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刚:什叶伊斯兰与萨法维王朝 | 波斯文明圈之五

张信刚:什叶伊斯兰与萨法维王朝 | 波斯文明圈之五
2020年02月16日 18:20 财经杂志公众号

文 | 张信刚 

编辑 | 王延春

编者按:2020年1月3日,美国的无人机在伊拉克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发动空袭,将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将军苏莱曼尼刺杀。苏莱曼尼之死是1979年人质危机以来使美伊两国最接近战争的事件。近期很多读者关注中东地区、伊朗高原以及伊朗的历史,期待从历史的演进与纠缠中探寻该地域的发展。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张信刚先生从大历史与文化地理的角度深入研究中东地区,曾写过《大中东纪行》一书。近日,他为《财经》杂志撰写了系列文章,我们将陆续刊出,以飨读者

伊拉克战争之后不久,逊尼派的恐怖主义份子炸毁了在伊拉克东部的什叶派第11位伊玛目的陵墓,凸显了伊斯兰教内部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分歧甚至仇恨。

其实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信仰和使用的是同一本《古兰经》,基本教理是一样的。两者之间的区别甚至比基督教里天主教与新教或东正教之间区别更细微。

一、什叶派伊斯兰

当今全世界大约17亿穆斯林里,约85%属于逊尼派,15%左右是什叶派。因为伊朗人几乎全国都是什叶派穆斯林,而伊朗近四十年来在新闻里频频出现,所以什叶派这三个字也就成为常见词。

公元680年,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侯赛因(Hossein),带着几百人从麦加穿过沙漠,前往伊拉克东部的库法。倭马亚王朝派出的军队在距离库法不远的卡尔巴拉拦截了他们。

侯赛因提出留他一个人面对这些军队,换取其他人继续前进。重重包围他们的军队没有答应,甚至不许这些人到河里取水。经请示首都大马士革后,倭马亚王朝的军队要求侯赛因立誓效忠大马士革的哈里发亚兹德,即倭马亚王朝的创建人穆阿维亚之子。这个条件被侯赛因拒绝了。倭马亚王朝的军队于是开始杀戮侯赛因的部众和家人。后者寡不敌众,不久几乎全部牺牲了,侯赛因作为最后一个幸存者,手里还抱着他那被一箭射死的年仅两岁的幼子。但很快他也被打倒在地,一名倭马亚军官用长矛穿透了他的身体。他的首级被割了下来,放在一个蜂蜜罐子里送回大马士革。这个惨剧是后来在什叶派信徒中一再传述的故事。

而在侯赛因被围困的那几天,库法有些人得闻消息,想要前往卡尔巴拉营救,由于人少,又缺乏决心,就没有成行。事后,库法的那些人十分悔恨自己的无能与怯懦,在每年伊斯兰历的1月10日都要悲痛地度过这个“阿舒拉节”(阿舒拉是阿拉伯语10的意思),重演卡尔巴拉的悲剧,许多人都会放声痛哭,用鞭子抽打自己。这说明什叶派虽然和逊尼派信仰相同的《古兰经》,也有大致一样的礼仪,但是在心理素质上,什叶派穆斯林始终有一种伤痛、背叛以及羞辱的感觉。

什叶派这个名字的并不是信徒们的自称。“什叶“(Shia)在阿拉伯文里是”党人“的意思。自从穆罕默德辞世之后,一直有一部分人追随阿里,被人称为阿里的党徒,简称为‘’什叶”。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他和穆罕默德的亲生女儿法蒂玛结婚,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哈桑和上面提到的次子侯赛因。什叶派穆斯林认为,只有穆罕默德的后裔,即阿里的后代,才能作为先知的继承人(阿拉伯文为“哈里发”),担任全体穆斯林的宗教和政治领袖。

但是逊尼派穆斯林认为,任何一个穆斯林都可以成为“哈里发”而统领全世界的穆斯林。开创伊斯兰教早期事业的四位继承人被称为正统哈里发,分别为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多数什叶派信众认为阿里早就应该成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因此对于阿里之前的三位哈里发并不太尊重,甚至不予承认。

