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数新风”:聚焦绿色转型之路,如何挖掘未来能源在产业融合中的新机遇?

两会“数新风”:聚焦绿色转型之路,如何挖掘未来能源在产业融合中的新机遇?
2025年03月13日 12:16 第一财经

  2025.03.13

  本文字数:5940,阅读时长大约10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2025年两会高度重视能源绿色发展与产业升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与举措,为未来能源发展指明方向。在绿色转型的浪潮下,传统能源企业如何在政策引导下顺利转型?投资人又该如何精准把握其中的投资价值与风险?未来能源产业链中,哪个环节最具潜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两会“数新风”》系列节目,邀请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创始院长黄震,以及睿德长江(湖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朱奕丞,一同深度剖析能源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机遇。

  问题1: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有很多处都提到了能源和绿色发展相关的话题。其中提到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等。今年两会在能源方面的政策上有哪些亮点?

  黄震:在能源和双碳领域,我特别关注到报告中专门提到要进一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同时强调要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性引导。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报告提到要加快构建碳排双控制度体系,就是我们要从能耗的双控走向碳排的双控。碳排双控的制度体系包括几个方面内容:碳的核算、碳的统计,以及构建一个碳足迹体系、碳标签认证体系,这些都是国家要构建的。另外,报告再次明确要在沙戈荒进一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海上风电,这与上海也密切相关。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又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新能源的消纳以及外送通道的建设。所以我想这些都与上海密切相关,是很多非常好的新能源导向政策。

  问题2:政策如何通过引导来激发市场的活力,进行市场化改革呢?

  黄震: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碳市场。碳市场既是一种市场机制,又是一个政策工具。一旦企业纳入碳市场,既有约束机制也有激励机制。每排放一吨碳和少排放一吨碳都与价格挂钩,与经济效益挂钩。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通过碳配额和交易激励企业发展各种低碳技术。同时,会使化石能源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而使用绿色技术的企业则可以通过减排获得市场收益,也降低了绿色技术的绿色溢价,意义非常大。我们看到,除了电力市场外,去年已经明确要把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纳入碳市场,预计今年年底可能会完成首期履约。这些高碳排放工业领域纳入碳市场是非常重要的进展。同时,自愿减排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所有企业通过可再生能源发展、植树造林等方式,可以获得经过核证的减排量,在碳市场上交易,鼓励全社会参与减排活动。

  第二是电力市场,电力市场最重要的是要充分体现电力的商品属性,电价要充分体现电力需求和稀缺性,同时体现电力的碳属性、绿色属性以及减碳成本。这两个市场对我们进一步绿色低碳转型来说非常重要。

  问题3:我国的碳市场目前的建设情况怎么样?未来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比较理想?

  黄震: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国家的碳排放交易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但目前只有电力行业纳入碳市场。现在我们的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也已经纳入,这些都是排放大户。未来还会纳入化工行业、石化行业,以及民用航空等领域。随着时间推移,更多有碳排放的工业领域都会纳入其中。这对于实现碳排双控,即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碳市场既是一种市场机制,又是一种政策工具。

  问题4:今年两会对于能源行业的政策表述当中,有哪些产业链上的细分市场可以更加得益于政策红利?

  朱奕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2025年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全面转向绿色转型,加快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社会的碳达峰和碳中和。从细分领域看,我看到有三个方面可能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和方向:第一是报告中提出的新型储能发展。现在储能发展已经非常稳定和快速,可以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得到大规模落地使用。第二是提到的传统存量建筑的绿色改造,前段时间也有政策出来要全国进行旧改。第三是报告中提出要新建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还包括新的零碳乡村计划。我认为这三方面会在市场上得到很好的回应。

  问题5:目前我们关注到,新能源其实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能源。那在未来的能源结构当中,传统能源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黄震:对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人口来说,要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可靠供给,化石能源还是不可或缺的。它会起到一个兜底的保障作用,也可以起到灵活调节的作用。随着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发展,它会从补充位置变成主体位置,而化石能源则会从现在的主体变成保障和灵活调节的角色。所以角色会变化,但对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来说,它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当然,未来化石能源不是可以无限制排放碳,未来的碳捕集、利用和埋藏技术会成为标配,也就是火力发电也可以做到近零排放。现在很多火电厂为了获得经济收益,更多会用容量机制技术和辅助服务,包括利用电价差。例如,我去过西部地区,白天因为风光大发电时,火电运行压力很低,但到了晚上,太阳下山后光伏发不了电了,晚上7点到9点火电就要大发电。那时它可以利用峰谷差价获取应有利润。所以它并不是不重要,反而更加重要,为发展新能源起到支撑和安全底座的作用。我想新能源会成为主体,因为新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化石能源一定是用一吨少一吨的。在这种情况下,化石能源会成为一种保障作用,在风光发电跟不上时可以顶上来,但它的总量会大大减少。可以说它是不可或缺的,但绝对不会消失。

  问题6:那么哪些政策调整或机制创新可以真实反映出电力的供需状况以及碳减排成本?

