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陆军

云飞浪卷,碧波浩瀚
东南某海域
数辆两栖战车在海面上
勾勒出道道弧线
负责此次演习装备管理的
正是第73集团军某旅装甲技师李恒昌
入伍24年来
他用辛勤汗水
成为技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带出一茬茬能打善战的保障尖兵


当好“打铁匠”
把每名战士锻造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晨光熹微,海面上雨雾弥漫
登陆舰在演习区域打开舱门
数辆两栖装甲车离舰泛水
驾驶员江熊龙紧盯前车
向预定战位疾驰
突然,原本嘈杂的动力舱安静下来
控制面板亮起红灯
“不好,发动机骤停!”
此时装甲车距岸超过8公里
倘若处置不及时
极有可能导致车沉人亡
观察演练情况的李恒昌猛地起身
冲向海滩
乘坐槽道舟快速前出
很快就找到了故障点
不到10分钟完成抢修
危机解除
故障原因是发动机保险丝损坏
但更深问题在于日常保养不精细

演习结束后
李恒昌找到江熊龙
表情严肃地说
“战车是我们最亲密的战友
务必要认真检查保养
不带着任何险情故障下海”
江熊龙既懊恼又羞愧地点点头
“班长,我一定吸取这次教训!”
此后,江熊龙以更加积极的
工作态度苦练精练
在装备检查保养上再无错漏
排障抢修本领也快速提升
“带兵人要当好打铁匠
把每名战士都锻造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一直以来
李恒昌坚持当兵打仗、
带兵打仗、练兵打仗
在锤炼打仗本领上毫不含糊

当好“绣花匠”
用“一针一线”织起战士美好的未来
“如果没有当初李班长无微不至的关怀
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谈及李恒昌对自己的帮助
陈海平打开了话匣子
那年,陈海平怀揣着
考军校的梦想来到军营
和李恒昌在同一个连队
旅里组织摸底考试
陈海平遭遇“惨败”
在全旅排名垫底
“还剩几个月的时间就要参加考试了
自己能考上吗?”
看到陈海平像打蔫儿的茄子
一直默默关注着他的
李恒昌没有多说什么
只是缓缓坐到陈海平身边
“班长,你说我是不是永远考不上军校了?”
他把接连失利带来的沮丧和焦虑
一股脑向李恒昌倾诉出来
李恒昌没有直接回答他
而是讲起了自己刚来部队的故事
“当兵之初,我觉得开坦克
看上去不比我在老家
开手扶拖拉机更复杂
但很快,我就遇到了
当坦克兵的第一个难题——装卸电瓶”
“那电瓶比我都重
驾驶舱内空间又狭小
根本搞不定
但我不服输
反复请教、摸索窍门
后来,我取得全连装卸电瓶第一的成绩”
“连长告诉我
装卸电瓶就是对心性的一种考验
想要当个好坦克兵
必须做有心人
决心、细心和恒心缺一不可”
……

从第一次海上驾驶训练晕头转向
到成为连队首个
驾驶坦克上登陆舰的新兵
从一个维修“门外汉”到
练就“听音辨障、闻味辨障”
本领的“铁甲神医”
李恒昌向陈海平娓娓道来
除了谈心开导
李恒昌还请排里大学生士兵
一对一辅导陈海平
帮他制定备考方案
晚上,李恒昌经常陪陈海平一起自习
周末,还挤出时间对他进行“小测验”
细致入微的陪伴与支持
带来的是陈海平成绩快速提升
最终如愿考取军校
李恒昌用精细精心的
“一针一线”织起战士美好的未来
在小小的“针脚”里
蕴含着他独到的智慧

当好“筑路匠”
力所能及帮更多战士铺就成才路
“林嘉瑞,车辙桥,优秀
土岭路,良好……”
前不久,新乘员集训结业考核完毕
总教练员李恒昌当众宣读成绩
听到自己总评优秀
列兵林嘉瑞喜不自禁
而就在几个月前
林嘉瑞的心中还满是忐忑
自己从未摸过战车
这次集训能顺利过关吗?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坚定信心、刻苦训练
大家一定能取得理想成绩!”
动员大会上
李恒昌的发言铿锵有力
作为带教了6届集训队的“兵教头”
李恒昌有着丰富的组训经验
他首先对全体参训队员进行摸底考核
根据成绩分层组训、查漏补缺
转入实车训练后
李恒昌采取“小火慢炖”“小步快走”等方式
根据每日训练情况逐步提高训练标准
战士们从刚开始的“磕磕绊绊”
到基本符合大纲要求
再到高于大纲标准
人人练就良好的车感与娴熟的车技
李恒昌还特别注重发挥士兵小教员作用
用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林嘉瑞成绩大幅提升后
主动把经验技巧传授给身边战友
帮助他们巩固提高
“一人强不算强
大家强才是真正强”
作为“金牌教练”
培养锻造更多“两栖精兵”
是李恒昌的奋斗目标
在他悉心带教下
一大批能驾驶、懂修理、善保养的
骨干人才正加速成长
为这样的新时代优秀基层带兵人
点赞!
▶▷作者:刘鹏飞、廖晓彬、刘智、高歌、喻润东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