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 系列案例合集

2023年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 系列案例合集
2023年10月10日 13:41 市场资讯

  中证保博士提醒 ☞ “合同文本要看清 谨防误导和误听”

  案例1:选择基金产品时要仔细查看合同,避免仅看产品名称

  案例:投资者近日希望将闲置资金投资一款流动性较强的货币基金,因此,通过xx支付平台搜索“货币基金”,选择购买了一款名称为【xx货币天添盈】的基金产品。投资者操作购买后发现此产品不是单纯的货币基金,而是包含投资债券类的组合产品,投资者想要撤单却发现无法实现。投资者就此联系该支付平台,平台称该产品为组合产品,不支持撤单。

  提示:选择基金产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合同,不要只看产品名称进行“冲动消费”。

  案例2:使用交易软件时,要仔细阅读各类弹窗提示

  案例:投资者是F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客户,使用F公司的交易软件进行交易。某次在交易过程中,该交易软件直接弹出现金宝的页面,投资者没看清楚便习惯性地点击了一键确认按钮,自己的账户就和现金宝绑定了。之后投资者卖出股票后就被直接转入了现金宝,且转入当天不能提现,只能第二天才能提现。

  提示:使用各类交易软件时,针对各类提示、弹窗内容,要形成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避免选择自己不需要的功能与服务。

  中证保博士提醒:☞“选择产品要走心,只看推荐可不行”

  案例3:推荐页面“不动C”的基金,可以稳赚不赔吗?

  案例:投资者使用银行的手机APP浏览时候,在基金排行榜看到了N基金,旁边显示花字【强烈推荐】,并长期显示在推荐页面的显著位置。投资者认为既然该银行强烈推荐的基金,肯定业绩不会差,于是买入了该基金。买入后该基金业绩持续下滑,投资者已经亏损40%,投资者认为是银行APP的页面强烈推荐误导自己购买了该基金。

  提示:查看基金销售机构等平台上关于各类基金产品的推荐和介绍,建议认真查看基金类型、投资标的、过往业绩、净值走向等详细内容,在推荐页面的“C位”并不是其业绩优秀的保障。

  案例4:净值未亏损过,就是保本产品吗?

  案例:投资者经朋友推荐,欲购买H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某营业部一款保本的理财产品。该营业部的接待人员X经理了解到投资者的目标金额较大,且想要长期投资,便推荐了另外一款D产品。X经理称该产品的上年度的年化收益率为6.2%,且表示该产品自成立以来从未出现过净值的亏损,向投资者表示“不保本也没关系”、“从没亏过不就是保本的意思吗”等,并给投资者看了其他客户购买该基金的收益高达40%的案例。投资者购买该基金产品后发现该基金产品一直下跌,到赎回本金时已经亏损了50%多。

  提示:基金产品的排名和评级,都是基于其过往表现,因此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表现再好的基金也不可能始终保持“稳赚不赔”,投资者选择基金产品时要做好审慎判断,不要听信夸大的营销。

  中证保博士提醒:☞ “警惕非法集资 避免财产损失”

  案例5:防不胜防,谨慎识别虚假实体营业部

  案例:投资者在XX期货的XX营业部开立了账户并购买了“理财产品”。某天听说该营业部“关门跑路”了,投资者非常惊讶,经咨询当地工商部门,该营业部并没有相关的营业执照。于是投资者联系了XX期货总部,总部称并未在该市设立XX营业部。原来该营业部是不法分子冒用该期货公司名义设立的虚假营业部,在该地区骗取了部分资金后便逃之夭夭。

  提示:使用任何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服务前,都建议通过相关官方网站(如证监会官网、各行业协会网站等)公布的合法机构名录等相关信息,核实机构的名称、电话、总部所在地、开设的分公司和营业部信息等内容,防止遇到“冒牌货”。

  案例6:精巧的“杀猪盘”非法集资

  案例:投资者于2023年2月在互联网结识了J资产管理公司的杨某,杨某推荐投资者通过某即时通讯软件每日接收股票推荐信息,并每天发送不同的链接邀请投资者进“课堂”听课。课程中,J公司声称正在“由私募基金转公募的过程中”。某天该公司进行了抽奖,投资者被抽到,几天后收到快递寄来的一部手机和一本炒股资料,手机上有安装有一个J公司的软件(账号是手机自带的用的是国外的手机号注册60+10xxxxx)。此后仍然每天邀请投资者听课,杨某讲解股票知识,“破解”一级市场和“庄家”是如何赚钱的。3月底,杨某称J公司转公募基金成功迈出第一步,要进行庆祝活动,投资者未参加,J公司便通过快递给投资者寄送了一盒四川腊味礼盒。后来杨某一直在J公司寄来的手机上与投资者聊天。4月初,课堂中杨某声称将与公司商讨再开通238名一级市场庄家交易权限,其中58人可由杨某根据学员听课情况和日常表现决定,杨某私下向投资者表示给他一个名额。让投资者填写了一些信息后,他们负责去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开通,几天后便向投资者提供了联系权限的图片。之后该公司又提供了一个手机app,表示一级市场用户都是在这上面操作的,注册后,投资者分四次向某天津商贸公司转入资金,分两次向某深圳建筑公司转入资金,均在该手机上显示有收益。4月中旬,杨某称J公司和某正在IPO的公司达成合作,等股票上市后收益能达到200%-500%,因为之前操作收益的原因,将账户中的钱全部投入购买这只股票。五一假期,投资者的J公司软件不能使用,杨某表示需要充入5万,投资者最终又充入了5万转入某个人账号,转入之后客服联系技术为投资者开通软件,但依然“打不开”。此后该公司各种相关人员全部失联,投资者才发现自己遭遇了杀猪盘诈骗。

  提示:不法分子的诈骗“技术”花样百出,投资者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遇到各类“投资机会”一定要保持谨慎,认真识别,牢记高利高息莫动心,不听不信不转账,警惕非法集资,避免财产损失。

责任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