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前线理论圈
《宋史》将他与同一时期的宰相文彦博并称“富文”,评价他们“公忠直亮,行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司马光称颂他“三世辅臣,德高望重”,北宋名臣叶清臣称赞道“今辅翊之臣,抱忠义之深者,莫如富弼”。
富弼(公元1004—1083年),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宋仁宗、英宗、神宗三代均为重臣,为国家平安、百姓安宁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朝野尊重。《宋史》将他与同一时期的宰相文彦博并称“富文”,评价他们“公忠直亮,行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司马光称颂他“三世辅臣,德高望重”,北宋名臣叶清臣称赞道“今辅翊之臣,抱忠义之深者,莫如富弼”。
诟如不闻 不同俗流
富弼出生于西京洛阳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气度不凡,少年时便以文章名世,被誉为“洛阳才子”。范仲淹注意到他的才华,赞叹其有“王佐之才”,还亲自将他的文章推荐给王曾、晏殊。
更难能可贵的是,富弼不仅以文章惊天下,还胸襟博大、器宇不凡。据宋人陈长方编撰的《步里客谈》记载,曾经有一个与他观点相悖的文人辱骂富弼。富弼装作没听见,赶快走开。有人悄悄告诉他:“某某骂你。”“恐怕是骂别人吧!”富弼若无其事,笑嘻嘻地回答道。“叫着你的名字骂的,怎么是骂别人呢?”这人一副打抱不平、怒不可遏的样子。富弼依旧毫不在意,说道:“不会吧,天底下同名同姓的多着呢!”那位骂他的人听闻此事后,被富弼的度量所打动,最终与之结为好友。这就是成语——诟如不闻的由来。
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宋仁宗突然宣布恢复制科,范仲淹推荐富弼参加科考,其以茂才异等科及第,自此走上仕途,先后被派到河阳、绛州、郓州等地任职。
当时,山东一带多有兵变,地方官员不但不去镇压,反而开门延纳,以礼相送。朝廷追究此事,派富弼随范仲淹去处理。富弼建议道:“姑息养奸,形同通匪,都应定死罪。”范仲淹则说:“土匪势强,远在山林,难以围剿,地方政府兵力不足,贸然围剿,只能是劳师伤财,让老百姓白白受苦罢了。他们按兵不动,以图缓剿这大概是保护百姓的权宜之计啊。”富弼不同意范仲淹的看法,与恩师争执起来。这时,有人从旁提醒富弼,不要忘记范仲淹的知遇之恩。富弼坦然答道:“我和范先生是君子之交。先生举荐我不是因为我的观点始终和他一致,而是因为我遇到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怎能因为要报答他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呢?”范仲淹听后点头道:“不同俗流,这正是我看中富弼的地方啊!”
两次使辽 何暇家顾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北方辽国大军压境,威逼宋朝割让关南十县。战事一触即发,朝廷急需一位能臣干将赴辽谈判。然而,群臣认为情况不可预测,皆不敢前去。宰相吕夷简因与富弼有嫌隙,故意推荐他出使辽国。富弼接受了这个推荐,在临行前叩见宋仁宗,慷慨陈词:“主忧臣辱,臣不敢顾其生死。”
富弼还没出发,辽国的使者萧英就已到边境雄州(今河北雄县)。富弼奉命郊外迎接,萧英却以自己有脚疾为借口,拒绝行礼拜见。这种态度无疑是对大宋的挑衅和轻视。富弼正色诘责道:“我曾出使北方,即使病卧车中,听到命令也会立即起身行礼。如今中使到来,你却不肯起身行礼,这是什么道理?”在富弼的责备下,萧英意识到自己的失礼,连忙起身让人扶着作揖行礼。随后,富弼“开怀与语”,向萧英详细陈述双方交战的利害关系以及契丹背信弃义的做法。自觉理屈的萧英对富弼肃然起敬,“亦不复隐其情”,屏退左右,将辽国君主的要求如实告知。富弼把了解到的情况向宋仁宗作了详细汇报,宋仁宗拒绝了辽国的割地要求,只答应增加“澶渊之盟”时所订下的岁币,以金钱换和平。
同年四月,宋仁宗派富弼前往辽国进一步谈判。面对辽兴宗索要土地的强硬要求,富弼指出:“兄弟之国,岂可使一荣一辱哉?”坚持宋朝不愿割地,但愿增币以维和。他以澶渊战役为例,向其说明发动战争不仅会造成双方巨大的损失,还会破坏民族间的和平共处。面对富弼的劝说,辽兴宗虽有感悟,但仍心有不甘,提出和亲。富弼进一步说服辽国君臣,强调岁币的长远利益超过婚姻带来的好处,辽国最终同意接受增加岁币的方案。
八月,富弼再次出使辽国,带去两封国书、三封誓书。然而抵达辽国后,辽兴宗却要求富弼在誓书中加一“献”或者“纳”字。为守护宋朝尊严,富弼据理力争,拒绝了辽兴宗的要求。辽国派遣使者跟随富弼一起前往宋朝进行商议。然而朝堂之上,宋仁宗求和心切,听从了晏殊的主张,委曲求全,满足了辽国的要求。
