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内卷,已经卷到手掌皮肤下的静脉

智能汽车内卷,已经卷到手掌皮肤下的静脉
2024年07月25日 11:13 创业邦

来源:创业邦

终结“双胞胎大战FaceID”终结“双胞胎大战FaceID”

作者丨潘磊

编辑丨海腰

图源丨Midjourney

2018年初的一天,一对来自俄罗斯的双胞胎,突然向苹果公司索赔2000万卢布(当时约224万人民币)。

他们索赔的原因是,iPhoneX手机内置的Face ID面部识别功能,无法有效辨别二人的面部特征,导致他们的手机能被对方轻松解锁。

苹果曾称Touch ID的解锁出错率是五万分之一,而Face ID则是惊人的一百万分之一。

但从当年全球流行的“双胞胎大战FaceID”看,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后来苹果把FaceID结合静脉识别技术后,才彻底解决了双胞胎频频恶搞智能手机的问题。

现在这种现象又出现在智能汽车领域。

当雷军说“智能汽车就是一个大号手机装了四个轮子”时,汽车和手机在多个方面确实越来越趋同。

以无钥匙进入为例,目前已经出现了诸如通过手机,智能手表,指纹,以及人脸识别等多种解锁方式,甚至还出现了一种“手掌钥匙”。

把手掌变成“钥匙”之后,用户只需要在汽车的B柱处挥一下手,就能实现解锁车门。

对于这种“挥手解锁”,静脉识别技术研发商“圣点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赵国栋表示,“手掌钥匙”其实就是静脉识别技术,跟苹果FaceID后来解决双胞胎识别难题的解决思路很接近。

这种技术原理的在于,基于手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吸收近红外光,形成静脉血管图像,再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和比对,从而确认用户身份。

“就目前而言,这是安全性能最高的技术,相比人脸识别或者指纹识别等其他生物识别方式,安全性提高了几个数量级”,他称,人的手掌静脉和表皮下静脉毛细血管没有被伪造的可能性。

赵国栋称,他所在的公司开发的静脉识别技术,已经作为“手掌钥匙”成功搭载于某全球最大新能源车企的高端车型上。

这也让该公司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

熟悉圣点科技融资进展的一位投资人表示,他所在的投资机构即将在圣点科技的最新一轮融资中投资大约1.5亿元人民币,占到该轮融资总金额的一半。

据了解,目前这家公司估值约为30亿元。

“我们梳理了智能汽车产业链,预估该细分市场的潜在市场规模可能达到千亿级别”。

他也提到了类似于电影《银翼杀手》中复制人寻求自我身份的场景,“手掌钥匙提供了一种高安全性的智能汽车进入方式,甚至能区分出克隆人。而且用户进入车内后,还能联动一系列数字资产,这能衍生出更大成长空间”。

宝马要花15年的事

中国车企3年搞定

赵国栋透露,静脉识别技术其实很早就引起了车企的注意。

早在2017年,宝马在一场技术交流会上,表达了对该技术的兴趣,也想做成“手掌钥匙”。

但在当时,初创公司想要打入宝马供应链难比登天。

“因为技术考察期就长达5年,这样一来从技术评估到样品落地,再到验证上车,最终实现量产,时间跨度长达15年”,他称,这对大多数中小供应商来说并不友好。

但随着国内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崛起,国内自主品牌却对创新技术越来越开放。

2021年,在与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展开合作后,只花了3年,手掌钥匙的就已经量产落地。

切入智能汽车产业链对于圣点科技来说,的确是一个“风口”。

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公司,多年来一直从事静脉识别技术的研发,但却没啥名气,直到去年腾讯发布静脉刷掌支付,才引发了不少关注。

现在这种技术又打入智能汽车产业链,从而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最新一轮融资中,该公司计划从投资者处筹集大约3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除了前述的那家投资1.5亿元的机构外,还有一个省级投资平台至多投资1.5亿元。

圣点科技融资历程 数据来源:睿兽分析圣点科技融资历程 数据来源:睿兽分析

另外,该公司正计划申报挂牌科创板。

如果顺利落地,其有望成为国内资本市场静脉识别第一股。

但就当前而言,圣点科技还需要向用户和车企证明,“手掌钥匙”就是智能汽车在无钥匙进入方面的最优解。

FaceID的经验

已被应用于智能汽车

目前智能汽车有多种解锁方式,仅仅是生物识别方式,就有人脸、指纹等已经比较常见的识别方式。

这其实跟当年iPhone X的Face ID遇到的情况有点类似。

赵国栋说,人脸识别其实就相当于把你的个人密码写在脸上,而且人脸特征属于公共场所采集范围,“更何况现在还有AI换脸”。

他也提到了双胞胎难以识别的问题。

另外,类似于太阳强光干扰,以及老人等,都会对人脸识别的精度造成影响。

在他看来,越是进入智能时代,人们越是在意隐私安全。

而通过静脉识别技术做成的手掌钥匙,在智能汽车领域最大的卖点就是安全。“人的手掌以及皮下的静脉血管特征,这都是独一无二的”。

至于指纹识别,他认为也有短板。

因为人的手指会出汗、脱皮,但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指纹的深度生物特征比较少,静脉识别的识别点能达到指纹的3-5倍。

“比如,或者来了一个双胞胎怎么办?

