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调整远远未结束

2015年08月17日 14:06  作者:樊纲  (0)+1

  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樊纲

  中国经济不断有新情况,现在又在进行调整,可能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苦衷。刚才涉及到一点,我们处在一个低迷、调整的时期,这不等于中国经济长期来说没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或者是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面对产能过剩企业应该怎么办面对产能过剩企业应该怎么办

  近期中国经济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过于低迷”,上上下下大家都可以看到。最新的数据又很差,增长速度继续趋于下滑,投资也是一度下滑,出口又是负增长。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下滑的趋势?这件事怎么来的?当然现在有很多人有很多的说法,中国经济到了今天,就是要低,不能高了。

  我说不是这样的,现在很多问题,首先归结为中国经济过去10年当中两次过热,有了过热之后有调整,现在我们正在“调整时期”。低迷时期,就是处理过热后遗症的时期。所有的问题,首先的原因是这些因素造成的。政府有没有责任?政府也有责任,那是次要的第二个原因,现在的政策有问题,包括政策过紧。

  最基本的问题,过去10年中两次经济过热。一次是2004到2007年,上一轮火的时候。大家记住中国经济两位数增长的年代,其实没有多长时间,就是2004到2007年间。

  2004到2007年,不让建这个、不让建那个,民营企业建钢厂都被关了。那次为什么热?有各种的原因。当时改革红利释放出来了、当时我们开始搞了房改,土地可以买卖,地方政府有了钱,可以卖土地,地方政府有了钱,搞了很多项目,带动了行业短缺。上海没有停电,江浙这一代那几年一星期停3、4天电都是常事。钢材也少、电也少,大家拼命的投资短缺行业,价格一个劲往上涨。

  世界经济那时候在泡沫当中,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就是2004到2008年间。美国经济热,房地产泡沫带动了金融泡沫,金融泡沫带动经济泡沫,整个世界跟着火,当时我们全国的出口每年增长30%到40%,当然有各种因素,主要是因为美国过热带动。

  内外的驱使下,市场形成泡沫。当时既有通货膨胀,也有资产泡沫。2007年增长率达到了多高?达到了14.7%,是现在的一倍,现在我们是7%。

  经济过热之后,全世界所产生的后果都是一样的:产能过剩、债务问题、资金困难、融资难、融资贵,都是一样的。后来政府压、压,最后一根稻草把过热压住了。2007年9月份,进一步调控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开始掉头,10月份股市开始掉头。

  2008年调整一年,2009年调整一年,2010、2011年恢复正常的增长,或者不是正常增长,但可以平稳下来。没有想到还没调整完,2008年四季度世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一来,G20峰会上大家一致同意,我们要联手救市。要吸取上次的教训,不要产生持久的衰退。

  上次是什么教训?1929年的金融大危机,那次没有宏观政策、宏观调控。并不是有宏观调控政策大家没有用,而是说没有,那时候没有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理论,危机走了一半,1936年一个英国人凯恩斯写了一本书,把当时的政策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当时的情况,市场就如滚雪球一样,自由落体式的下滑,滚出一个什么?十年大萧条,全世界的GDP下降了50%。这个不是增长速度下降了50%,而是绝对量减少了50%。1929年挣1000元,1939年挣500元。失业、贫困,社会要发生动荡,大家不相信市场,出了纳粹(叫国家资本主义),这种极端思潮打了世界大战,死了几千万人口,1945年经济增长,1954年世界经济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你说,这教训惨痛不惨痛?现在有的人还要批评刺激政策,说当时不应该采取刺激政策。我说这叫不懂历史、不懂理论,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政策的力度多大可以讨论,但当时政府一定要做事。当时世界政治家坐在一起没有异议,大家一致同意。应该说大家都履行了承诺,这次还是比较成功,比起上次危机是人类的进步。