宋辽和谈成功四五个月后,西夏元昊派遣使者到宋朝请和。至此,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史料记载,富弼在第一次出使辽国之时,女儿不幸夭折;第二次接受任命时,夫人诞下一名男婴。他虽收到了家中的书信,却无暇顾及,连拆也不拆,便将其焚毁。随从的官员对此大惑不解,纷纷询问原因。富弼动情地说:“家书,家书,身在异国,读之徒乱人意耳,国事未了,何暇家顾?”他深知,自己此刻身处异国他乡,面对的是复杂的政治局势和艰巨的谈判任务,如果此时阅读家书,必然会勾起对家人的思念和担忧,从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为了国家,他选择了将家书付之一炬。
《宋史》评价此事:“弼割老母之爱,蹈不测之祸,以正辨屈强敌,卒复和议,忘身立事,古人所难。故近者李良臣自北来归,盛言北方自主而下,皆称重之。”富弼的赤胆忠心赢得了朝野高度赞誉。
防疫救灾 勤政爱民
富弼不仅在朝为臣时竭诚尽职,勇于担当,而且在地方为官时也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
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富弼在青州任职期间,黄河以北地区发生水灾,大量灾民逃难至青州。有人劝说富弼要谨慎行事,不要接收那么多的灾民。富弼却坚定地说:“吾岂以一身易此六七十万人之命哉!”他想尽一切办法,救助灾民。以往的赈灾方式通常是官府将灾民集中到城里施粥救济,由于灾民众多,不仅容易导致疾病传播,还有人因等待数日也未得到食物而活活饿死。富弼决心彻底改变这种赈灾方式。
富弼鼓励乡绅大户协助府衙救济灾民渡过难关,并安排小吏将捐赠明细记录在册,待灾情过后依据捐赠多寡上奏请求赏赐。这项举措极大调动了富户豪绅慷慨解囊的积极性,政府得以筹集到更多救灾钱物。此外,富弼还鼓励民众自救,将原本属于国有的山泽森林池塘之地,任灾民自行取用,以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灾民有死亡者,他又组织人力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安葬,称之为“丛冢”,以防止疾病的传播。他安排地方官员劝农,借种给灾民种植自救,扩大灾民获取食物的来源。农以地为本,农民有了土地,经过辛勤耕作,既可以维持一家生计,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又能为国家提供赋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在当时是一项创举,有一定进步意义。全面系统、细致周到的救灾与防疫措施,救助了数十万灾民,富弼赢得了广泛赞誉。此后,富弼的做法因简便周尽,被广泛应用到各地。宋仁宗也对富弼赈灾之事大加称赞,派遣使臣对其嘉奖。但是,富弼一概辞谢,并让使臣转告皇帝:“恤灾赈乏,臣之职也。”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富弼被调任至汝州担任判官。宋神宗下诏让他进京觐见,询问其治国之道,并特许他乘坐轿子直达宫殿门口。在富弼入宫后,宋神宗亲自在东门小殿接见,并体贴地安排富弼的儿子富绍隆从宫门引入,还免除了富弼的跪拜之礼,让他坐着与自己交谈。这一系列举动,无不彰显宋神宗对富弼的尊重与信任。
宋神宗觉得富弼老成练达,久经政务,就向他请教致国强盛的办法。富弼说:“人主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测,则奸人得以传会。当如天之监人,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罪无不得其实。”宋神宗又以边事相问,富弼认为其初登大宝,应广施仁政,布泽万民,愿二十年口不言兵,让国家和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一番交谈后,皇帝想让他以集禧观使的身份留在京城,但富弼坚决辞谢,仍回汝州任职。
在汝州期间,富弼借鉴青州赈灾的经验,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流民。他任命专职官员招集流民,选定在汝州城南四十里的地方搭建房舍,设立流民收容点。他又命令宝丰、鲁山等县官员在各地分设流民安置点,搭建庐舍、分发粮食、分散安置,做到流民有房住、有饭吃、有活干,形成了从官府扶持到百姓自救的稳定局面。
富弼为官清正、克己奉公,屡拒升官。即便晚年退居洛阳后,富弼仍保持着较高的声望与影响力。凡其外出时,人们都会奔走相传,把轿子围得水泄不通。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富弼在洛阳家中去世,享年八十岁。即使在生命的尽头,富弼仍不忘国家社稷,让自己的儿子将遗奏亲手交给朝廷。宋神宗阅读了这份奏折后十分哀痛,辍朝三日,并亲自撰写祭文祭奠,追赠富弼为太尉,谥号“文忠”。
作者:张彰,北京联合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刘莉丹,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5年第1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金蕾蕾
网络编辑:徐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