  黄震:现在我们用的电和以前的电真是不一样了。它有两个变得非常强烈的属性:第一个是时间属性。现在的电,特别是风光发的电,价格波动很大。国外一些发展较早的欧盟国家就是这样,贵的时候可能是平时电价的十倍甚至几十倍,便宜的时候甚至会出现负电价或零电价。这主要是因为风光发电有波动性和随机性,所以未来的电价与时间高度相关。你用的电是白天十点钟的电,还是晚上凌晨两点钟的电,价格绝对是不一样的。第二个是排碳属性,即电碳因子。每度电都会有一个电碳因子,比如在青海,白天主要是风光发电,电碳因子很低,碳排放量非常低;但到了晚上十点钟,城市用电高峰时,主要是火电为主,排碳就很高。所以电碳因子随着地区、时间段不同而变化。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电力市场变得特别重要。从以往以火电为主的可控可调的计划调度,转变为未来因为可再生能源波动随机而需要供需两侧双向发力的模式。供给侧,因为可再生能源波动随机,需要火电、核电、水电等与之互补;在需求侧,因为供给波动,我们也要增加消费侧的灵活性。通过电力市场改革,建立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容量市场和辅助服务等机制,形成良好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和对风光发电的精准预测,最终形成常态化的动态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全国各地,包括上海,都在大力推动需求侧的消费侧灵活性,包括工业负荷、空调负荷、分布式光伏以及虚拟电厂等。所有这些都是通过需求侧的灵活性来使电力系统更加安全,达到供需动态平衡。因此,电价一定要反映供需平衡的要求,包括稀缺性和绿色属性。这是一个重要的改革,全国各地都在推进,上海也在推进。在不远的未来,这种市场改革一定会对我们国家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问题7:目前我国零碳园区建设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可以成为零碳园区?

  朱奕丞:从十年前全国开始普及碳中和碳达峰3060目标开始,之前很多工业园区都是碳中和园区或碳达峰园区,还有一些是低零碳园区,并没有真正达到零碳园区的标准。我们所谓的零碳园区,通俗而言,就是所有园区内使用的能源必须是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有一套完整的碳捕捉碳回收的技术和流程,再加上能源的储存交换手段,以及人工智能的整个动态管理系统。这些结合在一起,使园区在一年的周期内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进一步理解,比如一个生产钢材的工厂,从钢材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机器的运作都需要用电,而且一定是绿电而不是化石能源。园区自身可以通过光伏、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产生绿电来匹配整个电力需求。如果电力不足,可以从外部采购绿电来弥补差额;如果园区绿电用不完,还可以卖给其他地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带动整个储能、氢能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解决现存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问题,使整个生产力迈上新台阶。对于新增园区而言,打造成零碳产业园有显而易见的好处。现在欧盟已经对我们实施碳关税,包括海运也开始实施碳关税,我们所有出口产品都要符合欧盟的认证。如果有这样一个绿色工业园,招商引资会非常方便,会有很多外企来落户,出口产品也会比其他国家的产品更容易进入欧盟等国家的市场。所以说建设零碳园区在贸易上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问题8:在未来能源中,一般会提到太阳能、氢能、风能等。最看好的未来能源是哪一块?

  黄震:能源一般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大自然中直接能够开采到的,如风能、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二次能源是人类真正使用的能源,如电力、燃料等,是从一次能源转化来的。氢能属于二次能源。关于未来哪种能源会变得更重要,我认为要达到碳中和目标,未来能源最核心的是二次能源的脱碳。首先是电力脱碳,通过大量风电、光伏发电,电力就可以脱碳,变成零碳电力、绿色电力。各行各业通过电气化、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就能够脱碳。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二次能源是燃料。不管是汽车、船舶还是飞机,都需要燃料。因此,绿色燃料变得特别重要。绿色燃料的意义在于,它不是从煤、石油、天然气转化来的,而是从绿电转化来的。未来我们使用的燃料全部可以脱碳,电力也脱碳,由此使各行各业包括工业、交通、建筑等能够走向零碳。所以,最重要的是两大类:一个是绿色电力,一个是绿色燃料。未来能源发展,在能源领域有一个相对共识: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一个颠覆性的变化。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80%多,到碳中和目标时期,将完全颠覆,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要占到80%以上,化石能源降至20%或更少,这是颠覆性变化。因此,我们需要一大批变革性、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到2050-2060年还有相当长的时间,科技发展非常快,我们至少认为现在可能有一半的新技术刚刚出现或还没出现,未来的技术不一定是现在已知的技术。这种颠覆性技术有很多,核聚变就是其中之一。但核聚变因为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对材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所以目前距离商业应用还有很长时间。当然,氢能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变革性技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创新,比如绿色燃料技术就是颠覆性的。我还有一个观点:如果人类在未来能够充分利用每天的太阳能,就已经足够人类使用了。太阳能可以提供绿电、绿色燃料,还能提供各种热量,足以提供足够的能源。