基督教分裂为几个不同的宗派是在耶稣去世三百年之后,而伊斯兰教则在穆罕默德去世之后不到五十年就发生了严重而且血腥的分裂;四大正统哈里发中,有三人(包括阿里)是被刺身亡。

阿里是第四任哈里发。他为人忠厚谦和,用很多时间祈祷和默思,不常与人争斗,所以等了二十多年,直到前后三任哈里发去世之后,才被选为哈里发。可是他的当选引起了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的直接挑战。两边作战,难分胜负,经过“神裁”后,阿里一方被判失敗。穆阿维叶是麦加贵族出身,也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的侄子,过去一直反对穆罕默德。他成功挑战阿里之后,立即建立了以他家族为中心倭马亚王朝,首都设于他所征服和管理之地——大马士革。阿里的党人对他不服,他的后人也对阿里的党人厌恨并且压制。因此阿里的徒众在卡尔巴拉悲剧之前,就有一种失落和被凌辱的感觉。

卡尔巴拉事件发生之后,什叶派开始组建自己的行政系统,推举自己的领袖。他们称这个领袖为“伊玛目”;伊玛目本是指在清真寺礼拜时的领经人,后来这个名词被用来指什叶派的最高领袖。今天的逊尼派穆斯林仍然称任何一座清真寺的主持人为“伊玛目”,但在波斯语地区和中国,把这个职位称作“阿訇”。(这也间接说明,历史上中国的伊斯兰教受波斯的影响很大。)

回到7、8世纪,逊尼派的继承人逐渐形成了家族王朝,父传子或兄传弟的继承制度建立起来了。后来穆罕默德的叔叔阿巴斯的后裔乘波斯穆斯林在东部起义得胜之际,和其他反对倭马亚王朝的力量联手起兵,消灭了倭马亚王朝。紧接着,阿巴斯家族在伊拉克的库法建立了阿巴斯哈里发王朝,不久又在更接近波斯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Ctesiphon)的阿拉伯人聚集地点修建新都巴格达,一直到持续到1258年被蒙古人灭亡。

另一方面,什叶派的穆斯林从来没有首都这样的概念,始终分散在各地,有不少支派,各有自己的学说与传统。例如伊朗北部、埃及、突尼斯、摩洛哥、也门都经历过什叶派政权的统治,但都不是全体什叶派的首都。

什叶派在发展过程中分裂过多次。第一次重要的分裂是在侯赛因之孙,第五代伊玛目宰德的时期。他曾在库法组建军队,企图推翻倭马亚王朝,740年死于战斗。只承认宰德而不承认第六代伊玛目的人就被称为宰德派(al-Zaydiyyah)或是第五伊玛目派。这一派的宗教见解比较接近逊尼派,承认阿里之前的三个正统哈里发,也容许几个哈里发同时并存,各自在自己的领土内独立行使权力。

事实上宗教并不一定需要有政权,因为信仰毕竟属于精神范畴,有政权维护的宗教容易发展,但没有政权的维护,宗教也未必消亡。在整个伊斯兰教的历史上(其实也包括欧洲基督教的历史),宗教的虔诚度与统治者的施政手法之间经常出现张力,但两者却又需要彼此适应与配合。

再说回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有两个儿子。 他剥夺了长子伊斯玛仪(Ismail)的继承权,立次子卡西姆(al-Kazim)为第七任伊玛目,这引起内部的严重分歧。许多人主张应该由伊斯玛仪(Ismail) 继承,但是并没有成为事实。伊斯玛仪于公元762年去世,他的追随者认为伊斯玛仪不仅是第七任伊玛目,而且是末代伊玛目;他已隐遁而成为“隐遁伊玛目”。这一派被称为“第七伊玛目派”,但更多人直接称他们为“伊斯玛仪派”。

伊斯玛仪派建立了一个复杂、神秘的宗教哲学体系,认为《古兰经》含有表隐二义,表义包括对经文的公认的解释,隐义包括隐含在经文和教法中的永恒真理,应该以隐喻、意会的方法求其玄义。公元10-12世纪,他们曾经在北非建立了法蒂玛王朝,并且建立一个新城市——开罗——为首都。