  中国政府回来也采取了刺激政策,经济很快就上来了。第二年到了10%以上,也就是又来了过热。房价又跳回来了,钢材、水泥、投资等又火了一把。

  两轮过热产生了哪些后果?为什么过热有问题?为什么两轮过热导致了今天的困难局面?最基本的东西就叫产能过剩。本来一个产业就那么多订单,过热的时候那么多企业投资很多,订单要分摊到大家的头上,每个厂分不到多少,于是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多严重?2008年我们计算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当时的结论是4亿吨的需求,6亿吨产能,2亿吨产能过剩。后面,6亿吨的需求,10亿吨的产能,4亿吨产能过剩,清理起来就难了。现在我们处理的是两轮过热叠加起来的产能过剩,各行各业为什么这么困难?因为整个经济过热都产生了产能过剩问题。产能的后面是什么?是企业。过多的产能意味着过多的企业,产能后面还有什么?从实体的角度看的是企业,金融的角度就是坏账。

  产能过剩,我借了钱、投了资,建了很多东西之后没有办法用,无法还债,债务问题就出来了,这就是我们清理的各种问题。

  现在,从本质的意义来讲就是在经历一场经济危机,就是吞下或者是在咀嚼过热的后果。天下一切经济过热,泡沫早晚会破,一切经济过热,一切泡沫最后的结果都一样。就像股市过热,早晚会崩盘崩盘,结果都是一样的。不要幻想我们过热不会有这样的恶果,别人的过热才有这样的恶果。当年日本人也是这么说,我们不一样,我们是经济动物,我们没事,最后的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

  那么,在萧条和低迷时期,我们要清理过剩产能了。企业应该怎么办?首先,你要认识到一个问题,在过热当中形成的这些企业,不可能都存活下去,不可能都有大的发展。不管这个产业在中国是不是朝阳产业,不管在中国未来有没有发展,不可能有这么多鱼目混杂的企业生存,总要优胜劣汰。

  而优胜劣汰发生的时候,就是在低迷、萧条和调整的时候。过热的时候谁都有碗饭吃,不可能优胜劣汰。以前是泥沙俱下,现在是水落石出,要调整,有一部分企业要退出。

  第二,你要想想,这时候你在你的产业中处于什么地位。是处于被兼并的地位?还是处在兼并别人的地位?任何一个细分的行业当中都有两种企业,一种企业是过去几年专注而专业搞自己产品的,搞研发、搞创新,专注专业在发展。这些企业处在优势地位上,订单在向他集中。这种企业,现在处在“收购别人”的地位上。

  另外一种企业,本身技术不太好,生存的也不是很好,或者原来很好,但被各种忽悠,政府的忽悠、投资分析师的忽悠,前些年说“经济转型变成转产”,中国制造业不行了,赶紧转产,做金融或者是地产,搞高新科技、互联网等等,你没有那样的能力,天天想转产,东张西望,看不起自己干的行业。

  不仅资金调走了,人也不专注,精力风险了,那你这个产业一定做不好。到现在,一定处在艰难的过程当中。如果你是这样的企业,就处在被兼并的地位上,不如早早兼并重组。越早做,越卖个好价钱,至少把本收回来了,还可以干一些别的。这就是你要分析,不可抗拒市场的调整过程,你要想想怎么顺应它。

  第三,兼并重组,其实就是产权交易。说到这一点,你再想想,你融资难、融资贵,你别没钱就想着去银行借钱,你想想,我用股权换资金,比如行业当中比较好的企业,我给你让渡一定数量的股权,不让你全部兼并重组,股权换资金,解决现在资金难或者周转的问题,这样我企业还可以发展。

  如果你肯定被兼并重组,没有优势的情况下,你不如兼并重组给别人。如果你还有一些优势,融资方面你换换思路。中国银行贷款、影子银行这块占的比重特别大,直接融资这块特别小,这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政府要做事情,要建立制度,金融机构要发展,我们企业家的融资思路也要变一变,别总想自己办企业,没钱就找银行。银行也有自己的各种苦衷,银行能发的也就是周转资金,不可能提供发展资金。发展资金,还是要利用股权融资的方式。

