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探险 “沧桑之美”暗藏风险

废墟探险 “沧桑之美”暗藏风险
2025年01月03日 00:51 重庆商报

废弃了二十多年的游乐场,连大门的招牌都摇摇欲坠;回归自然的无人村,破败的古桥下河水还在缓缓流淌……它们或被城市规划抛弃、或因经营不善搁置、或遭遇自然或人为灾害破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被遗弃或者说被暂时遗弃的废墟就这样安静地、不和谐地和繁华的城市默默共生着,直到一群“探险家”的出现。

探险旅游的专业性很强,虽然是旅游,但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参与者要对提供服务者的资质、服务质量进行研判,做好充分行前准备,不要把探险游搞成遇险游。

曾经的繁荣

寻觅城市的过往

“在废墟里寻找城市的过往。”这是废墟探险爱好者之间流行的一句话。

“白相上海”(小红书昵称,以下简称“白相”)是一个老建筑爱好者,在大学的时候就喜欢拍摄各地的老建筑。“我在拍摄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因为拆迁等历史原因导致无人居住的老房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就是废墟的一种。”白相说道,2019年加入到废墟探险的行列,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探险是位于上海郊区的一个千年古村。

这个古村始建于唐宋时期,据说古时每逢庙会,商贩云集、游客众多,很是热闹。白相来到这个古村时,村民已经全部搬迁了,折裂的梁檐、青苔斑斑的水缸、杂草丛生的石子路和断壁残垣般的石桥……俨然一个荒村的模样。

“我把这个照片在网上分享后,很多人都不相信,觉得在上海怎么会还有这样的地方?其实我当时走进去的时候,也感觉像置身在一个探索类游戏的空间。走在荒废的古村里,你会发现一些清末民初的木质建筑,墙上不时会出现一些有年代感的标语,还有具有年代烙印的摇椅、土灶和餐具等。”白相对记者说。

说起时代的变迁,“城市探险红唐米奇”(小红书昵称,以下简称“米奇”)也颇有感触。米奇有着8年废墟探险经历,探访过300多个废墟,包括废弃度假村、废弃医院、废弃火车站、废弃工厂等,而他最有感触的还是位于上海的一个废弃游乐场。

这个废弃游乐场原来叫美国梦幻乐园,不知道老上海人还记不记得。据说这个游乐场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占地面积很大,斥巨资打造,类似上海迪士尼的综合性主题乐园。但好景不长,开业五年就倒闭了,一直荒废到2018年。

“我是在它拆除之前去的,里面还能看到很多大型的游戏机,你能想象当时的游乐场该有多热闹。”米奇说道,因为搁置时间太久,连室内的地上都已经长出了杂草,游乐设施掉漆的掉漆、断裂的断裂。

隐秘的角落

遇见是一种缘分

废墟探险目前尽管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活动,但比较火爆。参与的人群有的像白相一样,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通常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废墟探险;有的则选择成为米奇这样,把废墟探险当成职业,并在社交平台分享和直播。

很多人会惊叹于废墟探险爱好者分享的图片,感慨城市中还有这样一处“隐秘的角落”。那这些角落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米奇告诉记者“最早我打卡的是上海和周边城市的废墟,一般我会关注老旧新闻、搬迁公告等获取相关信息。然后我还会留意卫星地图,像一些废弃厂房及学校等建筑物,长期无人打理,杂草丛生,卫星地图上绿植覆盖率明显高于周边。再后来我拥有一定粉丝后,大家也会提供一些线索。”

按照这种方式,记者也在手机里搜索了一些上海市区拆迁的旧新闻,确定了一个废墟探险的地址并前往。目的地位于上海黄浦区,从地铁上下来,沿着喧闹的马路穿过一片绿化带,大概走五分钟就到了。这里是清水红砖的石库门建筑群。因为城市规划,里面的居民几乎都搬走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弄堂。

找到废墟不容易,找准的时机往往也很重要。记者找到了市中心的这块“废墟”,由于去得太迟了,弄堂的大门和窗户已经被木板和石块封上,无法看到里面的陈设和被丢下的老物件。尽管没能进到里面,但是在外围走了一圈,记者还是能感受到老城厢的气息。刻在门头写着繁体字的店铺招牌、木窗边已经看不清内容的广告海报、透过木板缝隙隐约可见的蓝绿玻璃窗、居民公用的水泥水池……

走在马路上,右边是藤蔓肆意生长、墙面斑驳的老弄堂,左边是仿洋楼建造的新小区,一新一旧交相辉映,再加上远处耸立的高楼,真有种时空交织的错觉。据附近的保安介绍,“这条老弄堂已经列入城市规划,之后会拆除,并和对面的新小区连成一片。”也许这就是一些人对废墟感兴趣的原因。它不仅是一座建筑,也记录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以及承载着那段让人感慨万千的历史。

沧桑的废墟

探险爱好者的“新宠”

