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当“入长”压倒“中部崛起”

安徽,当“入长”压倒“中部崛起”
2020年02月05日 19:37 南风窗

尽管安徽一直都在努力“入长”,但安徽到底算不算长三角?这是近年来,一部分人始终没有放下的疑问。

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再次给出了这个问题的官方答案。

《纲要》将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全域纳入长三角规划之中,皖江沿岸的8座安徽地级市也被化为27个中心区城市,省会合肥更是与南京、杭州并列,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之一,安徽全省都终于被纳入了长三角。

如同任何区域概念一样,长三角有着不同层次的所指。从自然地理上看它指的是长江入海口附近的冲积三角洲平原,从人文意象出发,长三角又是古老江南意象的延续,其核心区自然是传统江南地区。而就经济区划论,长三角经济区则是以最发达的上海与苏南浙北为核心。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长三角都绕不开江浙沪二省一市。而西边的安徽则显得身份暧昧,一方面其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与江浙沪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区域定位也并不清晰,安徽一度被视作华中地区的一部分,参与到“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中,有时也作为“泛长三角”的一员,游离于长三角的朋友圈边缘。

    安徽GDP与人均GDP均与江浙沪有较大落差

    资料来源:平安证劵研究所

安徽,随着“中部”起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区域不均衡的发展阶段,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区域优势和政策红利率先发展起来,而全国其他地区则显得后发,并且由于各自的历史积淀和资源禀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基于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中国经济版图上出现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在此背景下,国家也相对应地出台了相关区域发展战略。

对于安徽而言,虽然常被划分为华东地区,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却更接近于中部地区,2006 年“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实施,就包括了安徽在内的中部六省。

    中部六省

建国至今,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谓是先好后坏再复苏,一波三折。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改变旧中国工业片面集中于沿海大城市的畸形发展局面,国家推行全国均衡布局的发展战略,使得中部地区成为了全国的重点建设地区,一五计划中前苏联援建我国的 156 个项目有相当一部分建设在了中部地区,是仅次于东北地区的重点建设区域。1960 年,中部六省占全国经济比重为23.1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随后“三线建设”开展,大量投资朝西部地区倾斜,中部地区的工业地位遭到撼动,中部地区 GDP 占比持续下滑,直到 1964 年的 19.63%,在70年代中部地区凭其先期的重工业基础和劳动力优势,经济逐步恢复,其在全国的GDP占比也在波动中缓缓回升,逐渐恢复到建国初期的水平。

    资料来源:平安证劵研究所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东部地区依靠其临海的地理位置优势率先开放,成为对外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一时独领风骚,其经济比重持续提升,在1994年GDP占比达到47.79%,于此同时,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则相对迟缓,在1994年GDP占比下滑到了 17.81%的历史最低水平。

在此期间,中部成为了国家冷落的边缘地带,没有赶上改开初期的第一班车,而后又错过了国家各项政策红利,20世纪末,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 年,国家做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

而在这个时期,中部地区成为了经济政策的“边缘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无明显的政策优势。于是就有了2006 年“中部崛起”战略的正式实施。

“中部崛起”战略出台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显著提速,GDP增速在此后的四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都超过了20%,其GDP占比也加速提升至2017年的21.69%。

身在中部,心向东方

身在中部的安徽一直对东部念兹在兹,在“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实施前一年,安徽提出了积极融入长三角的“东向战略”,并将东向发展作为安徽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战略。其中原因不难发觉:发展水平相近的中部诸省存在竞争关系,而安徽与长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和市场要素等方面则具有互补性。

    2006年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

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省市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有过半的从业人员依然从事收益低的农业,安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次次地传化为外出就业的民工潮。

根据当时的数据,安徽每年有600多万跨省外出务工人员,占全国劳动力流出人员的10.1%,仅次于四川和湖南,大部分务工人员都流向了长三角地区,并带回了大量资金,每年劳务经济可以拉动安徽经济增长达1至2个百分点。

除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外,安徽在工业原料和能源资源方面储量丰富,仅安徽两淮煤矿煤炭储存量就占到了整个华东地区的50%,基于丰富的煤炭储备,安徽可以利用火力发电向长三角输送大量电力。

此外,各类矿石资源储量在华东地区处于前列,由此安徽也成为全国重要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的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制造基地,拥有马钢、铜陵铜都等特大型金属加工企业。而长三角的制造业企业则频繁遭遇“煤荒”、“电荒”,在夏季高峰期有着惊人的用电缺口,对矿石和能源的需求都十分强烈。

