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在“为客户保密”这个问题上被欧美各国扒得只剩一条底裤的瑞士银行家这两年过得异常艰难。在英法德各国,尤其是美国连续数年的狙击之后,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避税天堂瑞士彻底缴械投降。瑞士这样一片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乐土,因为银行业的地基被撼动而有了些风雨飘摇的意味。
“如果你不相信瑞士银行家,世界将会怎样?”这句《007》系列电影中,英国情报机构军情六处的间谍詹姆士-邦德的著名台词,一语成谶。
在英法德各国,尤其是美国连续数年的狙击之后,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避税天堂瑞士彻底缴械投降。
周二(6日),在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OECD)年会期间,瑞士同意与各国签署一项自动交换银行账户信息的全球新标准。此协议还包括其他经合组织国家,G20成员国,以及开曼群岛和泽西岛等离岸中心。经合组织是此项全球新标准的制定方,此方案得到了G20的支持。
在全球金融危机与各式税务丑闻之后,瑞士的加入,对于各国政府联合打击逃税将是一个重大的推进。
然而,对于管理着2.2万亿美元离岸资产,且多数为“隐秘账户”的瑞士而言,新标准的签订就算不上什么好消息了。奉“保密法”为上书,瑞士的银行号称世界上最安全的银行。保密法这几年步步失守,此次一纸协议签订,瑞士将彻底挥别其“避税天堂”的美誉。
协议签署之后,瑞士银行家协会也作了一个补充说明,即瑞士银行的确愿意与其他金融中心自动交换账户信息,但“所交换信息仅与税收目的有关”。这恐怕是瑞士最后的底线。
实际上,在“为客户保密”这个问题上被欧美各国扒得只剩一条底裤的瑞士银行家这两年过得异常艰难:欧美彻查偷税漏税步步紧逼,大批小型银行破产或是处在破产边缘——这在私人银行集聚的日内瓦体现尤为明显。即使是银行规模大如瑞士信贷,也对“外国人”开户挑剔有加,从今年开始关闭部分不够富有的“外国人”的账户。管理费用升高,风险增大,让瑞士银行正遭遇一场或许是史上最大的危机。
为什么瑞士银行全球最安全
无论是007的电影,还是神秘色彩十足的《达芬奇密码》,偶尔客串的瑞士银行每次出场都透着一股子传奇和神秘色彩,成为江湖传说一般的存在。甚至詹姆士-邦德这个虚构的名间谍也只相信两个人,他自己,和瑞士银行家。
或许电影都有些夸大其辞,但他们对于瑞士银行的描述的确其现实依据所在。“瑞士银行”这个词因为在邦德系列影片中代表黑帮组织洗黑钱,成了“非法金钱”的别称。而贪污受贿的赃款,名人们为了避开妻子存的私房钱,以及期望避税的大笔资金,都将存入瑞士银行奉为首选。
截至2011年底,瑞士一共有321家银行,在全境内有3382个分支机构。除了全球闻名的瑞士信贷和瑞士银行,瑞士的地区性和本地银行主要专注传统银行借贷业务。此外,瑞士有13家历史悠久的大型私人银行,他们通常不受理公众的存款需求,只为一些私人大客户管理资产。
在美国,法律规定无论是司法系统,甚至是个人都可以轻松获知一切金融信息。其实,在全球绝大多数的银行,只要是调查人员,尤其是政府公务人员调查储户信息,银行都会予以配合。
但是在瑞士,情况就有所不同。根据1934年11月8日开始执行的瑞士银行及储蓄银行联邦法律,无论是银行高管,还是员工个人都无权向任何第三方(包括家属)披露任何帐务信息,即使是瑞士联邦政府也不例外。只有一个特例,就是账户信息涉及到政府方面实施的犯罪调查或是严重的金钱犯罪行为。这也就是俗称的瑞士银行业保密法。
换言之,美国法律将逃税视为“犯罪”,但瑞士法律将逃税视为“严重违法”,情节略轻。这其中有个有趣的细节,即虽然瑞士联邦法律有规定,他们会遵循“国际犯罪共同协助”法则,但要瑞士予以协助,需要瑞士的法律也将此事件定义为“犯罪”才可以。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如果美国人眼中的“犯罪”,在瑞士人眼中压根算不上,那就够不上“共同协助”的标准。
