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限塑令”来袭,启动“塑料循环经济”箭在弦上

“最严限塑令”来袭,启动“塑料循环经济”箭在弦上
2020年09月25日 07:05 中外管理杂志

文:本刊记者  任慧媛     责任编辑:李靖

从“限塑”升级到“禁塑”,一字之差,治理“白色污染”被按下了快进键。

自2008年国家颁布“对塑料购物袋收费” 的政策法规以来,时隔12年,新一波塑料治理政策再度袭来。从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至4月《固废法》修订、7月《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布,“禁塑”渐次展开。尤其提道“自2021年1月1日起,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将“限塑”的紧箍咒的推到了史上最严的地位。

近日,商务部又下发禁塑、限塑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塑料污染治理时间表和路线图,尤其是到2020年底前将完成第一阶段目标。

相比于多年前的上一轮“限塑令”在执行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被打了折扣,新版“限塑令”则构建起了覆盖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末端处置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因此,尚未正式实施就被冠以了“史上最严”的称号。由此,塑料制品产业无疑将会经历新一轮阵痛。那么,这会对上下游关联产业和企业带来怎样的转型思考?“禁塑”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市场潜力或商业机会?

“禁塑”虽好,但“替代品鸿沟”依然难过

应该说,塑料制品的使用早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截止到2019年,我国塑料袋使用量超过400万吨,每天使用塑料袋约30亿个!一年消耗的快递包装材料近1000万吨,其中包装胶带的使用可以绕地球1077圈。这一度让塑料生产持续紧俏。如今,新版“限塑令”逐渐落地,无疑会倒逼相关企业转型升级——既然不可降解塑料袋被严令禁止,那么市场对于传统塑料替代品的关注度便开始与日俱增,其中可降解塑料与纸包装成为替代品中的佼佼者

但现状是这些替代品面临着产能不足与成本高企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主要使用的可降解材料有聚己二酸、聚乳酸,以及秸秆作物等,产普通塑料袋原料成本每吨约9000元。而可降解原料聚己二酸每吨约2万元,聚乳酸每吨约4万元。而且1台机器每天可切10万个普通塑料背心袋,却只能切7万个左右的全生物可降解塑料袋。尤其是聚乳酸可降解塑料技术尚有一定的技术壁垒,目前核心技术被欧美一些企业所垄断,这为国内企业的大量投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除了成本与产能之外,传统塑料的储存也是一大问题,可降解塑料袋但凡存放超过2年以上,表面的薄膜便会自动脱落,无法正常使用。比如,在“限塑令”颁布之前的2007年,义乌双童吸管就已经研发出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聚乳酸吸管,但因价格太高,而一时没有广阔的市场,卖不出去又过了保质期后,只能当废品处理掉。等到国家“限塑”之后才得以大幅推广。

塑料制造企业的焦虑

《中外管理》向多家塑料制造企业了解到,在生产成本与“限塑令”来临的双重夹击下,当下塑料制造企业内人心浮躁、进退两难:如果坚持做下去,成本将至少增加3倍,如此企业将无法长久运转,而且部分一直生产传统塑料制品的小企业,环保水平低、资质差,很难获得大额订单,但转行又谈何容易,因此目前只能观望。

对此,坤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庄锦兴向《中外管理》谈道:“禁塑令”对于纸包装替代品会有利好,至于成本问题,需要产业化生产之后的规模优势来化解,就像一次性塑料制品用的人多了,规模上去了,成本也就下降了。同样,纸包装替代传统塑料时,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成本也会下降。目前相关企业的焦虑,归根结底还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透明让利润降得极低,成本差对它们来说特别敏感。“但不管怎样,新材料领域都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很多黑科技,有着巨大发展前景。”

成了“可降解替代令”?