  股权融资,知道市场上谁有钱,让渡一些股权。还有是找PE,你把股权让渡给他们,他们给你投资。不仅新创业可以这样做,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也可以这么做,西方很多大企业也会用股权解决融资的问题。调整,一定会发生,我们要把这次调整走完,也不能半途而废,要让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发生作用,这样我们的经济结构才能更好,才能为下一轮的增长打下基础,产业效率才能提高。

  你不能人为的打断,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承认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规律,我们的企业如何顺应规律,你确定自己要做什么,这要做各种具体分析,你要对自己所处的行业分析。有人说我不是不想兼并重组,不是不想卖出去,但价格不合适。但是你现金流、订单都没有,亏损着还想卖高价吗?不现实,能把本收回来不错了。

  什么叫硬着陆?什么叫软着陆?企业方面,硬着陆就是倒闭破产,血本无归。软着陆,就是调整得比较平稳,多数企业或者不是倒闭破产,还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把本收回去。

  这是过热之后经历调整时期比较好的、稳妥的、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企业困难问题的好办法。绝大多数产业都需要重新调整,都需要调整集中度,我们的集中度太低。我们很多产业在世界上没有竞争力,因为集中度太低。有些产业只需要2、3个企业,我们有200、300个企业,都在恶性竞争。危机调整时期,就是实现这种调整的机会。

  以上是讲危机,讲我们消化危机后遗症的方面,是我们经济形势困难的基本原因。

  一般来讲过热之后,产能过剩、发生危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硬着陆,大批的倒闭破产,大批的债务、违约,疾风暴雨式的经济衰退等等。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我们所选择的方式,也就是软着陆。缓慢一些,有些事不让它都破掉,我们逐步的,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清理这些问题。

  问题都是一样的,我们也是产能过剩,只不过处理的方法不太一样。这种方式,不是随意可以选择的,这种方式有一个前提,有些经济做不到这一点。你要想做到这一点,有前提条件:你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宏观政策起到一定的作用,使“过热”的程度不是那么大,还是有管理的。泡沫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在过热时期还有政策压抑泡沫,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后面可能实现软着陆,因为问题不是特别大。

  你如果前面没有采取措施,任意让泡沫鼓起来,鼓得很大,你后面也不可能实现软着陆,肯定是问题很多,最后崩盘。如果你在热的时候,不仅没有去做抑制的事情,你还推波助澜,你还“拱火”,我说的这些都是现实当中有例子的。市场火起来了,政府应该去打压,逆周期。市场不好的时候你刺激一下,市场好的时候要采取措施进行抑制。

  如果没有抑制,还填了几把火,这个后果就严重了,崩溃就非常剧烈,很难实现软着陆,非得搞个国家队托住它。我们在硬着陆和软着陆当中进行选择,实行软着陆,还是真是因为我们在经济热的时候起点作用。2004到2007年期间压着的,压不住是因为市场往起上的作用比较强,但还是起作用的。

中国经济调整远远未结束中国经济调整远远未结束

  没有当时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国的经济还不知道会热到什么程度,增长率16%、17%都有可能,如果那样泡沫会更大。第二,后一轮,2009到2010年的过热,我们的政策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体现在比较及时的推出了刺激政策。

  “退出”的概念,相信大家都知道,美国现在还没有退出,一直到今年年底才算正式退出。欧盟从来没有退出,日本从来没有退出,我们什么时候退出的?2010年推出的。4万亿或者是6万亿的那些政策,严格来说就实行了一年多的时间,2010年上半年就开始退出了。什么时候退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这些东西还都在,2010年4月份采取了住房限购政策,那是很严格的紧缩性政策。2010年4月份住房限购,6月份清查地方融资平台,停止了正规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2010年下半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从紧。上一轮是政府抑制的,这一轮是我们刺激出来的,我们就及时退出了,好处是泡沫没有过大,防止泡沫波及过广,典型的例子就是房地产。大家应该一致同意,房地产的一次软着陆,现在基本完成了。