第十一任伊玛目哈桑·阿斯卡里(Hasan al-Askari; 原名 Hasan ibn Ali),一生都被软禁在巴格达之北的萨马拉的军营里(Askar意为军营),于28岁时被毒杀。没有任何记录证明他有子嗣,所以很难将伊玛目的职位照什叶派的原则传下去。但许多支持他的人声称他有一个儿子,叫做穆罕默德.本. 哈桑(Muhammad ibn Hasan),是隐遁的第十二任伊玛目,也是最后一位伊玛目。他将于世间充满黑暗时,以马赫迪(Mahdi)的身份复临大地,铲除邪恶,使大地充满公正与光明。这部分穆斯林被称为什叶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派。由于今天伊朗将近8000万人口的绝大多数以及伊拉克人3800万人口中超过2100万人都属于十二伊玛目派,所以当一般人们说到什叶派时,大都是指第十二伊玛目派。

马赫迪重临世界的思想,和琐罗亚斯德教相信马兹达终将战胜阿赫里曼给世界带来光明和正义,以及基督教相信耶稣将于世界末日重返世界这两种宗教理念十分近似。所以,这个源自伊朗的救世主概念渗入了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基本信仰里。

从比较宗教学的观点看,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确有一些分别。比如,由于什叶派经常遭受迫害或者压逼,因此有一个可以隐瞒信仰的“塔基亚(taquiyeh ) 原则”,就是说当敌人有压倒优势的时候,什叶派信徒可以隐瞒自己的身份,从而避过灾难。逊尼派则不同意“塔基亚原则”。可是在十字军占领巴勒斯坦的时代,基督教徒曾经压迫和杀害过各派别的穆斯林,所以可能有若干逊尼派穆斯林也借用了这一方法以逃过劫难。其实在16-17世纪基督教分裂为旧教和新教之际,往往都伴随着相互的迫害。这时天主教(旧教)就有学者提出过 “意识上保留“ (“mental reservation”)的概念,大意是信众可以表面上服从对方的教仪,但仍然保留自己的心理状态。这个 ”mental reservation” 和若干世纪之前什叶派穆斯林提出的”塔基亚  原则” 其实是类似的。

讲到比较宗教学,笔者还有一个观察:在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总分歧中,逊尼派自称是尊重传统的,因此对教法、法律更注重。在这一点上,逊尼派伊斯兰和首创一神教的犹太教更接近。而什叶派和耶稣所创的基督教更加接近一点,因为这两个宗教都更注重谦逊和牺牲,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教阶制度。教阶是指每个教徒并非有完全平等的地位和对宗教的理解,有人更接近上帝(真主),更能够诠释上帝的意思。比如在天主教里有教宗,枢机主教,主教,神父,修士,然后才是一般教民。什叶派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教阶制度,特别是十二伊玛目派。总体而言,一般信众和受过宗教训练的学者(“乌莱玛”;Ulema)之间的地位差异要比逊尼派里两者之间的距离要大。在伊朗的十二伊玛目什叶派中,最高的教阶有大阿亚图拉、阿亚图拉,以及穆智台希(Mujtahid)和大毛拉等并没有精确定义的尊称。

除了教阶制度,在信条中,十二伊玛目派和天主教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在天主教里,教宗被认为是耶稣在世上的代表,因此教宗在宗教问题上所发出的上谕是不会错误的,这个信条叫做“教宗不会错误说(Papal Infallibility)”。在十二伊玛目派的信条中,十二伊玛目是在隐遁中,他的意志会通过最高阶的教士(如大阿亚图拉)显示出来,所以不会偏离真主的旨意和《古兰经》的启示。

正是由于这一个信条,以及什叶派素来对于自由意志以及众议公决和类比推理的重视,什叶派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可能比逊尼派更容易改变传统而“与时俱进”。