同时安徽也有着大量丰富而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开发程度较低的自然环境,江浙沪自80年代起的粗放工业化和90年代起的大规模招商引资,土地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经济发展正面临土地供给的制约。对于饱受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的江浙沪企业而言,安徽自然是转移产地的首选。

2005年,沪苏浙向安徽3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为349.8亿元;到2006年,这一数字达到508.8亿元;2007年,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就达到了868.7亿元。

长三角地区向安徽的产业转移,实现了两地的共赢。

在早期,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是以芜湖、马鞍山、铜陵为主的皖江地带,该地区紧邻长三角且产业基础较好,且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落户。

省会合肥在最初并不处于突出地位。但合肥还是凭借着建国四十余年的积累和庞大的行政资源成为了东向发展的最大赢家,首位度一路飙升,成为长三角地区冉冉兴起的一颗明星城市。2005-2015年这10年间,合肥以959%的GDP增速位居省会城市第一,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差距也快速拉开。

集中力量建设省会的在安徽省内一度引起争议,但后续的发展证明了决策的正确,大城市对于经济的虹吸与辐射作用日益突出,各类资源要素正向中心城市加速聚集,都市圈与城市群成为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拥有一个能够聚集资源辐射周边的强大省会,对于安徽而言十分必要。

    安徽省内部分城市GDP变化情况

为何坚定“入长”

城市群的概念,最早在2006年就被国家规划提及,一直到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真正落实到正式文件中。在这期间,各级政府规划以及做出了不少概念更新与建设实践。

2015年4月国务院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年5月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前者是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后者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对于安徽而言,两份规划就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最终安徽省的多个城市出现在了长三角城市群之列,向东融入长三角成为了安徽发展的主流。

以往,安徽在约定俗成的地理划分上,属于中部省份,合肥与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四角”城市。2013年,长江中游四省省会城市签署《武汉共识》,宣布要共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安徽也一度提出将省内城市单独作为江淮城市群提出规划,但在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把合肥都市区划入长三角,国家意志结束了安徽的左右摇摆。

    加入安徽后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示意图

官方规划赋予了安徽在长三角内部的“名分”,但民间对于安徽“入长”资格的质疑却从未停歇。2018年安徽省人均GDP为7250美元,仅为上海的35.5%,江苏41.6%和浙江48.6%,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21位。

除了GDP这类明显的指标差距,安徽更应该担心的是产业弱势地位可能会带来的不利格局。长期以来,安徽省是作为粮食及能源、原材料“两大基地”来发展和建设的,这种以自然资源差异为基础的分工,同以资金、技术密集部门为主的地区相比,处于从属、被动的弱势地位。

如下表所示,安徽的优势产业集中在初级产品与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上。集中在部分城市的少数先进制造业尚不能代表全省的生产力水平。

    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市行业比较

资料来源:研报《新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系列研究之二》,平安证券研究所

现阶段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存在梯度差异,但在产业布局上依然存在雷同,事实上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产业布局十分接近,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一直存在。长三角146 家国家级开发区中,分别有32、28、23家将电子信息业、装备机械、汽车及其零配件作为主导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而且容易造成区域间恶性竞争加剧,阻碍区域协调发展进程。

除此之外,安徽省内的经济发展中的首位度不足与发展不均衡问题并存,合肥作为省会可谓万千宠爱集于一身,2018年,合肥经济总量为7822.9亿元,经济首位度为26.2%,与长三角动辄过万亿的省会和大市有着较大差距,即使转过身和中部其他省会相比也处于下风,武汉和长沙都对合肥保有较大优势。另一方面,安徽省城镇化率不高,除省会外其他城市能级相对偏小,且南北差距巨大,皖北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农业人口,沿江地区GDP是皖北地区的2.2倍,但仅拥有皖北片区53%的常住人口,这严重制约了沿江片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导致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且经济相对发达的皖江地区还存在人口外流,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外流的现象。

对于安徽而言,“入长”仅仅是考验的开始。

参考文献

平安证券研究所:《煤炭行业区域专题报告——安徽篇》,2019年12月18日

平安证券研究所:新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系列研究之四, 2018年07月31日

孟天琦: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路径研究,经济论坛,2019年第6期

贾丽:《安徽东进与长三角地区发展的互动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角》,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作者 | 许诺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编辑 | 谭保罗

经济发展 能源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2-11 百奥泰 688177 --
  • 02-11 聚杰微纤 300819 --
  • 02-07 华峰测控 688200 --
  • 02-06 双飞股份 300817 18.37
  • 02-05 瑞松科技 688090 27.5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