  我稍候讲政策的时候会讲,去年9月份之前,房地产的形势很不好,但形势不好前几年也没有跌多少,这一轮没有跌多少。二、三线的省会城市,价格和收入比例很合理,没有大泡沫。调整的时候也就是2%、3%的调整。之所以如此,因为2010年及时刹车,使得当时几个一线城市形成的泡沫,还没来得及波及到二、三、四线城市去就刹住了。2007年的不一样,泡沫波及到全国了。

  一些小城镇的房地产卖不出去,是2007年一轮波及过去的,2010年的泡沫刹住了,这几年就是一个软着陆的过程。小城市、小城镇的住房过剩问题,不是这次过热问题的本身,更深层次来说是城市化战略出现了问题,今天不多说了。城市化的逻辑是大城市,是人群的集中,向有就业、经济发展的地方集中,形成人口的聚集,形成城市。

  很多边缘地区,不适合经济发展,不会再创造出很多就业的地区,人口一定是流出的,那些地方不需要建很多的房子。过去,因为基本战略是城镇化,发展小城镇,地方政府忽悠,我们这里怎么发展,房地产商看着那边的地便宜,2007年典型的就是大房产商到四、五线城市拿地。被忽悠进去了,现在明白了,这个市场是政府政策扭转不了的,因为人的行为是扭转不了的。

  政府还在叫要发展小城镇,但人就是往大城镇走,基本的逻辑,你说发展小城镇,你去不去?你的孩子去不去?这是人的基本行为逻辑,不是以你意志为转移的。日本政府当年采取了多少政策,不要到东京,不要去大城市、去小城市吧,有用吗?韩国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政策,现在还是50%的人集中了首尔。

  现在中国的边缘地区,不适合居住、不适合经济发展。现在,边缘地区的小城镇住房问题,不在现在讨论的住房问题范围内,属于战略结构性问题。现在房产商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不能在人口流出的地方建房子了。

  之所以我们可以实现软着陆,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泡沫没有波及太广,这就是政策的效果。住房限购,这是很极端的手段。现在著名的房地产大家都承认,过热的时候采取一些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这些政策也要退出,不能总实施着。去年四季度逐步退出一些政策,房地产稳定了,进入了进一步的发展。当然,房子还要继续卖,但应该是进入了下一轮的周期。

  现在我们基本的情况就是软着陆,不需要急风暴雨的大规模破产倒闭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有些行业正在逐步恢复。

  软着陆有一个问题,时间比较长。美国典型的硬着陆办法,大规模倒闭破产。2008年开始,前年经济基本恢复了。我们典型的软着陆型国家,时间会长一些,但要多长?不知道。

  研究经济周期,我们没有经验,因为没有经历过几次。西方国家经常经济周期,而且都是典型的。我们的情况不同于其它国家,我们最好参照自己的情况,而且软着陆不是谁都可以经历的,我们自己经历,自己参照一下。

  我想说的是软着陆有多长的问题。中国经济不都是两位数增长的。在最近20年有两个高点,一个是92年的14.3%,一个是2007年的14.7%,中间一个大凹陷。1995年增长速度还在10%以上,但已经是下滑的第二年了。高峰过热的是1992到1993,1994通货膨胀达到高点。1995年开始下滑,经历了5年,第5年是比较小的一个下滑。

  5年之后,有三年不下滑但是在低位徘徊,加起来一共8年的时间。到2002年才算完成这个过程,2003年恢复正常增长,也就是8%左右。2003年的初期是非典,非典之后恢复正常,投资等等开始增长。2002年还有通货紧缩,但我们还是把2002年算作调整的节点。整个的时期,两个直线框住的时期我们现在称作低迷时期(经济学称作萧条时期),我们说得好听一些叫调整时期。

  包含了一段下滑和一段时间的低谷徘徊,我在这边画了一条线,到哪里打住我不知道。前面走了8年的时间,前面是一次过热,我们这次是两次过热,一个大高峰,一个小高峰。产能过剩叠加出来那么多东西,我们需要多长时间?