另一个细节,是瑞士居民在瑞士银行开户,他们必须要针对利息以及分红缴纳35%的税款,可如果不在瑞士居住的“外国人”在瑞士开户,他们就不需要针对这些收入缴税,除非你投资了瑞士公司的股票并获取分红,那就是两码事了。
同时,对于在欧美都高到令人乍舌的“遗产税”,假设一位“外国人”在瑞士银行存款并要将存款转给家庭成员,瑞士并不会因此征收遗产税,是否在户籍所在国缴税,就要全凭储户们自觉纳税。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纳税光荣”似乎在此时并不适用。
瑞士银行步步后退
瑞士银行保密法的崩盘,从一向视客户为上帝的瑞士银行向客户痛下杀手就可窥一斑。
2个月前,在瑞士工作的法国人皮埃尔接到了来自瑞士信贷的电话,通知说他的账户即将被取消。考虑到瑞士昂贵的生活成本,成千上万在瑞士工作的“外国人”选择在边境外的法国或是意大利居住,皮埃尔只是这样一名普通的法国人。
由于在瑞士工作,他必须有一个瑞士账户。对于外国人开户,瑞士信贷一直抱有欢迎态度,尤其是有固定工作的人。可从今年开始,美国人对瑞士信贷成为一些美国偷税漏税者“避风港”十分不满,甚至要因此对瑞士信贷处以巨额罚款。
“十分抱歉,但是我们必须要关闭你的账户。”瑞士信贷的服务人员说。皮埃尔被告知,他要么搬到瑞士居住,要么就要每月月薪达到1万瑞士法郎以上,才可能继续保住他的银行账户,否则必须要到其他银行重新开户。事实上,不止是那些不在瑞士的法国人,英国人或是德国人被告知这一决定,美国人的遭遇也是如此。
“我觉得还是因为我‘不够富裕’,从银行对管理外国人所增加的成本来言,继续让我开户可能会很不合算。”皮埃尔对新浪财经坦言。
其实,之前瑞士银行也一直拒绝向彻查偷税漏税的各国交出客户资料。这被欧盟各国“群起而攻之”,甚至引发欧盟财长达成协议对瑞士银行实施金融制裁。这才是瑞士银行之后“自觉”进行金融改革的真正促因。
去年10月,同样是经合组织宣布的消息,称瑞士政府15日在法国巴黎签署《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成为该公约第58个签约方。瑞士常驻经合组织代表斯特凡-弗卢基格当日在签约仪式上说,签署《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确认了瑞士参与全球打击逃避税的承诺。
此次,瑞士政府再次声明:签署协议,主要是为了表明他们整治税务欺诈以及偷税漏税的决心。这其中包括参与打击黑金,配合搜查,以及退还别的国家的贪污款等等。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金融危机后的瑞士银行,可能没什么词比“压力”更切题了。在日内瓦,有关一些小银行的倒闭更是街头巷尾专业人士热议的话题。
管理成本增高,“保密法”名存实亡,让瑞士银行的竞争力急剧下跌,诸多银行倒闭推翻了多米诺骨牌,让年轻人失业率提升,商用地产租金波动,商业房地产市场洗牌。瑞士这样一片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乐土,因为银行业的地基被撼动而有了些风雨飘摇的意味。
四面而来的压力,让瑞士这个避税天堂本身也在内部瓦解。1984年瑞士曾经做过一个调查,75%的人坚持银行保密制度,但到2000年,瑞士民众对保密制度的态度有了根本的改变:三分之一的接受调查者认为该项制度只为富人和奸商提供好处;有10%的人希望彻底废除银行保密制度。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工作十余年,从社会新闻到财经新闻,从上海到伦敦,从第一财经日报到新浪财经。)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