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正在弹琴的小伙穿戴了一只极其“赛博朋克”的机械手,操纵这只机械手的不是程序,不是按钮,而是“意念”。
这只“机械手”,其实是脑机接口智能仿生手。通俗来说,戴上这只手,大脑怎么想,仿生手就能怎么动。
说起脑机接口,你可能会想到科幻大片里的心灵感应、意念控制、记忆移植等概念。但事实上,这几年,脑机接口技术逐渐走进了现实,许多人的生活也因它而改变。韩璧丞团队也在这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央视新闻《中国UP!》国庆75周年特别策划,听韩璧丞分享一“念”之下的无限可能。
洗无数次头,完成一项重大技术突破。
在过去十几年里,韩璧丞一直在研究脑机接口技术。
2010年,他进入脑机接口领域源于一个实验:一只双手被固定的猴子,运动神经区域被安装了脑机接口装置,一段时间后,它竟学会了用自己的意识控制机械臂抓吃的。
这让韩璧丞备受触动,因为他想到了另一件事——根据残联公开数据显示,在中国大约有2400多万的肢体残疾患者。韩璧丞想,是否可以用脑机接口帮他们解决更多生活上的难题呢?
于是,他决心全力投入到脑机接口研究中去。
2014年,韩璧丞开始在哈佛脑科学中心攻读博士。回忆起那段时间,韩璧丞说,他干得最多的事情竟是“洗头”。
为了研究大脑,他们需要佩戴仪器检测自己的大脑信号。由于人类的脑电信号非常微弱,对脑电的检测难度不亚于收听50公里外一只蚊子在海浪边扇动翅膀的声音。因此为了采集大脑信号,每次检测前都需要涂抹导电膏,而涂抹导电膏前,要洗头清理头皮上的油脂,之后才能戴上脑电帽,检测信号。
这样一来,一天做两次实验,一天要洗四次头。“我妈经常打电话问我在干吗,我大多数时间都说‘在洗头’。她一度认为我在美国勤工俭学,给别人洗头呢。”韩璧丞开玩笑地说。
然而洗头的背后,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为了不用导电膏也能使用设备,韩璧丞和团队全力投入传感器的研发,终于找到了能采集到超高精度脑电信号的电极材料。从此,不需要涂抹导电膏,也能够采集到超高精度的脑电信号。
用“意念”点燃希望的圣火。
解决传感器问题后,算法问题也是困扰韩璧丞和团队的一大难题。
由于每个残疾人致残原因不同,他们所剩余的神经信号也不一样,可谓千人千面。为了研发出一种能够预测一个人上千亿神经信号组合变化的算法,团队工程师每天与残障朋友们一起生活,在研究和解读了大量信号后,研发出了最适合用户的算法,攻克了算法难题。
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左上臂缺失的中国游泳队队员徐佳玲,用“意念”控制智能手臂,娴熟连贯地抓握起火炬并点燃圣火,实现这一操作的正是韩璧丞团队研发的智能仿生手。
“徐佳玲”们有个共同愿望:戴上它,点燃梦想,重“掌”人生。
人的“信念”,链接未来无限可能。
在韩璧丞看来,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他希望他们的研发能给更多的人带来更深远的改变。
目前,除了“仿生手”,韩璧丞团队还研发出“灵巧腿”,让下肢残疾的患者走出家门,重返正常工作和生活。未来,团队还将继续基于脑机接口技术,探索解决阿尔茨海默症和抑郁症等全球高负担疾病问题。
韩璧丞说,回国发展是他作出的最正确的决定。和国外相比,国内有大批技术人才,全产业链的精密制造体系,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
更重要的是,在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中,第一次将“脑机融合”写入了重点关注的七大前沿性技术中,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相关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国家的战略支持。
在韩璧丞看来,虽然目前脑机接口的应用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几颗星辰,但脑机接口技术或许就是新时代的“电”,一旦成熟就可赋能百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在未来,不用说一句话,就可以把想说的话全部传递出去。”
韩璧丞说,“希望我们在未来相见时,可以用意念打招呼!”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