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画院专业画家、进京作品作者周正良:创作融入个性和情感,传达独特审美理念

广东画院专业画家、进京作品作者周正良:创作融入个性和情感,传达独特审美理念
2024年08月25日 00:32 新快报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广州)中国画展区”持续引人关注,广州市美协组织专家通过广州艺博院(广州美术馆)公众平台发布“广州市美协主席团专家导赏活动”预约公告,每一场名额几乎都被秒光。观众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不但邀约了专家导赏,还分别邀约了广东画院专业画家、进京作品作者周正良,广东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入选作品作者刘三齐两位画家品读自己的入选作品。

美术界令人瞩目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广州)中国画展区”即将落下帷幕。作为本次展览邀请的“导览嘉宾”,我通读了全部入选的698件作品。盘点佳作,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题材内容的广泛性

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当代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经济建设、自然风光、人文情怀等多个方面。从国家重大战略成就到人民日常生活,艺术家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情感,捕捉并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作品不仅注重外在形象的描绘,更强调内在思想的传达。艺术家们通过作品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展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

艺术语言的创新性

在很多入选作品中,艺术家们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现代视觉元素和表现手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色彩、构图、线条等技法上,更体现在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上。还有材料与技法的探索: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画材料和技法也得到了新的拓展。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材料运用和技法创新,如采用新型颜料、尝试不同的纸张和画布等,为作品赋予了新的质感和面貌。

风格面貌的多样性

展览中呈现了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既有细腻工整的工笔画,也有挥洒自如的大写意画。既有现代人物画的生动鲜活,也有传统山水画的静谧深邃,更有花鸟画图式语言的变法与革新。这种多样性、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反映了当代中国画坛的蓬勃生机和创作活力。同时,艺术家们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传达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理念。这种个性化表达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为中国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全国美展能否与时俱进、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艺术家们能否摆脱“国展套路”题材的雷同化、手法的单一化、语言的程式化等等,也是我们全国美展的组织者和参与艺术家们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周正良谈《硕果》:体验表现主题性创作的同时,也感受到大写意花鸟的独特魅力

很高兴,《硕果》被评为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进京作品”。

近些年来,我一直想用花鸟画的形式,画一幅表达我对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伟大成就的主题性作品。但我们知道,花鸟画和人物画不一样,社会属性没有那么强,很难直接地表达赞美与歌颂。经过认真思考和选材,我选择了最负盛名的岭南果王——菠萝蜜来入画表现这个主题。在构思的时候,我设想通过硕大的菠萝蜜这一具体形象,来隐喻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也试图从画面中菠萝蜜的硕大壮实、枝干绵密丰茂、果实累累来象征祖国的富强繁荣与国运昌盛。

在技术语言上,我采用了勾线平涂、浓墨重彩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格手法,追求笔墨华滋和气韵生动。造型上,在状物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夸张特点、主观塑造。在色彩表达上,我追求华丽富贵,大胆使用了红、绿这些相对对立的色彩,同时力求单纯、古艳而又富丽堂皇。最后在形式语言上,我力图在“密与疏”和“留白”的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认为形式语言要与时俱进。中国画在形式语言的传统就有“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经典构造法则,我试想以密不透风的这一形式来体现强烈的整体感,通过勾勒、泼彩、点染等方法,表现菠萝蜜的饱满与生命力,使画面更具视觉效果而又和谐统一。

多年来,我一直对中国花鸟画有着很多的思考。在形式语言、笔墨锤炼、色彩表达上,力图从传统的程式化图式和文人画的趣味中解脱出来。同时,也力求以浓重的中锋线条,造型的壮实、色彩的古艳、章法的饱满,包括落款书法和画面高度的融合,来试图突破过去程式化语言与文人绘画图式的束缚。文人画虽然是我们过去千百年至尚至美的成果,但我总觉得在某些时候,尤其是艺术发展到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与时俱进,更加力求从绘画语言与绘画性上和过去所取得的好的、哪怕是经典的图式上拉开距离。一定要体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体现出这个时代画家的艺术触角和精神追求。完成这幅《硕果》,应该说我感到了创作的艰辛与快乐,也体验到在表现主题性创作的同时,深入思考和精心构造的重要性,也感受到大写意花鸟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和可塑性。我相信,一个有理想的画家,一定能够找到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现代价值,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的艺术审美经验,与时俱进、融合出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的好作品。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