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网报道称,据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双十一”的热潮已经来袭,在大家尽情享受购物狂欢的同时,可千万要警惕网上购物诈骗。
“双十一”提前开启,网安形势更严峻
今年,各大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超前布局”,将传统意义上的促销高峰期大幅提前,同时刷新“最早”和“最长”两项纪录。天猫、京东和拼多多三大平台均选择14日开启了活动。
具体来看,和去年相比,活动时长变化最大的是淘宝天猫平台:14日开启预售预热,比2023年和2022年提前了10天;京东比2023年和2022年提前了9天;拼多多则是提前了6天。
此外,新电商平台方面,抖音是今年最早开启“双11”的平台。此前抖音平台宣布,“双11”好物节于10月8日开启,比2023年早了一周。快手是今年最先宣布“双11”大促提前的电商平台。在9月19日的招商大会上,快手宣布10月16日即进入“双11”预热期,18日将正式开售。作为后入场的玩家,小红书电商日前宣布,“1年1度购物狂欢节”于10月12日开启,一直持续到11月11日。
虽然各大电商平台竞相提前启动“双十一”活动,消费者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参与促销狂欢。然而,这对网络安全来说却是个不小的考验。过去,集中爆发式的流量洪峰虽带来挑战,但相对容易预测和应对。如今,长时间的促销期使得网络攻击面扩大,给了黑客和网络犯罪分子更多机会实施欺诈和盗窃。尤其是对于依赖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进行防护的安全系统来说,持续的高度戒备状态会消耗更多资源,增加误判率,从而降低整体效能。
网络陷阱呈多样化趋势
在漫长的“双十一”预热阶段,各类诈骗手法层出不穷。
一是假冒客服诈骗。
这种手法凭借伪造的官方身份迷惑大众,通常以解决账户异常、订单问题为由,诱骗受害者透露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码及银行卡细节,从而实现非法获利。此类诈骗往往借助社交软件、电子邮件或电话进行,看似正式,实则暗藏杀机。
二是虚假购物网站。
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假冒网站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吸引消费者购买不存在的商品。这些网站常常打着低价促销的幌子,吸引贪图便宜的消费者下单,但在实际操作中,要么收钱不发货,要么发送劣质品,更有甚者直接消失得无影无踪,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
三是预售骗局。
在“双十一”活动的预售中,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的购买热情,虚构预售活动,收取定金或者全款后失联,消费者面临货财两空的风险。这类诈骗往往发生在高需求商品或限量版商品领域,如电子产品、时尚单品等。
四是快递诈骗。
五是退货诈骗。
退货诈骗利用消费者对退换货流程的不了解,通过冒充售后客服,要求提供个人或银行信息,声称协助办理退货手续,实际上是为了获取敏感信息,实施盗窃或其他违法活动。
用AI打造反诈神器
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利用AI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建立起多重防护壁垒。例如,采用AI技术的智能防火墙犹如一位不知疲倦的哨兵,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着网络数据流,快速识别并过滤掉潜在的威胁信号。通过深度学习,这些系统能够自动适应新的攻击模式,大大提高了防护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为用户的信息和资产安全保驾护航。
利用AI算法训练而成的聊天机器人,能够精准甄别诈骗信息,即时切断消费者与骗子之间的联系,防止用户陷入欺诈陷阱。这些智能助手在对话过程中模拟人类思维逻辑,巧妙区分真实用户和恶意分子,有效降低了欺诈事件的发生概率。
运营商也通过AI技术的升级、创新,渗透反诈领域,例如,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针对反诈监控技术对抗不足、反诈模型识别覆盖率低等难点,开发AI“数字员工”“AI+反诈平台”等“人工智能+”应用,协助地方反诈中心对诈骗犯罪开展风险预测、阻断、管理、溯源,形成事前防范、事中拦截、事后处置的全链反诈治理模式。
此外,针对日常反诈,中国电信推出的96110翼安反诈云平台,以云计算、大数据、AI、5G等技术为基石,在智能宣传、智能预警、智能拦截、智能分析、智能外呼层面实现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的深度融合。自上线以来,平台已实现反诈提醒发送量每月超过1亿,智能拦截420亿/年,反诈名片发送量30万+/日,AI劝阻60万+/月,积极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