“之前可以随便进入,现在已经被挡板围住了,听说之后会被拆掉,想去拍照的小伙伴们要抓紧时间……”在某社交平台上,一名用户分享了在广西南宁市一处废弃建筑内打卡的视频,视频中,博主用各种道具营造恐怖氛围。不少爱好者被吊足胃口,在既害怕又期待的好奇中奔赴而来。

循着指引,记者在南宁市良庆大桥南侧的邕江边看到一栋废弃厂房和几根残存烟囱。厂房墙壁上画满了各式涂鸦。周围野草肆意生长,随处可见尖尖的石头,一些裸露在外的钢筋在风雨侵蚀后锈迹斑斑。来到二楼,只见地板多处坍塌,稍不留神便容易跌至一层,安全隐患较大。

在此巡逻的一名保安介绍,平时经常有年轻人进进出出。他们多是团队行动,把围挡破坏后进入内部涂鸦、拍照打卡、拍视频等。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年轻人对废墟打卡情有独钟,哪怕明知有危险,也乐此不疲。

“我去过不少废墟。”废墟探险爱好者张乙说,这些地方确实存在一定危险性,他也曾几次遭遇擦伤、摔倒跌伤等意外,但还是很享受那种刺激的感觉。不管是照片,还是短视频,都容易在网络上火爆,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太阳西斜,斑驳的光影给已停产的南宁手扶拖拉机厂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这片废弃厂房吸引了很多网络博主前来打卡。

厂区门口的保安黄小典说,很多年轻人是被网上的视频吸引而来的。他们带着单反等设备过来,然后四处寻幽,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想去。附近居民黄文说:“最近每天都有十来个年轻人过来猎奇探险,鬼鬼祟祟的,不少原本完好的门窗被人打碎了。”

一些城市里的废墟充满时代沧桑感,成为探险爱好者的“新宠”。进入城市探险行列至今,白大明已在网上发布了20多篇相关内容的笔记,并不时进行直播,探险对象多为天津、北京的废弃医院、学校、居民楼等地。目前,白大明已经吸引了数千名粉丝。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说,这些废弃场所景色比较特殊,往往有荒凉感、工业感,拍出来的视频、照片风格鲜明,有的甚至成为“流量密码”。

潜在的危机

存在年久失修的风险

在废墟探险圈有两条心照不宣的规则——不暴露探险地址和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在一些分享废墟照片的帖子下面经常能看到“求地址”“这是在哪里”等疑问,因为发布的人不会在文中和图片里显示具体的地址,最多只会提供一些线索,比如“上海西郊”“上海某某路”“上海某区靠海”等大致方位。

“不透露地址,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方年久失修,大多是危房,充满很多潜在的危机。一脚踩在腐朽的木板上,差点掉下去;脚底被地上的钉子扎破;夜探的时候还遇到眼镜蛇、蝙蝠等。尽管我有着多年的探险经验,但还是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更何况那些非专业的探险者,不暴露地址也是对他们的保护。”米奇解释道,“另一方面,在网上分享了具体地址,就会吸引很多人前来‘打卡’。如果是单纯满足好奇心倒也罢,但有些人带有‘破坏性质’,顺手带走一些废墟物件,在墙上留下印记,甚至为了给拍摄营造气氛,点一些燃棒。真正的废墟探险者是不会破坏这些‘隐秘的角落’,这样之后前来探秘的人才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废墟之美’。”

尽管废墟探险还是一项小众运动,但也因为新颖且充满未知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加入。在满足好奇之前,安全是首先应该考虑的。对此,白相表示,“我不建议新手单独前往废墟探险,两三人结伴比较好。因为废墟一般人烟稀少,信号也不一定好,遇到危险旁人无法及时赶到。最好能够以‘老带新’的形式,就像我刚加入的时候那样,能够从老玩家那里学到不少技能。其次就是尽量不要夜探,夜晚的黑暗增加了这些荒废建筑的危险性;还有就是量力而为,你在探险的时候得有预判的能力。当你感觉前面可能有潜在风险或者自己无法完成时,要马上终止探险。”

此外,虽然废墟的状态是无人居住和使用,但并不一定代表无人所有。甚至有的地方还特意立了警示牌,比如“征用区域 拆房危险 禁止入内”“此为私人住宅,勿入内”等,所以在废墟探险时,不要盲目闯入,以免产生法律风险。

中国探险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425起,涉及人员1350人,其中山地事故216起,占事故总数的50.8%,较2022年增长14.2%。在户外运动细分项目中,登山和徒步相关事故数量位居前二,分别为156起和83起。

业内人士认为,应形成合力,刹住没有安全保障的“废墟探险”风;同时,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废弃场所二次改造利用工作。

受访人士认为,平台要在资质审核、内容审核、违规信息处置等环节加强把关,并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处理相关信息。同时还应优化算法,不宜对这类作品予以推荐引流。相关职能部门应综合施策,加强对平台的监督管理及约束。

专家提醒,博主要增强安全意识,不要为了好奇或为了流量,轻易进入废弃场所探险。一旦发生意外,很难维权索赔。另一方面,可因地制宜加强对废弃场所的改造利用,让这类场所充分发挥余热。

本报综合经济参考报、中国消费者报等

米奇上海市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