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后,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并在官网公布。《规划》进一步突出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系统谋划了广州到2035年的空间蓝图。《规划》明确,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2200万人以内。记者梳理发现,《规划》在城市公共治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领域着墨很多,以高质量的规划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88.5%
据了解,广州先后获国家批复三版总规,城市定位从“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跃升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作为全国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唯一试点,《规划》是广州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广州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
记者留意到,在构建开放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方面,《规划》提出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约束、人口变化趋势、用地状况和城市发展因素,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2200万人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88.5%。同时,考虑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商务旅游人口等在内的城市实际管理服务需求,预计管理服务人口2500万人-3000万人。2035年全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在1万人/平方千米左右,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在1.5万人/平方千米左右。
《规划》还提出完善“城市核心区-外围综合新城-地区中心-新型城镇”的城镇体系。城市核心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1000万人以内;城市核心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200万人-300万人;外围综合新城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80万人-200万人;地区中心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20万人-80万人。
优化居住用地供应结构布局
《规划》提出保障城镇居住用地供给,根据人口发展趋势和不同区域发展特征,优化居住用地供应结构和布局。引导新增居住用地优先在轨道交通站点、就业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周边布局。中心城区适度供应居住用地,增加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和品质;东部中心和南沙新区增加人才住房供应,丰富国际化社区等多元化住区类型;外围综合新城重点提高轨道交通站点1千米服务半径范围内的居住用地占比。
《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满足居民多元化住房需求。具体来看,发展壮大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自有用地建设租赁住房,结合城中村改造等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给。
同时,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优化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提高保障性住房在轨道交通站点1千米服务半径范围内的比例,方便新市民、青年人就业安居。
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
提升群众幸福感,完善公共交通出行不可或缺。《规划》提出,到2035年,广州将建成广覆盖的轨道交通网、高密度的路网、更友好的慢行网。市域时空进一步压缩,实现“3060”目标,中心城区与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和外围综合新城30分钟互达,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和外围综合新城之间60分钟互达。居民绿色出行更有保障,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85%以上,居民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减少通勤的不确定性,提高出行幸福感。
记者留意到,《规划》瞄准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提出扩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形成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辅,南沙、黄埔、从化等通用机场为补充的多机场体系。据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官网3月初挂网的公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地点位于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和肇庆市高要区蛟塘镇交界处。
构建大公交系统加强城际交通联系
扩大城市交通网络空间。《规划》提出,构建由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快线A、城市轨道交通快线B、城市轨道交通普线和常规公交深度融合的大公交系统,到2035年实现市域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80%。
加强城际交通联系。协同城际铁路,建设跨市城市轨道交通快线A,推动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网与佛山、中山、东莞、深圳、清远、惠州等城市衔接。支撑市域组团快速通达。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快线B网络,支撑广州市域空间的一体化发展,实现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及外围综合新城至中心城区快速通达。
此外,《规划》提出,强化湾区交通中心功能。加强南沙新区与香港的直接交通联系,优化南沙客运港航班和广深港高铁庆盛站等经停班次,推进实现“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推进南沙站与广州铁路枢纽互联互通,研究预留广州南站到南沙站的高铁通道空间。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