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骑手困境:大数据无解 经济学有解吗?

外卖骑手困境:大数据无解 经济学有解吗?
2020年09月11日 07:00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新浪财经第六届金牌董秘评选火热进行中,谁是你心中的金牌董秘?你的一票,最有说服力!立刻投票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最近,一篇《人物》杂志的专访《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唤起了舆论对外卖骑手的境遇的关注。

  大数据算法本来是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社会福利的,为什么却成了“胡萝卜加大棒”的帮凶,让骑手不得不游走在各种危险的边缘呢?

  首先,这是大数据算法本身的局限所带来的。大数据用来对客观的状态进行抽象总结,找出一般规律,是非常犀利的工具。但是当把这些宏观的规律应用在具体的人身上的时候,往往就忽略了一点:

  均衡的结果,不应该成为算法的前提。

  致命的内生性

  经济学里面很喜欢说一个“内生性”的概念。也就是当我们考察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时候,不应该忽略一些我们无法看到的因素的影响。外卖平台的大数据算法,就受到了内生性的严重影响。

  而大数据算法,在“看得到”的因素方面做到了极致,恰恰忽略了内生性。

  外卖配送,最重要的考察指标,自然是送达时间。而大数据所能搜集的,无非是地图上标示的路程长短和实时的交通信息拥堵情况。而只有外卖骑手才知道的那些信息,比如红绿灯的状况、路上的突发事件和电梯拥堵等等,这些算法只能取一个估算值。

  外卖骑手等电梯

  图源:微博@曹导视频

  是估算值,就会有失误,而对于具体的骑手而言,如果不能在估算的时间内完成配送,就面临罚款。于是他们会用各种危险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为自己争取时间,而这种骑手本身的“努力程度”,也是大数据算法看不到的。

  大数据算法能看到的,就是骑手们的“效率”似乎在不断提高,于是算法也相应地缩短了估算的送达时间。然而,上面所说的大数据遗漏的那些变量所造成的内生性,客观上让算法对“合理的送达时间”产生了估计偏差。骑手们“消失的两分钟”就很可能源自于此。

  骑手们仅仅是为了避免自己被罚而采用各种危险的手段,但是这些是算法看不到的,算法看到的就是“这么长的路程,这个时间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骑手用危险动作完成配送的同时,虽然避免了即时的惩罚,但是长远来看导致了算法的偏差,对自己造成了持久的负面影响。

  而速度的提升终究是有限的,无论怎么逆行、超时,有时候就真的是挤不过去,最后,能轻松接单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超时的边缘挣扎着。这也是吴晓波老师在昨天的音频中所说的算法给人带来的“异化”。【点击此处,免费收听】

  三方的博弈

  知道了问题所在,是不是就有容易的解决方案了呢?很遗憾,这不是单纯的“改算法”就能解决的问题。

  因为送外卖,从餐饮店的层面上,外卖平台相当于一个长臂的餐饮配送渠道,可以让餐馆开在距离写字楼较远,房租和人力成本便宜的地方,这节约了成本;而骑手替顾客跑路去取餐,相当于专业跑腿的,取代了业余跑腿的,也为顾客节省了时间。而平台的利润,也来自于此。

  要承认大部分的顾客基本上还都是价格敏感的,一份十来块钱的快餐,快递费是2元还是3元,其实是很重要的。如果配送费太贵了,或者迟到了,还是会不开心,甚至放弃叫外卖。平台为了同时满足“吃外卖”和“便宜配送费”,那就只能在其他的地方打主意。

  这种压力就像一个碰碰球,总要找到一个薄弱的地方释放出来。

  快递员的供给并不缺,目前很多骑手虽然抱怨,但是依然接受这种生活方式——这意味着骑手们依然认为做这份比较危险的职业,要比其他工作的收入高。

  一边是骑手,一边是消费者,消费者和骑手对平台的依赖,谁高谁低一目了然,所以自然压力就跑到了依赖度较高的骑手一边。

  顾客的时间越值钱,平台、骑手和顾客能够因为外卖生意所分的这个饼就越大。现在大城市的单位时间的平均工资,也就是顾客单位时间内的收益本来就有限,而骑手本人的规模效应已经被推到了极致,那么,在不注入新的资源——比如补贴——的情况下,短期内很难有一个让三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在当前的情况下,骑手已经到了极限,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很高,那么只有通过平台让利的方式。但是平台不会自发地让利,那么“打破寡头竞争”,引入小的、社区型的配送公司来分蛋糕,未尝不是一个解决的方案。