  至少现在还没有走完,下滑时期还没有走完。这条曲线往后画画,从2011年开始算,我们刚走了4年。什么意思?一是我们要有思想准备,调整远远没有结束,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下滑。下滑之后,可能还会有低位徘徊的时期。

  为什么我刚才说企业家自己仔细想想,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面对这样的调整期,不可能马上回到这块,稍候我会讲什么叫正常增长,不可能回到正常增长,暂时过热更别想了。以后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接下来几年你能不能顶住?如果不能,不如早早做打算。政府在这里做什么事情?和以前一样,要托一托。

  政府如果不托,不知道会跌在哪里,政府现在要做事情,但这不是说要把经济刺激起来,而是要让调整过程走完,又不能让调整时期跌得太厉害,超调的幅度不能太大,不能过度调整,不能用危机的慎重灾难进行调整,还是要托住。上次也做了这样的事情,从1996年开始我们就写文章,怎么扩大内需,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扩张性政策,1997年底讨论,1998年搞了刺激政策,因此托住了。

  现在,我们大概处在这样的时期。第一个含义,调整期刚走了一半,大家要有思想准备,恐怕还是要调整一段时间。第二个含义,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低谷时期,我们要小心一些,可别把低谷时期说成永久的情况,低谷时候大家都不好,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的预期和大家的议论,“中国有没有下一轮?”、“我们进入中低增长时期”、“中国没有高增长了”,现在大家说这样的话,和上次一样。上次低谷的时候,大家说的也一样,不要再提7%了,中国政府经济报告提5%、6%吧,中国没有高增长了,就这样了。

  那时候也怀疑,7%对不对?你的发行量没有那么多,运量没有那么多,调整时期是重工业下得最快,用电量等都下跌最快。还有通货紧缩,31个月的PPI通货紧缩,CPI也都负增长。当时的问题也都相近,唯一不一样的,坏账当时主要是银行贷款,多数也是地方政府的贷款,体现为国有企业贷款。

  当时银行坏账率是50%,90年代末期就清理这些问题。产能过剩到当时总理都说,20年不用再建电站,没几年电力短缺。现在我们议论,中国有没有下一轮?说的话也都是一样的,提的问题也都一样。所以我说,要谨慎一些,不要把周期性的因素、周期性调整的因素和长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混淆起来,我们处在低谷上我们要思考,要看到。

  现在我们经济产生低位调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当然,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我们劳动成本提高了,环境污染不可持续了,等等,世界形势不好了,但我们仍然要认真分析,那些属于长期因素,长期因素占多大的比重?周期性的因素占多大比重?我们要认真思考。

  有人说,明年是不是可以好起来?我不是很乐观,“十三五”期间的前半段,还得处理“十一五”、“十二五”导致的产能过剩、两次过剩产生的问题。反过头来大家可以听出来,我的另一个问题上是乐观的,我不认为现在这么低迷就是中国经济永久低迷,现在的低迷有它周期性的原因,就是清理产能过剩。

  现在的问题这些,都是周期性过热导致的。我们现在“过于低迷”的含义,是低于正常增长。41个月通货紧缩,说明我们现在低于正常增长,我们的正常增长不至于这么低。正常增长多高?我后面会简单讲一些,没有时间仔细分析。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潜力还是在的,每年7%左右的水平是不过热的,这个潜力是在的,10%是过热的。7%的情况下如果有41个月的通货紧缩,我们的正常增长率可能会比7%还高一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是乐观的。短期,也不能说完全悲观,调整可能是好事,下一轮增加可能会好一些。

  大家仔细分析分析,你的行业怎么样?你在行业当中的位置怎么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去思考我们的发展战略。

  2015年预期我不多说了,今年的7%可能困难,或许会低一些。明年可能还是比较艰难的,后年能够稳定下来,能够有所回升就已经很不错了。

  讲到政策,现在过度低迷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市场本身经济波动,到了今天要进行调整。二是政府政策也有问题。政府政策的第一个大问题,2010年及时退出了刺激政策,这是对的。当时采取了一些紧缩性的政策,包括一些极端性的紧缩政策,住房限购等等,包括20%的准备金率,贷款额度、这个不让贷那个不让贷,一大堆的紧缩政策,当时也是对的,政策和制度不一样。

