这对江苏中北部和山东南部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以地处苏北的盐城为例,未来随着盐城到上海的高铁贯通后,盐城将全面融入到上海、苏州“1小时经济圈”,并可以承接上海、苏州的产业外溢效应,拉近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距离。 比如,盐城城南新区的南海未来城,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项目围绕“上海卫星城”、“教育重镇”和“新区升级版”的总体定位,希望做足“上海元素、教育元素、康养元素”,提供丰富的公共服务,并借此成为上海的卫星城市。 苏北之外,鲁南的枣庄、临沂人均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山东省内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高铁网络的完善也有助于鲁南地区加速对接长三角发达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12月1日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明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等,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等,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共27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而在中心区外,苏浙皖还有14个城市,这些城市主要位于苏北、浙西南、皖北、皖西以及皖南的黄山,其中苏北5市中有4个城市位居长三角非中心区。 《纲要》明确,要加强长三角中心区与苏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区的深层合作,加强徐州、衢州、安庆、阜阳等区域重点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探索共建合作园区等合作模式,共同拓展发展空间。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林斐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长三角核心区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层次都比较高,新经济、新产业十分突出,核心区与外围区有一个明显的产业分工的关系。对外围区来说,一方面可以承接核心区内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外围区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 这其中,随着高铁的建设和运营,包括苏北徐州、宿迁等地在内的外围区域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将大幅缩短。[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12月20日 05:16
嘉兴发布“双百双千计划” 欲建千亿产业引导基金
嘉兴发布“双百双千计划” 欲建千亿产业引导基金

  原标题:嘉兴发布“双百双千计划” 欲建千亿产业引导基金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实习记者 朱成祥 每经记者 孙嘉夏    每经编辑 张海妮     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今日(12月17日),“2019创业者峰会暨科技创新项目路演活动”在嘉兴启幕。在此次峰会上,嘉兴市正式发布了2.0版科技新政——“双百双千计划”,在未来3年统筹100亿元以上财政资金和国资资金,1000亿元以上产业引导基金,引育100个以上高端人才团队,推动1000项以上高层次科创项目落地。 据悉,“双百双千计划”主要聚焦数字经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五大重点领域。通过“双百双千计划”,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活力新城,形成五大高地,即长三角科创企业聚集高地、长三角科创平台高地、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和长三角最优创新生态高地。 同时,在此次峰会上,总规模100亿元的“南湖基金”成立,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南湖千亿基金联盟”也成立了。 “双百双千计划” 据了解,“南湖基金”由嘉兴市政府产业基金和上海市源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前海方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总规模100亿元。其中,省市区政府产业基金出资30亿元,基金主要投资数字经济、高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对于南湖基金,嘉兴市财政局副局长王亮表示,近年来,嘉兴积极探索采用“基金制”方式,支持全市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优质资本、项目、技术、人才向嘉兴市集聚。截至2019年9月底,嘉兴各级政府产业基金规模116.81亿元,实际到位63.05亿元;政府产业基金合作成立子基金56支,子基金规模261.26亿元,投资项目745个、项目总投资额1292.29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1275.5亿元。 而“南湖千亿基金联盟”则由嘉兴市政府产业基金、前海母基金、金浦投资、上海源星资本、启明投资、红杉资本等20家国内股权投资行业头部机构共同成立,总规模超5000亿元。 打造科创环境 在此次峰会上,海创人才长三角创业服务中心分别与嘉兴市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桐乡市分别成立首批7个“百人会技术转移中心”。另外,40项“百人会重点项目成果”也在现场签约。 根据此前嘉兴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新友介绍,嘉兴市近年来科技创新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跟跑到并跑的过程,现在正处于全力冲刺争取领跑的新阶段。2018年嘉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91%,列全省第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2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8.5%,均列全省第三。 目前,嘉兴已有科技企业孵化器机构126家,其中孵化器45家、众创空间51家、星创天地3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列全省第2位。2018年嘉兴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为7.21%,全国排名位居第4;2019年入选省推荐国家外专千人数(47人)、省级海外工程师(64人)列全省第1。[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12月17日 13:13
长三角养老金融已初具规模 联动仍需深化发展
长三角养老金融已初具规模 联动仍需深化发展