  当快递平台面临更多的小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快递竞争的时候,骑手们跳槽的选择更多,和公司讨价还价的底气也就增强了,境遇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一个例子就是曾经的制造业工人,工作环境也非常差,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沿海开起了工厂做起了老板,对工人,尤其是熟练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到现在,工人的工作依然很辛苦,但是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劳动保障,相比之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亡羊补牢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要靠整体收入的提高,鼓励更多的小配送团队的竞争和劳资之间的规范化谈判。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因为配送时间是如此关键的指标,而目前市场上的外卖平台,美团和饿了么竞争激烈,双方谁能更快,谁就能同时吸引到更多的店家入驻和消费者下单。

  所以,任何一家平台,都不太可能单方面宣布更加宽松的时间政策——如果同一家店,同一个时间段,快递平台A需要50分钟,B需要40分钟,顾客和商家是会选择比较有“情怀”、照顾骑手的A,还是选择“无情”的B呢?

  市场是无情而理性的,顾客会一边感慨A的“人性化”,然后一边下B的单。

  如果不想让整体的用人成本上升,从而压到快递费上,那么有两个可以在现行的基础上改进的点:

  一是预留一定的容错率,加强骑手对特殊情况的投诉机制,让骑手在特殊情况下免于处罚。

  外卖骑手抬车救人

  图源:钱江晚报

  二是对市场进一步细分,在顾客的时间敏感性上做一次价格歧视。

  顾客的市场细分,又有两个方法:

  1.用大数据来分析谁是“迟到点无所谓的”,谁是“不好说话的”。

  2.给一点折扣,消费者自己选。

  第一种方法看上去很先进,但是面临两个难题,首先,大数据做不到这么精确。平台的数据是有限的,不可能了解顾客所面对的复杂的订餐状况,所以会经常出现错判的情况。

  其次,顾客下单了,就是期望按时送到的,哪怕自己脾气好,看到同事的单都到了,自己总是比较慢,还是会有不高兴——用算法欺负老实人,也是有反噬的,因为这也是一个期望管理的问题。

  第二种方法,就是下单的时候让消费者自己选。这样的好处是肯定不会判断错,并且消费者也有心理预期。选不着急的,就给一点好处。

  这个方法其实欧洲的亚马逊一直在用,Prime delivery保证第二天送到,但是如果顾客主动选择了宽限几天,那么就可以赠送1块钱的购物券,可以在亚马逊上消费。

  这在经济学上是一个很小的“说真话”的激励机制,对于“迟到一点无所谓的人”而言,因为其对时间不敏感,那么就会乐意于接受一点好处,而容忍几分钟的迟到;而对时间敏感的人,则不会因为一点好处而放弃准时送达的权利。

  从目前美团和饿了么的回应来看,基本上都采用了上述的两个思路,这也是在舆论焦点下,短期内就能做出来的回应。

  可以预计至少在短期内,骑手的状况会有一点改善。但是从长期来看,要想彻底把骑手从“困在系统里”解脱出来,还要依赖于劳动者保护的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以及整体收入的提高。

  *吴老师在音频《外卖小哥刷屏的背后,是马克思警惕的“异化”  》中也对外卖骑手困境进行了一番分析。

  本篇作者 |司马懿|当值编辑 | 邹燕珠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 |郑媛眉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海营

大数据 外卖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9-15 铜牛信息 300895 --
  • 09-15 中天火箭 003009 --
  • 09-14 直真科技 003007 23.4
  • 09-14 开普检测 003008 30.42
  • 09-11 科前生物 688526 11.6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