  朱奕丞:我认为一个行业或技术发展都有短期、中期、长期目标,我想分三类来谈:短期内,我还是看好风能和太阳能。去年2024年,我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7亿千瓦,其中风能和太阳能达到2亿多千瓦,每年都稳步递增。西北沙戈荒基地的整个产能要翻番,东部海上风电计划增加到1亿千瓦,还在建设西南风光基地,推广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同时风能和太阳能技术迭代非常快,能源转化效率、电池转化效率已达到25%,海上风电单机发电量可达18兆瓦。所以短期内五年内我看好这个方向。中期来看,我认同黄院士的观点,看好氢能。但氢能现在的问题是整个制氢行业的布局都在西北和东北,有地域性限制。著名的河西走廊现在被称为“绿氢走廊”,整个制氢、制甲醇都在那边,但这些产品运输成本很高。目前在渤海湾有一系列的码头、港口和储存设施建设,用于转运,但这些设施要到2028年后才能投入使用,所以氢能的大规模发展基本是十年之后的事情。长期来看,我个人还是看好核聚变,尤其是可控核聚变。核聚变本身具有输出稳定,可以与可再生能源形成互补,解决波动性、间歇性问题。中国环流三号已实现1000秒高约束模式运行,此外,在浙江沿海的无人荒岛上,中国正在做一个试验,用小型快循环自然循环反应堆在无人岛上发电,然后将电力稳定输出给浙江沿海发达地区缺电的小城镇,这也是一个解决方案。

  问题9: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要大力推进“AI+”行动,AI技术的发展是否可以更好地推进能源转型、绿色能源的发展,更好地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黄震:AI+各行各业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对能源行业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对能源研发的促进。我们要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能源领域的变革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AI对能源研发非常重要。例如,很多新技术都需要各种材料,如碳捕集吸收材料、绿色燃料催化材料、电极材料等。AI技术可以促进这些能源材料的研发,会有很大突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帮助我们找到更理想的能源材料。第二是对整个能源体系和能源系统的优化。例如,对风光电厂明天发电量的预测,通过AI技术可以变得越来越精准。再如,我们学校正在建设的智慧能源系统,可以通过AI技术知道教室里是否有人、有多少人,从而自动调节空调温度,实现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所以AI对研发和对能源系统效率的提高、能源系统的优化,包括预测的精准度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问题10:绿色能源的转型过程中有哪些商业投资机会?

  朱奕丞: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现在层出不穷的一些能源相关配套技术,如储热、储冷、压缩空气储能、储氢、氢燃料电池等研发值得关注。另外还有配套的一些产品,比如制氢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槽,以及氨的储存工具和运输工具,这些都可以关注。其次,我想提两个场景:1. 政府报告中提出的绿色国际贸易。我国在新能源方面已经走在全球前列,我们完全可以将好的技术、好的模式,包括服务贸易输出到国外。未来,河西走廊的绿氢、绿氨可能会输往中亚、哈萨克斯坦等地区。2. 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和零碳乡村,我认为这是未来新基建的模式,可以带动整个绿色经济生态的转型。

  问题11:未来的能源产业格局会如何演变?未来能源产业转型有怎么样的期待?

  黄震:对我们国家来说,解决能源问题首先是要实现二次能源的脱碳。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现在正好是在西部发展较多,资源也更丰富。这不仅能带动绿电产业发展,还可以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战略性问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朱奕丞:我觉得我们国家提出的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一定能实现。这代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即能源革命。在这个颠覆性的大环境下,我觉得我国可以依靠这一波革命,使整个国家的实力和经济技术实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蒋露瑶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3-26 中国瑞林 603257 --
  • 03-17 浙江华业 301616 20.87
  • 03-14 浙江华远 301535 4.92
  • 03-14 胜科纳米 688757 9.08
  • 03-11 矽电股份 301629 52.2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