  长三角养老金融已初具规模 联动仍需深化发展 杨倩雯 陈多多 石尚惠 [ 在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养老金融成为建设长三角金融生态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联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之间因老龄人口和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养老压力。 ] [ 2010年至2017年间,长三角地区的老年抚养比上升5.0个百分点。 ]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多处提到养老产业的发展。 长三角是我国区域一体化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区,但同时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而养老金融正在养老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运用长三角一体化来更好地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养老金融,以应对长三角地区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亟待关注,而长三角养老金融的一体化也可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的模式和经验。 本文在业内首次聚焦长三角地区的养老金融发展状况,通过数据分析、政策梳理、实地走访等方式调研发现,目前在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下,长三角养老金融已实现了初步的发展,也具备了一体化的条件,亟须进一步深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老龄化程度尤甚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挑战。 纵观海外发达国家经验,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经济越是发达,人们的生活质量就越高,寿命也更高,养老问题也会在社会保障领域凸显出来。 而在我国的区域经济中,长三角是我国区域一体化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区,但同时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通过对2011年至2017年全国、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老年抚养比这一关键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17年全国、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老年抚养比分别为15.9%、18.4%、16.4%和10.3%。2010年至2017年间,长三角地区的老年抚养比上升5.0个百分点,京津冀地区上升5.5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上升1.4个百分点,全国整体上升4.0个百分点。在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京津冀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老年抚养比更高,且上升速度较快,老龄化问题更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由于包含城市较多,且无法完全获取相应数据,因此本文涉及珠三角地区数据皆用广东省数据进行替代。另外,本文老年抚养比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年鉴中的分地区分年龄结构抽样数据结果。该数据为人口普查(2010年)或人口抽样调查(2011-2017年)口径,与户籍口径下的人口结构相比,该口径更能切合实际地反映各地在老年抚养方面的压力。此外,该口径在各省市间的统计抽样比例一致,保证了不同省市和地区间数据的可比性。 人口老龄化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人口结构变化都将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包括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公共资源的分配格局改变、增压养老金给付压力,老龄化叠加预期寿命延长也会加重卫生系统、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如果不能进一步优化养老保险制度,随着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期的到来,筹资压力将“显化”为沉重的财政负担。 长三角一体化养老金融已初具条件 养老涉及多方面内容,但是都离不开金融媒介的融通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养老金融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关注。从目前专家学者取得较多共识的角度来看,养老金融指的是围绕着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以及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包含养老金制度安排、养老金资产管理、养老产业金融、养老财富管理等内容。 目前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我国正在构建“三支柱”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在“三支柱”中,第一支柱为国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建立和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前者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后者是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第三支柱则是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包括商业养老保险等金融产品)。但目前我国“三支柱”中第一支柱独大,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规模近年来累积速度趋于缓慢,职业年金由于带有强制性,目前是第二支柱发展的新动能。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部分金融机构开发了一些面向个人养老的产品。2018年4月开始试点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成为“第三支柱”的一大亮点,但目前规模尚小。 长三角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进一步全面发展养老金融成为大势所趋。在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养老金融成为建设长三角金融生态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联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之间因老龄人口和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养老压力。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养老金融相关数据的搜集研究,本文发现从养老金融的角度来说,长三角的养老金融已有一定发展,但仍有发展空间,其一体化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在第一支柱——由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中,长三角是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创新的试点区域,从1986年开始进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过,和全国情况相似,长三角的基本养老金未来支付也同样存在很大压力,其城镇职工养老金结余历年增速持续下降。 在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仍然呈现“第一支柱”独大的情况下,发展第二、三支柱一直是我国在养老体系建设上的重点方向。在这方面,长三角地区也承担着先行先试角色并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方面,其前身——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就于1991年发端于上海。