二、苏菲主义与苏菲教团

第九世纪开始,伊斯兰教里有不少新进的穆斯林都有过其他的宗教体验。比如有穆斯林曾经信仰过基督教、祆教,后来还有许多信仰过萨满教的人转奉伊斯兰。这些宗教的体验都似乎比伊斯兰教的朗诵某段《古兰经》和重复鞠躬、跪地这些动作更能够打动人的宗教情感, 更能让人感到与真主接近。所以逐渐有人用简单的生活、沉思默想作为一种宗教体验的方式,以此接近真主;另有人用歌唱、舞蹈、音乐作为协助宗教仪式,增强心灵感应的方法。这就是苏菲主义对干枯的伊斯兰礼仪的补充。

但是要得到这种体验,也不是任何人凭自己喜好便能感受到,它往往需要一个导师给予指导, 指出特定的方式,即所谓的“道门(Tariqa)”。因此苏菲主义慢慢就变成了有组织的苏菲教团。因为一但某导师成名,就会有人聚集在他身边,很自然的就形成了教团。有的宗教导师(shaikh, hoja)募集金钱,修建自己教团的清真寺(Khanaqas),并且把这个教团和清真寺的领导权交给自己的后人,这就是苏菲教团的延续。所以苏菲是相信某一种崇拜形式的穆斯林,有时也会持有某一种与众不同的对于真主的理解。所以苏菲教团既是一种伊斯兰神秘主义信仰者的聚集,也是穆斯林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

苏菲主义独立于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差异或者争论而存在。苏菲既可以是逊尼派,也可以是什叶派。但是苏菲主义的盛行,或者苏菲教团的出现主要都是在波斯语族和突厥语族聚集的地方。阿拉伯世界里面也有苏菲主义,但是比例不如波斯文明圈里那么大;这跟过去的文化因素明显有关。

此外,传统穆斯林的宗教学者大多在城市里,他们极少与乡间百姓或是草原上的突厥人接触。因此,在伊斯兰的发展过程中,有过许多在乡村或是草原上托钵行走的波斯苏菲和朴素的穆斯林农民或是游牧的萨满教徒的接触比较多。逐渐地,他们的崇拜方式宣扬和传播了伊斯兰教,但也偏离了正统伊斯兰的一些教规和仪轨。这就引起了传统宗教学者(“乌莱玛”)与苏菲主义者的争论。在11-12世纪之间,一位饱读传统宗教理论但又出身于苏菲家庭的波斯裔学者安萨里(Al-Ghazali,1058-1111)提出来一个影响全体穆斯林社会的折衷方案:传统穆斯林学者承认苏菲的所为合乎伊斯兰教的教理;而苏菲们在各种仪式中只可以根据《古兰经》的说法,而不可偏离“真主独一”的基本教义。

三、突厥军事集团与萨法维红头军

当突厥语民族从草原上陆续进入波斯人的生活圈,并且接受了波斯人的宗教以后,有突厥人背景的苏菲教团就更加盛行。重要的苏菲教团的创始人几乎都是波斯人(如世界上最大的纳格什班迪教团),但是苏菲教团的信奉者和参与者主要是突厥语族裔的穆斯林。

14世纪左右,在今天里海的东岸和南岸,甚至后来到安纳托利亚(今天土耳其的东部和南部),都有一些有突厥背景但已经波斯化了的突厥族裔改宗伊斯兰教。他们后来形成了部落的联盟,在塞尔柱苏丹国被蒙古人冲击之后,逐渐掌控了各地的政权。最早是在大不里士附近形成的白羊王朝。后来在阿富汗东部的赫拉特附近,当帖木儿王朝衰落之后又出现了一个黑羊王朝。这两个王朝都是伊斯兰化并且波斯化了的突厥语族所组成。他们两者曾发生战争,以黑羊王朝的失败告终。

白羊王朝创始人的一个后代名为伊斯玛仪,他是一个有魅力和魄力的领袖,于1501年统一了相当于今天大部分的伊朗和一部分高加索地区,在大不里士建立了新政权,以他的祖父之名为名,这就是萨法维王朝。