《中外管理》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业内看来,应该谨慎对待“可降解塑料”,不应该把它直接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材料甚至解决方案。

所谓可降解塑料大多是指生物可降解,即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终能够降解为水、二氧化碳等。但问题是,并非所有的产品都是可以直接降解的,它需要特定条件。首先,要进行配套的分类回收,而可降解塑料如何分类是个难题,扔进可回收垃圾桶不合适——传统塑料的主要回收方式是加热融化后形成再生塑料,成分越单一越好,混入其中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相当于这个处理过程中的“杂质”。

其次,要在恒温、恒湿严格控制的工业堆肥条件下进行后端处理。然而国内很多地方并没有专业的工业堆肥设施,垃圾回收系统也尚在建设之中。如此,需要专业设备处理才能降解的塑料垃圾,会面临回收难题。

对此,零废弃联盟发起人毛达也提出了疑问:新“限塑令”会不会过于强调了可降解,从而变成“可降解替代令”?由于当下政策很明显在区分所谓不可降解和可降解的差异,那么,完善回收系统和工业堆肥设施等政策的组合拳,就显得非常必要。

“塑料循环经济”必然会形成风口

好在新“限塑令”并未止于禁限,还提出了推广替代产品和模式、规范塑料回收利用和处置,涵盖了塑料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也就是说,要减少塑料的污染,就要减少塑料的使用,而在限制与禁止之外,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再制造也是一大重点,并已成为塑料循环经济的新方向。

塑料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方向,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里已经指明:到2022年,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要大幅提升。并且要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污染的新业态模式。建立可循环物流配送器具回收体系,鼓励重复使用非一次性制品和包装,彻底跟“生产-消费-丢弃”的一次性时代塑料告别。

比如:一次性杯子、饮料瓶、牛奶盒等,被称为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清洗之后回收、再加工处理,最后又形成原材料,可被制作成垃圾桶、塑料袋、牛皮纸等再生产品。公开数据显示:每回收、分解、再生1吨废弃纸基复合包材,相当于拯救12棵大树,减少0.8吨石油,1.8吨铝土矿的开采,少排放3吨二氧化碳。

只不过,塑料回收产业体系在当前还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会长王永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虽然国家把塑料回收划到新兴产业里,但由于这个行业过去给人的印象是小、散、污,造成项目在地方落地时比较困难。但是,塑料回收行业是整个社会新陈代谢的一个基础,与大城市里遍布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一样,社会资源都需要循环利用,没有这些回收设施,就没法支撑社会的运行,所以不能把塑料回收行业当做工业体系,而应是服务体系。

好在,世界范围来看,当前多家国际化工巨头已经开始布局废塑料化学回收领域。据悉,德国著名化工企业巴斯夫已与RecensoGmbH公司展开了合作,后者开发出了将混合塑料转化为油的工艺,巴斯夫可使用转化油生产原始聚合物;总部位于英国的一家塑料回收公司PlasticEnergy,开发的专利技术称为“热厌氧技术”,可将无价值的塑料废物转化为替代燃料,或将油转化为新的(食品安全)塑料。

减塑,世界各国都在加码!

看待国内的“最严禁塑令”,还必须要有国际视野。

多年来,为治理“白色污染”,禁塑已成全球保护环境的共识和政策趋势。而关于塑料制品的回收与重复利用,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做卓有成效的创新性举措。比如:欧盟出台了《循环经济中的塑料利用战略》,规定到2030年,欧盟内将使所有塑料制品实现再利用;新设计的塑料制品要更便于重复使用,力争50%的塑料废品达到重复使用,形成塑料制品重复使用市场。

英国政府则实施了饮料瓶押金回收计划——消费者购买的饮料价格中将包含了瓶子的价格,通过超市的回收机器,消费者可以退回瓶子的费用。目的在于鼓励消费者及时回收塑料瓶、玻璃瓶和易拉罐。

冷冻食品超市Iceland作为英国塑料饮料瓶押金回收计划的先行者,已在英国5个试点地区实现该计划,截至2020年1月,已回收31万个塑料瓶,效果显著。

为了鼓励消费者反复使用塑料袋,作为日本便利店三巨头之一的罗森,则与一家二手交易网站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印有短篇小说的可降解塑料袋,也被称为“文学塑料袋”,配布于旗下的138家natural Lawson便利店。不过,不少消费者表示:想尽快阅读,但不舍得丢掉。

当然,相比于将塑料丢进回收箱,解决塑料污染最好的办法还是减少对塑料的消耗与使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塑料 塑料制品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9-30 北元集团 601568 --
  • 09-29 东鹏控股 003012 --
  • 09-29 泛亚微透 688386 --
  • 09-29 熊猫乳品 300898 --
  • 09-25 金龙鱼 300999 25.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