  短期政策有时效性,经济很热你需要紧缩政策,经济下滑你还采取紧缩政策就有问题了。我们及时退出了刺激政策,但是没有及时退出紧缩政策,那些紧缩政策一放4、5年,忘了,还在紧缩着呢。然后这儿调整,就出现了过度调整的问题。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逐步开始放松这些紧缩政策,降准降息、住房信贷等等。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不是扩张性政策,是退出紧缩政策。

  比如汇率,现在汇率减少,外汇占款减少,外汇供给减少了,也就是减少。我现在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降低两个点的准备金率,市场上解释为政府要刺激经济了,其实不是。货币没有多,继续保持中性的地位上,那叫“退出紧缩”。

  迄今为止政府的多项措施是退出紧缩,不是刺激经济。而且那些政策,本质上不是为了刺激股市。股评家千方百计把政府所有的行为说成为了股市,其实不是那样的。整个经济的范围很大,股市不是说不重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并不是围绕股市,而是围绕实体经济和GDP的。股市和GDP有关系,但只是印花税和证券公司的手续费,资本溢价是不计入GDP的。我在股市还热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说,防止股市上一些人要绑架政府。

  那时候市场上的倾向,政府不能采取任何对股市不利的政策,那就是绑架政府。我现在政府投资多了,我不能减少一些政府投资吗?就为了维持股市我什么都不做了?只能做有利于股市的,其它的都不能做?我现在加税,有很多事情我都要做的,包括汇率的问题。一会儿我再讲讲汇率的问题。

  第一,该紧缩的,退出紧缩政策等等,过去做得太慢,导致我们现在过度低迷。第二,应对风险不够积极,典型的事情是地方债务问题。地方债务问题,不是说地方借的钱都打了水漂,中国政府的债务和西方政府的债务有一个重大差别,他们的债务都是消费债,借了钱花了。我们地方政府借的这债几乎都是投在基础设施上了,只是这些汇报期很长。5年、10年,比如地铁、高铁还没有建好。

  现在我们是机制不匹配,这种不匹配怎么办?用长期国债或者是政府债券,把金融借贷换下来。2010年发现这个问题,2011年我们建议赶快做,迟迟不做,今年才开始做,力度还不够大。今年最终可能会有3万亿的力度,今年还债的问题基本可以解决,这个风险现在开始化解。

  如果早点化解,中国市场风险情况会很不一样,市场的感觉会很不一样。第三个政府的问题是不作为,不吃饭是小事,不作为了。不跟企业吃饭了,不给企业办事了。去年财政部两次发文件,督促各级政府“赶紧花钱”,最后还有2万多亿没有花出去,不作为了。这都是回归正常,并不是刺激政策。

  还有一个问题,特别是最近一年多来的问题,确实导致我们相对低迷,特别是出口等问题。不景气一个相当重要的外部原因,就是我们的汇率严重高估,这部分我们要讲几个概念。

  名义汇率,美元或者是欧元限价的汇率,不计算通货膨胀,1美元或者1欧元换多少人民币,这叫名义汇率。有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但大家发现固定汇率制越来越不行,世界经济因素千变万化,你汇率固定下来,产生各种扭曲。

  各国都实行了浮动汇率,浮动汇率有两种,一种是管理幅度,也就是政府干预的浮动,还有一种是盯住汇率,也就是一种汇率盯住某一种汇率,作为基准汇率。2005年以前我们基本固定汇率,也就是盯住美元,结果导致我们应该升值总不升,导致了过度低估,货币值低估。当时的问题,外贸顺差增加,外汇储备增长,开始要跳一跳,开始浮动,叫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一开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2005年我们正式宣布的汇率制度,叫有管理的盯住一篮子货币政策。

  这是根据你贸易加权,你和一组货币的关系。不是盯着一个货币,而是一组货币。一组货币,就是你进行贸易进出口的时候,用什么货币进行结算,你可能50%是美元结算,30%是欧元结算,10%是日元结算,还有瑞郎、新加坡元、加币等等结算,用货币加权,用贸易比重加权之后形成“一篮子货币”。