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手掌是独一无二的。

另外他认为,手掌钥匙也在场景体验方面也更符合用户的直觉反应,“伸手就能解锁了,在狭窄停车位或者晚上,都能丝滑解锁”。

但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赵国栋说,通过手掌钥匙实现无钥匙进入,只是静脉识别技术落地智能汽车的第一步。

“当用户通过生物识别方式进入座舱,然后和舱内数字资产账号实现强绑定,才真正实现人车合一”,他表示,这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不仅仅是舱内所有参数随着身份识别而进行个性化调整,更可支持新的互动方式,比如实现更加快捷的手势操作。

这类似于连接了一个数字平行世界。

这让静脉识别技术扮演了一种生物密匙的角色,是在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切换的必备途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AI时代的一个潜在威胁是身份盗用——静脉识别技术能够有效阻止这种身份入侵。

手掌钥匙比虹膜更适合汽车

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也对AI时代的身份盗用颇为担心。

因为他所有的工作,都在于不顾一切地推动搞定AGI。

但显而易见,AI时代身份盗用将会带来致命后果。

所以在去年初,他参与创办的世界币(Worldcoin)公司推出了一个World ID验证程序,该程序通过眼部虹膜扫描作为身份认证。

这颇具科幻性,也和静脉识别一样,同属生物识别范畴,只不过眼睛成为了密钥。

考虑到虹膜难以复制,这能确保出现在你对话框中的人,的确是一个人类个体——前提是对方也通过了这种认证程序。

但在赵国栋看来,虹膜还难以落地到智能汽车场景。

一方面,虹膜识别对于软硬件的要求非常高。

这就导致成本很高,“我们想搭载到智能汽车上,必须考虑成本”。

更重要的是,虹膜识别有一些影响用户体验的限制。

“环境光线不足,没法识别;受到强光干扰,还是没法识别”,他强调,虹膜识别的有效范围仅有20-30cm。

“当用户需要通过弯腰或者采取其他动作去迎合虹膜识别时,产品体验就失败了,没人想在无钥匙进入这个环节多花哪怕1秒钟”,他说。

手掌钥匙则不存在这种短板,即便是晚上也能1秒识别。

他强调,技术的易用性非常重要。

在当前这个阶段,手掌钥匙并不是要“颠覆”指纹解锁、智能手机解锁,或者人脸识别以及智能手表解锁,而且要给用户多种选择。

“最终的决定权在于用户,而用户的选择来自体验”,他称,这就像智能门锁一样,有各种开锁方式,按键开锁、NFC卡开锁,以及人脸识别、指纹开锁等,“最终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生物识别方式,因为它最方便,也最安全,甚至还能和智能家居联动”。

按照埃隆·马斯克的说法,未来脑机接口时代,很可能连手机都不需要了。

但身份认证依然不可或缺。

生物识别市场规模

可达千亿级别

“中国智能汽车早已超越了燃油车时代的低成本竞争层次,而是开始千方百计为用户提供差异化价值”,前述投资人认为,自主车企因此对新技术持开放态度。

“合资车企为啥举步维艰?其实就是创新乏力”,他指出,这也让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依然有不错的投资机会。

但整车企业随着行业格局稳定,其实已经机会不大。

像小米汽车,背靠小米生态,补齐了“人车家”中的车这个核心环节,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但其他车企做不到这一点。

这些车企必须通过和产业链企业的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更好的功能和更好的性价比,才能把车卖出去。

这也是智能汽车产业链赛道挤满初创公司的原因。

具体到圣点科技的静脉识别技术,该投资人认为其核心逻辑在于智能汽车的信息安全。

但作为投资者,他更关注的是这种技术究竟能为C端用户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静脉属于体内特征,作为一种活体认证方式最安全,而且在唯一性、识别速度方面都有优势。

但他也强调,不同于现在已经完成市场教育,随处可见的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静脉识别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其优势才能凸显。

所以当前就是一种“多模态”授权——比如在同一个识别模块上,有可能同时使用指纹+静脉识别,或者人脸+静脉识别,先给到用户多元体验。

“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会自行对比不同的生物识别方式,优中选优,最终得到最适合自己的答案”。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