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思维止于互联网

让互联网思维止于互联网
2018年08月28日 09:29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文/攸克地产

  很多年过去以后,2018年的8月,应该是一个值得玩味的月份。随着又一位花季少女的生命在滴滴顺风车上逝去,曾经深入改变了中国社会“成功价值观”的互联网思维,开始被这个充满“成功哲学、丛林法则”的社会所反思,这种社会情绪,其实十分微妙。

  在过去的一个五年中,我们市场听到的一句话,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这句广受共识的话语中,其实隐含这一个另外的命题,就是“使用互联网思维突破互联网,从虚拟空间走入现实空间”,更简单地说,就是使互联网思维“从线上走向线下”。

  这个过程,外加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消费群体,接连造就了“奇迹”,滴滴的迅速崛起,至今已有近5000亿元的市值;摩拜单车、ofo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猛虎出笼,在中国的中大型城市,几乎无所不在;饿了么、美团等外卖,也几乎成为了中国城市人的“吃饭方式”,不可否认,凡此种种,过去五年,俯首皆是。

  这种超常规,乃至奇迹式的结果,令整个社会顶礼膜拜,似乎互联网思维真正在线下改造了中国社会,互联网在任何时候都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然而,冲突的伏笔此时就已埋下,只不过大部分的崇尚成功、丛林法则,信奉成王败寇的人们,浑然不觉而已。

  这个巨大的冲突,就是当互联网思维被用于实体社会时,与公共利益之间的潜在冲突。互联网思维基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即网络虚拟空间资源无限,流量的成本,从抽象层面认知,其成本几近于零。简单打个比方,一个聊天室,十人同时在线,与万人同时在线,无非是增加若干服务器而已,而且,理论上,这种扩张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是无限的。也正因为如此而形成了“流量”、“规模”等一系列互联网思维的基础要件。

  但是,当互联网思维以“完全照搬”的方式冲向线下,进入实体社会,冲突必然爆发。因为其所在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实体社会空间有物理边界、公共利益有实质性的总量上限,在实体社会以互联网思维发展,需要支付巨额的社会成本,而这个成本一旦不由企业承担,就只能由全社会共同承担。

  于是,我们能看到,为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司机、车源,并增加司机、车源对平台的粘性,按照互联网思维的方式,滴滴在出行中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社交场景”,以男性司机+女性乘客的模式,来增加车源与司机的使用粘性。而在另一端,出行是高频刚需,所以,有了车源,乘客自然不是问题,顺风车的商业闭环由此完成。

  这与“陌生人社交”的互联网社交产品从逻辑而言,并无二致。但是,网上是虚拟空间,陌生人社交转向线下是有比例的,而陌生人社交本身亦非刚需,因此,其安全性带来的成本,并无非常明显。然而,当这一模式转向线下,顺风车作为一个密闭的、现实中的陌生人社交场景,又应用于出行这一高频刚需领域之时,就存在了巨大的安全性成本。

  这个成本需要有人支付。过往的实体社会运行模式中,这个成本通常由运行这一业务的市场或社会主体承担,并由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但是,如滴滴一般,以互联网思维诞生并安身立命的企业主体,在其基因中,已经习惯了在线上规模扩张的趋近于零的方式,因而难以真正承担这部分巨大的、在实体社会中运行互联网思维的成本,于是,这个成本,就只能由全社会承担。

  这就是滴滴生命惨剧频发的根本原因所在,在这样企业的基因中,根本就不存在承担社会成本的概念,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虚拟空间中,成本趋于零的规模扩张方式,因此,他们不会从根本上,承担起公共安全的成本,这是其互联网思维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企业,一旦进入实体社会,最终会被质疑价值观缺失的真正原因所在,这是由他们的基因决定的。

  这并非滴滴一例,爆炸式发展的共享单车,也是一样的道理。其对于社会公共空间与资源的占用,并不主动承担成本。于是,我们看到了满街摆放的共享单车无人收拾打理,占据公共空间,影响他人出行。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当这些共享单车的企业完成巨额融资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仍是购置更多的单车,占据更多的空间,而不是花更多的钱去管理共享单车的摆放,降低对公共资源的占用,这也是其“互联网思维”的基因决定的。

  而在房地产行业内,也曾有一阵阵的“互联网思维”热潮,并由此催生了多家企业,他们有的一闪而过,有的存活至今,但是,互联网思维催生出的房地产衍生环节的企业,往往生存并不如意,这与房地产作为大额交易的领域,所不可躲避的社会成本分担有关,不承担这一成本,企业也就无法在这个领域长期、向好生存。

  但是,与房地产领域不同,在更多的领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互联网思维进入实体社会后高速的发展,却契合了当下中国社会盛行的“丛林法则”和狭隘的“成功学价值观”,以一种成王败寇的方式,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底色。这种“只看结果”,“不看成本”的方式,一时间也被人们接受,甚至追捧,其表现,是初期对于互联网思维进入实体社会带来的对公共利益占用行为的“容忍”。

  很快,这种“容忍”就令社会“自食苦果”。当人们从“互联网思维”中获得的便捷,远远低于他们所需共同承担的社会成本之时,这个早该爆发的冲突终于爆发——没有人愿意用潜在的生命威胁去换取出行的便捷;也没有人愿意面对,在不骑共享单车的时候无路可走的日常生活。

  经过血的教训,似乎才能让人们意识到,“互联网思维”不是“到哪都灵”真理,她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环境。在互联网思维的基因中还不具备共同承担社会公共成本的时候,让互联网思维止于互联网虚拟空间本身,才是更加理性与务实的选择所在。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孟然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