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到长沙岳麓书院的深厚学养;从广东潮州古城的岁月痕迹,到福建武夷山朱熹园的理学传承;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周风秦韵,到安徽桐城市六尺巷的“张吴礼让”美德……中华大地上,传统文化深度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依托5G、AR/VR、AI等技术赋能,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非遗文化焕发的“新生机”
茶叶、刺绣、剪纸、皮影戏、雕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浩如烟海,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遗文化面临传承困难、传播受限等问题,中国移动5G等数字技术的赋能,正助力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机。
1000多年来,西湖龙井一直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于世。以往,茶农种植茶叶主要依赖天气状况和个人经验,如今,“数字龙井”系统将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融入茶叶的生产、流通及销售各个环节。作为“数字龙井”系统的前端设备,5G智能采集站充分利用5G技术的高数据传输量和低时延特性,高效收集来自高清云台摄像机、虫情测报系统、土壤湿度监测仪以及气象站等设备的实时数据,并将海量数据汇集到系统,实现了对茶园生产动态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为茶农及消费者提供了最为精确、实时的可靠数据。
四川夹江木版年画、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福建土楼文化……借助5G不仅实现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商户还可以利用5G技术进行直播推广,使这些传统艺术和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红色文化教育的“新阵地”
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依托5G、VR/AR、云计算等技术,红色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为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增添了新阵地。
在陕西延安红街入口处的会师楼,游客戴上VR眼镜后仿佛穿越回革命时代。该项目运用了XR/MR/高清直播等科技手段,提供了沉浸式互动体验,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多功能体验空间,它还超越了传统景区信息载体的范畴,成为展现城市独特魅力的名片,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延安红街的工作人员王凯介绍。
在福建龙岩古田,“5G+红色通信和创智慧馆”实现了古田会议纪念馆展览内容的广泛共享、数字化宣传的普及以及720°全景线上展馆的开放。此外,云课堂、云展览、移动应用及云直播等多种应用也正在赋能红色文化传播,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红色教育“火”起来。
文旅融合创新的“新魅力”
如何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为观众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
步入山东青州博物馆,一场5G与历史的交融正在上演。5G网络与建模技术在这里搭建起数字复原历史场景。观众只需用手机轻轻一扫眼前的文物,文物即刻“活”了起来。在这里,观众不仅能目睹赵秉忠殿试卷上细腻的笔墨痕迹,仿佛还能聆听东汉“宜子孙”玉璧在耳边轻轻回响的清脆之音,更能与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州的微笑”佛教造像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5G技术的应用让博物馆焕发新生,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也让我们在文物保护和传承方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青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此外,5G数字巡查系统、数字展馆、云解说以及5G语音导览等一系列创新应用,也正在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在北京,数字孪生正绘制一张中轴线文化遗产的数字地图。地图依附“5G+城市数字孪生协同监测体系”,让数字与现实融合,通过5G消息、XR、数字虚拟游览、慢直播等新兴手段,打造了全新的沉浸式旅游系统。同时,在天坛公园,用户可以通过XR设备近距离观察天坛祈年殿的榫卯结构细节,或身临其境观看天坛传统“祈谷祭天”大典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新征程,5G赋能正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编辑:杨洋 于莉莉 曹倩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