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要有技术,更需要爱心与坚持

医生要有技术,更需要爱心与坚持
2024年07月26日 00:32 新快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主任

王继勇

他从一名反复发烧的患儿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受患者欢迎的外科医生;作为医生,他除了在医院的门诊和手术室治病救人,也在互联网各大平台上科普健康知识;他不只用手术刀为患者治病,更用文字、视频和直播为粉丝治未病。他就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全网拥有170万粉丝的王继勇。

从医近30年的他,见证着中国医学的进步、医疗器械和医疗环境的更新迭代。一个个救治案例验证了他的信念:想要治病救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对患者的爱心与坚持是必不可少的。

幼年常发烧打针 他立志当医生

王继勇萌发当医生的念头,是因为他儿时的“噩梦”——隔三差五就得去卫生室打针取药。

由于扁桃体反复发炎,王继勇幼年时常发烧,在8岁切除扁桃体之前,大概每个月他都会发烧一次,每次持续一周,“那时总是打屁股针,那个针很疼的,所以我当时很郁闷,觉得那些医生怎么那么无能,连个小孩的发烧都看不好。”

回忆起从医初心,王继勇笑言当时太天真,“那时候想快点长大当医生,就是为了给自己看病,为了不让生病的小孩痛苦,想要一次帮别人把病治好。实际上,后来学医了才发现当医生没那么容易。”

1990年高考放榜,王继勇的分数超出北大录取分数线35分,“当时北大还没有医学院,但我就想当医生,所以只选能学医的学校。”王继勇的大舅是全国著名的老中医李可,在大舅的建议下,山西人王继勇来到广东求学,成为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的一名新生,从此开启了中西医结合的学医漫长路。

五年后,学霸王继勇留在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如愿圆了儿时的梦。

采访时,王继勇不止一次感叹当医生真不容易,“以前想做医生时,觉得别的医生太无能,我要比他们优秀一点,但是当上医生后,才发现病是很难治的,想治好病更难。”

“没有爱心,我们无法成为一名好医生;没有奉献的精神,总是追求回报,也很难做好这份工作。”对于怀揣着医生梦想的年轻人,王继勇提醒他们,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爱心和坚持将是最宝贵的财富。

“每次手术都是对病人生命的直接干预”

“我们每天大概7点到医院,开始查房、手术、换药和写病历等日常工作。”毕业至今,王继勇先后在普外科、急诊科、胸心外科工作过。

“外科医生每一次手术,都是对病人生命的直接干预。手术成功,病人可能感激你一辈子;手术失败,也可能被病人记恨一生。”王继勇严肃地说,这种压力是外科医生独有的,真的是在用生命去拯救病人。

手术室内,每一台手术都是一场未知的旅程。对于经验丰富的王继勇来说也不例外。他分享了职业生涯中难忘的一台手术,“那是一台紧急胸部血管瘤手术,从早上9点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半,没有时间吃饭和休息,以至于差点晕倒。”下午3点多,他的视线开始模糊,双手不自主地颤抖。低血糖的症状迅速蔓延,但他仍然想坚持下去。然而,半个小时后,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他不得不向护士求助。

“赶紧给我拿几支高糖来。”他对护士说,声音中透露出紧迫感。护士有些犹豫,以为他是为病人准备。他再次强调:“是我要喝,我快晕倒了。”护士这才明白过来,迅速拿来了高浓度葡萄糖。喝下两瓶50%的葡萄糖后,王继勇终于恢复了精神。

“外科医生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巨大。”王继勇说。一方面,外科医生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手术后还需要查房,确保病人的状况稳定。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对外科医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另一方面,手术的成功与否“一锤定音”,决定了病人的未来,也给医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幽默自嘲道:“与我同龄的内科医生往往看起来更年轻、潇洒。但外科医生,要么头发掉光,要么像我这样头发花白。”

有两个病例始终刻印在他的记忆深处

在近30年的从医生涯中,王继勇见证了无数患者的生死挣扎,但有两个病例始终刻印在他的记忆深处。那是他初出茅庐,在急诊科工作时抢救的两位车祸伤员。

1998年一个忙碌的夜晚,凌晨2时许,王继勇接诊了一名情况危急的事故伤员,“这名伤员骑着摩托车以100多公里的时速从立交桥上摔下,多发肋骨骨折、肝破裂、脾破裂、锁骨骨折,以及耻骨骨折等重伤,多位专家主任判定生存希望渺茫。”

然而,王继勇并不这么认为,他用行动证明了医生不仅要有技术,更需要对患者的爱心与坚持。

“患者当时才32岁,年轻的生命不应该就这样轻易放弃。”王继勇清晰地回忆道。当时医院还没有ICU,特护也是稀缺的资源。他亲自上阵,每天只睡4个小时,凌晨3点休息,早上7点又起来继续工作。他不仅要给病人换氧气,还要处理呼吸机过热的问题,甚至还要进行气管镜吸痰和中医治疗。就这样,王继勇夜以继日地坚持了10天,这名病人终于脱离危险。不料此时又来了一名重伤、生命垂危的17岁小伙子。王继勇再次投入紧张的救治工作。这一次,他又坚持了7天,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热衷科普成“网红” 粉丝患者慕名而至

除了日常工作,王继勇还热衷于医学科普,给媒体投稿,在医疗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阵地发表健康科普,通过网络平台与粉丝互动,分享健康知识。如今,“王继勇医生”这一IP在全网粉丝累计170万,是一位备受欢迎的“网红”。不少粉丝慕名而来,成了他的患者,而经他手救治的患者也成了他的粉丝。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王继勇坦言,过去医生主要是在病人发病后进行治疗,就像站在悬崖下救人。而现在,医生强调在悬崖上装围栏,预防疾病发生,从而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最后,王继勇用科普直播时常说的一句话结束采访:“早发现早治疗,胸部CT可救命,我从医29年了,也有丰富的经验,愿意为大家排忧解难。”

“没有爱心,我们无法成为一名好医生;没有奉献的精神,总是追求回报,也很难做好这份工作。”

——王继勇

对话好医生

新快报:如何做一名好医生?

王继勇:医生应具备爱心和责任心,以全心全意服务病人,还要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治疗病人。奉献精神是一名好医生的重要体现。尤其在治疗疾病时,医生不仅要关注病人的病情,更要关注他们的生命,通过爱心和责任心,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治疗。

【人物简介】

王继勇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处处长兼胸心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胸心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心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抗癌协会呼吸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手汗症专业组委员,广东省中医外科学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重症肌无力联盟专家,广东省创伤学会胸外科组副组长,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采写: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手术护士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