本文对2014年至2018年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摘要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后发现,长三角地区在企业年金的规模和效益上均领先全国其他地区。2018年,长三角地区企业年金的企业账户数、职工账户数和资产金额分别占全国总额的19.20%、12.22%和11.70%。同期京津冀地区的上述比例分别为6.69%、5.59%和5.40%,珠三角地区则为5.56%、5.25%和4.12%。 不过,长三角地区企业年金的企业账户数占各省市的企业总数的比例总体并不高。2017年长三地区企业账户数占各省市的企业总数的比例分别为上海市(1.97%)、浙江省(0.17%)、江苏省(0.12%)和安徽省(0.15%),长三角的企业年金发展深度仍待提高。 结合社会保险养老金替代水平不断走低的情况分析,以长三角企业年金发展带动全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对于养老保障第二支柱乃至整个养老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而从职业年金角度来看,由于带有强制性质,其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第二支柱发展的新动能。目前无法得知长三角地区职业年金的具体规模,但从长三角的机关事业单位数量占比来看,2017年长三角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数量占到全国的12.26%,比之其他地区如京津冀地区(6.21%)和珠三角地区(5.47%)高出超过两倍,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在职业年金发展上的巨大潜力。 而在第三支柱近年的重点项目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以及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养老金融相关产品的试点范围来看,第一批试点城市名单中均出现了长三角城市的身影,但这些养老金融产品目前规模尚小,仍待进一步发展。同时,养老产业投资的各个“头部”参与方也大多将长三角地区作为自己的重点布局区域。 基于长三角地区养老金融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已有比较优势,且长三角地区的养老需求大、社保制度领先,政府管理与认知水平高,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老年人口跨区流动频繁且规模越来越大,长三角汇聚了丰富的金融资源(例如上海拥有持牌金融机构1537家)等因素,本文认为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养老金融联动发展已具备条件。 长三角养老金融联动有待深化发展 在长三角的养老金融发展中,金融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梳理,在养老金融领域,金融机构正承担基本养老金投资管理人;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管理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管理人;个人税延养老保险产品发行人;养老产业投资的投资及运营者;其他养老金融相关产品发行人等众多角色,为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和个人的养老需求服务。 为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及反馈,本文以国内领先的综合保险集团中国太保旗下相关养老金融业务为案例,并走访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6家养老金融相关业务委托方企业,其中上海地区3家,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企业各1家,包括上港集团、锦江集团、铜陵有色等员工众多的大型企业,所涉及业务包括企业年金、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等第二、第三支柱的养老金融业务。 从企业端和员工端的反映来看,上述的养老金融产品对他们来说起到了以下作用:有利于对员工未来的养老储备起到补充作用,并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对长三角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起到一定促进作用。长远来看增强企业的员工留存率,助推企业发展;有利于企业在长三角地区跨区域发展时增加员工区域流动时的企业归属感;利用产品优势来帮助企业建立员工持股计划、员工安置计划等,保证员工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保值增值;金融机构专业服务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便利员工查询养老金融产品结余情况及领取选择。 但在数据分析、企业走访和资料数据过程中,本文发现在长三角一体化下,尽管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近年均出台了部分鼓励养老金融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目前长三角养老金融一体化已开始进入实操阶段,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对此,本文结合金融机构和养老金融委托方企业走访情况提出几个建议: 一是发挥政府搭台合力推动养老金融政策协同,在制度设计上,围绕长三角的互联互通,进一步促进养老保障制度的互联互通,例如推动长三角地区基本养老、企业年金缴费比例调整一致,逐步强制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可以借鉴辽宁、山东模式,探索长三角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的统一自主运作;另一方面是不同支柱之间的账户互通,以此促进长三角人才的流动与交流。在资金运用上,以政府合作为纽带,建立长三角职业年金基金协同投资的工作机制。在优惠政策上,可加强长三角养老金融联动和融合的沟通与对话机制,为养老金、投向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项目提供包括投资范围与比例监管、注册流程、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是做好养老资源统一布局和调整,鼓励各类机构错位发展。三省一市各自培养并发展自己在养老金融上的特色,最终打造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特色鲜明的长三角养老金融生态圈。 三是做好养老金融产品的供给侧改革,满足长三角多样化养老需求。例如上海可充分发挥作为金融中心的作用,持续推进养老金融产品创新,在长三角一体化的相关建设过程中,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临港新片区、G60科创走廊等及时提供合适的养老金融产品,并将成熟经验推向全国。同时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可以统一规划长三角城市群的养老用地,形成若干个养老产业的集聚区。 四是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助力长三角养老金融一体化进程。未来可在建立各支柱养老账户互联互通的同时,通过一体化信息平台,运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实现人员信息共享,以及养老金融产品相关信息、养老项目相关信息、养老机构信息、养老床位状态、人才资源等各方面的信息互通,实现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以及养老产业投资、养老金融产品之间的区域整合。 (节选、改编自第一财经联合中国太保旗下长江养老于12月13日共同出版的《长三角一体化养老金融发展报告》)[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12月16日 04:51
百余台智能终端亮相长三角示范区 一机可办三地事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12月13日 11:50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