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何以复兴? 舍形求气的随机性难以吻合美展规则

写意何以复兴? 舍形求气的随机性难以吻合美展规则
2024年09月29日 00:32 新快报

◀上接06

“写意”在古代未能成为主流,而在近年更有式微和边缘化的趋势,如此被“冷落”,是什么原因?“写意”的传承是否与现代美术教育相悖?对此,著名学者梁江表示,“全国美展等主题性要求很高的大展,决定了画家只能以工笔或者半工意方式绘制作品,只有这种方式才是可控的。”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美术展览会是“时代风格转变的直接促因之一”

收藏周刊:“写意”式微和边缘化,这是近年讨论的共识。多有论者指是当今艺术家素养不足所致,你认可这样判断吗?

梁江:这也是问题之一,但非关键所在。仅着眼艺术家素养找原因,可能是舍本逐末。简略说来,近代以来写意走向式微有三大主因:

“文人”群体已不复存在。

当代的文化人或说知识分子,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生活环境和胸襟情怀等,与传统“士人”的差异不啻霄壤。“写意”的主体和社会土壤已全然不同。这样,“写意精神”谁能传承,传统如何接续,哪些方面还能在现代社会土壤中活化和生发?这些都构成很大挑战。

近代以来西方教育制度引入,改变了中国书画的传承方式。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武昌的国立或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开风气之先引进西方教学模式,中国传统的师徒制传授方式被取代。学生从石膏几何体写生开始,用的是铅笔而非毛笔,悉以光影明暗色彩及焦点透视法为起点,《芥子园画谱》则被痛斥“害人不浅”,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绘画观念,“笔墨”在最基础阶段即已边缘化。

现代展览方式改变,重塑了中国画的风格形态,其功能诉求已大变。

已故学者万青屴30多年前曾提出:美术展览会是“时代风格转变的直接促因之一”。这一观点,非常有眼光,可惜未曾引起多大反响。

中国的传统书画,除却圣贤图、水陆画、门神之类特定场合之需,皇室宫廷或文人欣赏书画,多取若干挂轴、手卷或册页围观品读。其情景类如《兰亭修褉图》或《弘历观画图》所描述,书画欣赏方式是谓“品读”“赏鉴”或曰“清玩”。

1929年,上海举办了全国美术展览会,有书画、西画、建筑、雕塑、工艺品等展品2000余件。蔡元培在美展特刊前言中说:“历全会画室四百八十有六,囯画一千三百余点”,连评审委员都需“以三日浏览”,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美展。近现代以来的“美术展览会”,展品张挂于展厅、展板上供人对观。展示方式变了,观看场域变了,作品所承载的功能诉求更是大变。随之,风格形态和表达语言等,便引出一连串的颠覆性变化。现今,我们观看全国美展或各类正规展事,主题立意务必鲜明,内容强调生活气息,形象刻画追求精确深入,造型技法及风格特征多属现实主义,展品常有壁画式的大尺幅。画面极尽大而抢眼。如此明确的功能诉求,决定了画家们只能以工笔、半工意技法绘制作品。唯有此种远离写意的方式,才是可控的。

“写意”仍将以小众方式存在

收藏周刊:从研究者和艺术家的角度看,复兴“写意”的期待何时才可实现呢?

梁江:上面说到,“文人墨戏”最能体现“写意”的特色。主观意识强烈,自娱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可重复性等,都是明显特征。一定意义上说,“墨戏”式的大写意是在追求更高难度、更纯粹的笔墨语言,而这正是众多艺术家所企求的境界。

但“写意”有自身逻辑,更与一定应用场景关联。犹如一张纸的正反面,它的长处也即短板。这一点,与演艺界的杂技庶几近之。杂技之高难度常令人叹为观止,而大多杂技项目着力展演的纯属极限技艺。戏剧、电影、歌舞擅长的情节性、叙事性、高大上人物形象塑造等主题性创作手段,杂技从来是无法比拟的,我们能一律强求么?

很明显,写意尤其是大写意的一挥而就、舍形求气,突出了笔墨运行的随机性。它大都笔墨简约,却难以精准造型深入刻画,下笔后不便调整更改,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和个性色彩而不擅长现实叙事,这就使它很难吻合当今展览的一系列规则。仍以全国美展为例,参与者多为青年人,送选作品需主旨鲜明、题材内容有生活气息,艺术手法精益求精,画幅则达两米之大。竞争这种高规格大展,构思阶段已有预设效果,绘制过程务必可控可调,技术环节能对应精雕细刻要求。如此一来,惟有工笔、半工意的稳妥之法方堪大用。

若换个角度说,现实场景并不很急需写意。前段时间第14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广州研讨会上,我说到“全国美展等主题性要求很高的大展,决定了画家只能以工笔或者半工意方式绘制作品,只有这种方式才是可控的”。这便是当今美展“大写意没有,小写意很少,都是工笔”的技术性缘由。

呼唤写意精神,核心是呼唤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精神。写意边缘化,变化不是一朝一夕,这是一个综合大问题。当今很多作者文化素养不足,社会公众偏爱工细逼真画风,美院课程尚无写意之设,都是众多问题之一。客观而言,写意尤其大写意,是艺术天性、学识素养、日积月累历练和厚积薄发而成就的,很难通过程序化训练而短期达成。有人说,不在体制的写意画家更多些,乃因条条框框少,任性发挥的机会更多。

我们应该有复兴写意的期待。但现实中“写意”仍将以小众方式存在,至少暂时如此。

工笔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