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知识产权人才是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第一资源,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高等院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持续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社会服务良性互动,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近期,在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成立30周年学术论坛上,来自全国范围内高校院所的90余位知识产权资深专家学者,联名签署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倡议书》。联合倡议包含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职业衔接、完善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培养层次、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知识产权人才交叉学科思维训练等方面内容。
同期,在“高校知识产权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案例与经验”“高校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案例与经验”两场分论坛上,来自30余所高校的代表分享了本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实践经验。本期新闻话题撷取部分精彩观点作分享。
以赛促学 技业共长
王勉青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教授
为培养实务型、技能型知识产权人才,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依托已有的知识产权专业实践课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自主设计、创新开发了以法律技能比赛为载体、致力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能力的嵌入式知识产权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根据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围绕知识产权实务和热点问题,将法律检索、法律文书写作等技能培训嵌入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以赛辅教、以赛促学。这种把平时作业变成技能训练、把技能训练变成比赛任务、把学习考核变成社会评价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更好达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该教学模式首先把知识产权实务问题“引进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内容,以比赛的形式回应研究热点,将课程作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打破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隔阂,进一步推动了产教深度融合。其次,广泛发布传播学生参赛作品,向外输出教学成果,以阅读点击、人气投票等量化观感与专业评审形成相互呼应,有力激发了学生的参赛热情,带动了学术研究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教学成果“走出去”服务社会的做法,也在业内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最后,该教学模式不仅鼓励学院选课学生全员参与,也吸引了课外学生和外校学生的广泛参与,以相互切磋的技能比赛为载体,实现跨课程、跨学段、跨学校的共学共长,有效打破了人才培养的教育“围墙”,实现校内外各学科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教学与实务之间的多重融通与交流。
“五师共育”新型人才
苏平 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重庆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重庆理工大学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丰富成果,其中创新打造了“五师共育”的培养模式,即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由专业导师、跨学科导师、行业导师、校友导师和国际化导师组成的多元教育团队,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五师共育”强调通过完善的考评机制,充分调动跨界融合的教育团队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品格修养。重庆理工大学已经建立了近30个实践平台,并发起成立了知识产权产教融合联盟,开展多维度团队建设。
在解决教育资源优化和分配问题上,重庆理工大学提出了共享共建的策略,通过建立动态信息反馈机制和多维评价体系,以适应行业动态变化;聘请了100多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国际化导师,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此外,通过完善聘任政策,让跨界教师深度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学生毕业答辩指导。在深化产教融合实践方面,学校在课堂实践教学上进行创新,打造了“沙盘模拟”项目,通过模拟企业知识产权全流程业务,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学校还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进行对接,共同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加强涉外人才培养
罗立国 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厦门大学知识产权学科具有30年以上的办学历史,在法学、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学科具有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优势结合下,学校开设了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管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学术型硕士,以及知识产权法学专业博士等多个学位点。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具有独立的编制和教授委员会,师资队伍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经济应用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2023年,厦门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获批建设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于今年9月迎来了首批专硕生,迈出了强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坚实步伐。
在知识产权课程设置方面,研究院持续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将其融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开设更具有前沿特色的课程,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
在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研究院培养了一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博士及日本、德国、美国等国际交流生,开设了广泛面向欧洲、非洲、亚洲等地区的国际大学生知识产权夏令营,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体验中国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研究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和国际研讨会,通过海外学习拓宽国际视野。研究院还计划依托厦门的地理优势,与我国台湾地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为社会输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探索“语言+”教学模式
董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教授
近年来,外语院校面临着普遍的发展困境:随着人工智能翻译软件的普及,传统语言教学功能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英语普及也使得英语学科在国家教育考试体系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在此背景之下,外语院校纷纷探索“语言+”培养模式,将语言教学与知识产权法学等跨学科结合,通过外语表达交流专业知识。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就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一是拓展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发展从高中到大学贯通培养的“贯培”、外语院校与国内其他专业学校合作的“双培”、外语院校与国外学校合作的“外培”等培养模式。二是强化“语言+”复合培养,深化语言教学与知识产权法、经济、工商管理等专业学习的融合共长。三是转变外语人才培养方向,以小语种作为突破口,通过实验班的形式与英语学院、翻译学院开展联合培养,重点面向中外人文交流方向开展教学研究。四是实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培养模式,在第一课堂中,与中国政法大学等专业院校开展联合培养,注重加强国际化师资力量;在第二课堂中,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法律专业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五是聚焦“三赛”以赛促学,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大赛、全国高校法律英语大赛,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实务素养。
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涉外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展现了在知识产权和涉外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成果。
注重锻炼复合性思维
王岩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当前,新工科、新文科及交叉学科的教育改革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契机。知识产权人才的复合性思维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聚焦知识的源头,关注教育改革中的新工科、新文科和交叉学科等多学科的发展趋势;其次,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数据、网络虚拟财产对人类社会提出的新挑战,明确在这个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的时代引入新概念、新方法的重要性;最后,理解并掌握数据与信息的相关概念,快速适应国家对数据产权保护和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及探索。
华南理工大学开设的相关课程注重科技、法律与经济的三维学科交叉,修正 DIKW体系(一种知识管理体系,类金字塔结构,自下而上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为 IDKW体系,强调信息的基础性优于数据。从课程设置来看,以经济利益为支撑,设置了《竞争法》等法律相关课程、《知识产权经济与管理》等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以及《科学技术概论》等科学相关课程,以培养经济、法律、科学维度的复合性创新思维。其中,《竞争法》课程涉及自然竞争与人类社会、经济竞争等议题;《知识产权经济与管理》课程则从社会经济活动、市场与企业、公司资产与知识产权等角度切入,进行系统性的知识产权管理训练;《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则特别介绍量子论、生命科学、复杂科学、信息科学等科技前端领域。此外,华南理工大学通过企业参观等实践调研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学校某毕业生创业团队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并获奖,彰显了学校跨学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成效。
总之,知识产权人才的复合性思维培养应当突出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融合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知识产权领域输送具有前瞻性和创新能力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
本版内容由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提供,排序不分先后。
版式设计:姚立辉
(编辑:刘珊)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