  我们宣布之后有几年时间,市场人士告诉我,市场变化和一篮子变化很吻合,说明我们当时确实是盯住了一篮子。走着走着,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又开始盯住美元了,因为盯住美元比较好操作,比较简单,不用天天算,结果这次出问题了。什么问题?美元这一轮要退出宽松政策,美国要加息,美元坚挺以后,从日元贬值开始,美元走强,世界各国货币对美元贬值,中国盯住美元没有贬值。中国按照一个篮子算,叫“名义有效汇率”没有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如果其它国家通货膨胀你买东西就少了,我们通货膨胀别人到我们这里买东西就少了,实际币值有影响。按照这么算,去年以来有效汇率升值将近20%。我们没有条件这么升值,对美元没有升值,但对世界各国货币我们升值这么多,大家觉得日本现在真便宜、欧洲真便宜。

  说实话大家原来就觉得美国便宜,大家出国买东西并不是不看好中国市场,而是因为外国地和投资都偏移。如果现在出现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其实不是对美元贬值,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实际有效汇率过度升值的矫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出在人民币浮动不够,盯住美元不动,“变量”不变就有问题了。你不变,世界各种情况都在变,特别是汇率问题。

  一国的汇率,不是你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和世界各国的关系问题。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发生变化,各种变量都变了,你不变,你就出现了对均衡点的偏离。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是什么?还不是贬值、升值,而是要改变你的汇率机制,不要再盯住美元,要盯一个篮子,根据市场供求让市场浮动。

  所以我非常支持,不管什么情况下我们赶快推出改变汇率机制的事情,不再由央行[微博]一家天天给中间价,是市场提出供求,由供求确定中间价,让汇率浮动起来。光给出2%的区间,但是不浮动,仍然是盯住,问题就来了。

  过去2、3年我们盯住美元,导致有效汇率严重高估。次要的问题才是贬值,你让它浮动,首先就是贬值,因为严重高估了。前些时候大家一直说人民币太高了,可能要贬值,市场上的贬值压力就形成了。这次央行的说法,一次性释放。这次问题的本质,就是要赶快改变过去人民币不灵活、不浮动,变量不变,这种过时、不好的机制、市场扭曲的机制,然后纠正汇率过度升值的现状。

  现在有人提出疑议,这次的时机好不好?中国刚闹了股灾,现在调这个对不对?今天上午有位记者在电话里面问我这个问题,我说什么叫时机对不对?没有对的时候。今天不好,明天不好,没有完美的时机,制度是一个长期问题,长期的制度改革要不断的做、经常的做,时机好做,不好也做,经济景气好也做,不好也做,我们制度才可能调得越来越好。

  人民币贬值是不是为了出口?出口过低、价格扭曲,市场要调整,市场趋势本来就是人民币贬值,为什么你要和市场对着干?价格调整,你为什么要拧着劲?是市场本身看到了中国出口太低了,需要进行调整,我们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我个人也认为,政府不应该完全退出管理,我们现在有2%的限制,如果出现大幅度的偏差,也应该进行一定的干预。但却是要区分干预的短期政策和长期机制间的差距,机制尽快恢复到比较灵活的汇率制度比较好一些。

  总之,中国经济不断有新情况,现在又在进行调整,可能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苦衷。刚才涉及到一点,我们处在一个低迷、调整的时期,这不等于中国经济长期来说没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或者是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今天我讲的这个,很多就是要看到调整的积极方面,看到我们这一轮调整,优胜劣汰也好、结构调整也好,看到它积极的一面,我们在积极的当中寻找投资机会和挣钱的机会。

  (本文整理自作者在小牛新财富夏季金融峰会上的演讲)

  (本文作者介绍: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樊纲中国经济产能过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中国政策刺激有多大空间? 下半年经济将进入上行期 庄家的美女研究员秘密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 A股为何“牛失前蹄”? 为什么现在一定要救市? 高层讲话暗示企业汇率风险加大 美股分析:携程股价真得值75美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