伊斯玛仪建立的萨法维政权起初相当极端。他宣布什叶派伊斯兰是他们的信仰,又选择了什叶派里一个非常极端的小支派,要求每一个信徒都要咒骂逊尼派四大哈里法中间的前三位。在萨法维王朝建立的同时,其西边的奥斯曼帝国是坚定的逊尼派,而东部呼罗珊省之东又有一群来自南俄草原的蒙古后裔乌兹别克人。他们取代了帖木儿汗国并建立了自己的汗国。所以萨法维政权建立初期就需要两面作战。但他们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重整了被黑羊和白羊王朝占领过的地区,基本上恢复了萨珊帝国的领土,大致奠定了今天伊朗的地理范围。

伊斯玛仪之所以能够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是因为它有一支宗教信仰非常虔诚,并且作战非常勇猛的突厥裔军队。由于他们都戴着红帽子,所以被称为红帽军(Qezelbash)。一方面,伊斯玛仪本来是白羊王朝统治集团的一份子,可是当他建立了政权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必须要打击或者消灭白羊王朝的残余。另一方面,他也利用并在后来又打击过苏菲教团。伊斯玛仪既有苏菲集团的家庭背景,又有红帽军的联系,可是他在胜利以后却决心限制这两者的发展。所以他需要重新选择宗教上的支持者,而他的选择就是十二伊玛目什叶派的上层人物。他在什叶派的长期基地库姆(Qom)培养并选拔了支持他的人。所以伊朗从萨法维时代就开始大批任用高级教士,其中许多人都出自库姆。

四、阿巴斯大帝

萨法维王朝成功的主要军事力量是红帽军,它主要的政治和思想力量则来自什叶派的教士集团。到了17世纪末期有一位新的沙(即国王)出现,他就是在伊朗历史中间占相当地位,在萨法维王朝历史上占最主要地位的阿巴斯一世。因为他的重要地位,伊朗人尊称他为阿巴斯大帝。

阿巴斯所处的时代使他必须做出改革,他也因势做了改革。他首先把军队的军装和武器做了改变,开始使用长枪和大炮。他的长枪团和奥斯曼帝国的长枪团相类似,但比后者出现的时间要晚一些。改变了军事方法之后,他便着手改变国家的治理方式。他在概念上以及实践上建立了一个由波斯人、帕什顿人、土库曼人、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和库尔德人共同组建的大国家,官方语言是波斯语。在这个系统下,各个民族的职业取向有所不同。比如亚美尼亚人一向以经商为主,主要从丝绸贸易上面获利——这时已经不贩卖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了。由于乌兹别克人的出现,古丝绸之路在此时几近中断,加之海上贸易日渐繁荣,古丝路走向了衰落。这里所说的丝绸是在伊朗境内的Gilan制造的丝绸。

除了改革军队、行政以及宗教方面的工作以外,阿巴斯在意识形态上也改变了只有波斯人能够出任上层统治职务的这种观念。这个改变和他迁都是有关系的——他把首都从大不里士迁到了今天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伊斯法罕的建筑确实美奂美仑, 所以17-19世纪的波斯人很自豪地认为:世界的一半在伊斯法罕。

阿巴斯大帝之后,萨法维王朝就没再出现过像他这样的英主雄君。而世界局势的改变使得萨法维王朝逐渐落伍,不得不承认欧洲人崛起的事实。在讨论萨法维王朝逐渐衰落和灭亡的中间,仍然不得不提到阿巴斯。虽然阿巴斯创建了一个新式的行政管理机构,但是行政管理机构的本身并不是力量之所在,它可以清廉而有效,也可以腐败而散漫,重点在于是谁用什么方法领导它。阿巴斯在位的时候,他以个人的魅力和过人的精力进行领导,并辅以宗教的热忱——他本人的确是具有宗教热忱的,曾经步行二十八天到伊朗东部的马什哈德去朝圣。他以这些特质影响王朝行政机构里的成员,结果很成功。

然而,他所创建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他去世后不久就逐渐松散,萨法维帝国从此走向衰亡。

“波斯文明圈”系列文章(五);作者为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编辑:王延春




波斯文明 哈里发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03 聚杰微纤 300819 15.07
  • 02-27 雪龙集团 603949 12.66
  • 02-19 建业股份 603948 --
  • 02-17 紫晶存储 688086 21.49
  • 02-13 中银证券 601696 5.4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