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强11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化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有关举措。
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决策部署,切实抓好养老服务这件民生大事,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更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11月9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是一个综合的事业和产业,多样化的需求衍生出多个行业,例如失能老人辅助器具产业、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相关食品产业等。
张盈华认为,相关部门应做好政策的整合。民政部门应该做好基本养老服务,发展养老机构,发放好补贴;卫健系统则应该鼓励医养结合,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闲置的医护资源和床位资源开展养老服务,或者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保部门可以用长护险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资金端的撬动作用。
即将全国推行的长护险
可拉动照护服务供给
此次国常会提出,要强化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的基本养老服务,着力增加护理型床位,加大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力度,增强居家、社区、机构等不同服务形态照护服务功能。特别是对于高龄、独居等特殊困难老年人,要有针对性提供助餐、助浴、居家适老化改造等服务。
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失能老年人3500万人。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人。同时,全国共有养老床位合计823万张,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床位517.2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为58.9%),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床位305.8万张。
近年来,《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均将失能老年人照护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意见》提出,依托护理院(中心、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服务能力的养老服务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发展“互联网+照护服务”,积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和护理型养老床位,方便失能老年人照护。
张盈华指出,现在的政策重点是失能老人,他们和普通老人最大的不同是需要照护,一方面是来自家庭的“非正式照护”,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的照护。“现在,家庭小型化、核心化以及人口流动趋势,导致来自家庭的照护不足,那么就需要社会化机制从市场购买服务,这是现在要重点发展的。社会养老过去一般靠家政,但现在应该有更专业化的照护服务。”
张盈华指出,目前社会照护服务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需求方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愿不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她认为,即将全国推行的长护险是一个很好的拉动手段,从地方长护险试点情况来看,其从需求方购买力介入,拉动了地方的照护服务供给。“去年底统计,国家层面试点的定点服务机构有8000多家,其中有很多是新成立的,它们服务标准化、有政府监管,这是养老事业发展带动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养老呈现出“9073”格局,即90%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在老年化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在机构养老。张盈华指出,三个环节中社区这一环相对薄弱,但它是老人非常需要的助餐、助浴服务的重要节点。
对此,张盈华提出建议:目前调研发现,很多企业愿意进入社区就近提供养老服务,但用房用地难,建议出台政策解决城市中心的养老机构用房用地问题。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政府要做的是规范和鼓励
此次国常会还提出,要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更多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渠道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水平,释放养老消费潜力,扩大国内需求。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到2030年,我国老龄产业潜力将占到GDP的五分之一,2050年更可能达到三分之一。该中心此前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也显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中长期内我国老龄产业重大需求将不断凸显,老龄产业蕴含着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
在2022年2月的一份政策解读中,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发展中国特色银发经济,要坚守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均等可及的服务和产品。同时,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社会资本等不同资本,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不同组织的作用,推动壮大国内市场。
“政府要做的是规范和鼓励,而不应该是设定什么,这里建一个养老社区,那里建一个大型养老院,而是让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进入每一处有需求的地方。”张盈华表示,需求带动供给,拉动产业链的形成,政策进行相应配合,市场应该形成这样的正向循环。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实习生 宋梦妍 北京报道
编辑 何先锋 责编 李彬彬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