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世界各地观众 了解中国当代手工艺的脉络与特色

努力让世界各地观众 了解中国当代手工艺的脉络与特色
2023年04月02日 01:08 新快报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策展人李晓欣:

粤港澳大湾区中外文明交流——系列报道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十来天的时间,她从英国回到中国,广州、景德镇、南京……几乎每两天到一个地方的快速节奏,目的只是为了尽可能多地物色中国当代手工艺的优秀作品并带到英国,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能了解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全貌。她是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策展人李晓欣,专门负责V&A馆藏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陶瓷、漆器、金属工艺、家具等装饰艺术与设计的研究与策展。日前,她在回国期间,受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艺术与人文学院的邀请,分别作了两场有关英国博物馆收藏的讲座分享。

在紧凑的行程安排中,她接受了新快报收藏周刊独家专访,分享了她近年在梳理中国当代手工艺发展脉络中的努力,她透露,将计划在2025年在V&A举办一个中国当代手工艺展览,“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能够全面地了解最近四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手工艺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

中国艺术在我们博物馆的“能见度”不低

收藏周刊:能否先介绍一下在你成为V&A亚洲部中国馆策展人之前,你们博物馆在中国艺术品收藏和推广方面的情况?

李晓欣:在V&A里,中国艺术品收藏规模一直都不小,藏品数量约一万七千件,还设有专门的中国展厅,而在其他展厅中,还会根据主题的需要适当选取部分中国藏品展出,例如在英国厅和欧洲厅都会选展明清时期的外销艺术品,以展现和说明中国手工艺术在历史上对这些地区的文化艺术和生活的影响。尤其在陶瓷馆里,中国陶瓷所占的地位也特别重要,还有其他分馆策展的需要,同样会有来自中国艺术品的身影。同时,V&A在2008、2013年分别举办过中国当代设计和古代绘画的大型展览,可以说,中国艺术在我们博物馆的“能见度”不低。

收藏周刊:出于什么考虑,让你定位在中国当代手工艺这个领域?

李晓欣:手工艺可以说是V&A的一个藏品特色或者说传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前辈同事就专门做过有关中国现代手工艺的探索和实地调研,当时收藏了一批来自景德镇、醴陵等地的作品,以记录中国陶瓷等手工艺在当时的发展。不过,后续的收藏和研究工作还未能形成一个有系统的脉络。

我开始担任策展工作之后,一方面会考虑补充过去相对缺失的一些具有年代代表性的作品;第二就是进一步丰富来自中国的其他手工艺门类的收藏;第三,就是希望能够尽自己的能力,给来自全世界的观众能够相对有条理地、全面地呈现中国现当代手工艺最近四十年来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

中国现当代手工艺在整个英语

学术界缺少成系统的公共收藏

收藏周刊:这能否也可以理解为你的研究方向?或者再具体一点说,你会如何开展这部分的工作?

李晓欣:中国现当代手工艺在整个英语学术界都是相对空白的领域,缺少成系统的公共收藏,尤其一些在历史关键点或具有节点性意义的作品、艺术家尚未被中国以外的公众认识。我亟需把这个脉络建立起来,填补这一块的空白。另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实中国的当代手工艺领域的艺术家无论是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社会背景或个人探索上,都有了不少新的面貌,并且因就院校教育和地方产业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系统。我希望能够把这些新的发展呈现给观众。

收藏周刊:你会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目前中国当代手工艺的艺术家?

李晓欣:这几年通过行内朋友或专家的推荐了解,而自己也会经常搜罗一些出版图集、相关参考著作进行筛选,目前我能了解到的中国当代手工艺领域的艺术家确实不多,也希望能够尽快认识更多这类艺术家。

收藏周刊:你们会根据怎样的标准选择收藏?

李晓欣:简单来说,有几个因素是尤为重要的。首先是能否对博物馆已有藏品脉络进行补充;第二,藏品本身能否在自身领域的发展序列里说明某个关键问题或代表某种重要的现象,甚至反映当下的一些社会议题;第三,作品的美感和工艺。

收藏周刊:国外是否已经形成了当代手工艺的艺术品交易市场?

李晓欣:英国有不少当代手工艺画廊、博览会,确实给手工艺创作者提供了相对成熟的交易平台。所以,创作者相对有创作空间,对材料的探索与尝试较为多元,在市场需求和个人艺术风格的探索中寻找平衡点。

国内在这方面的市场应该尚在起步阶段,不少手工艺创作者多通过文创这样的商品化探索或者制作实用性器皿提高市场吸引力,此外便较难为自己更具有艺术性的、更为前卫的作品寻找到市场。

收藏周刊:你正在策划的中国当代手工艺展览,是否不仅仅限于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外国从事中国手工艺相关的艺术家作品,也会考虑在内?

李晓欣:我会加入不少海外华人艺术家。他们身处的地点、海外教育和生活背景,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角度和思维方式。

在库房发现了目前已知的

极少数大件的德化透雕白瓷

收藏周刊:能否分享一两个让你特别感到有成就感的故事?

李晓欣:2019年我策划了一个德化白瓷展。清点藏品和调研的过程中,我在库房发现了一件入藏多年的透雕花觚,与其他白釉瓷放在一起。这件白瓷是V&A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从收藏家手上购入的,当时只是被简单地标记为“白瓷”。当我看到那件藏品后,明显感觉这不是一件普通的白釉瓷。从泥胎质感和工艺等各方面看,可判断为德化白瓷无疑。后来,我专门邀请了相关的专家前辈一同分析,确认了我的判断。在撰写展览论文时,我进一步发现,这件花觚是目前已知的极少数大件的德化透雕白瓷之一,通高近40厘米,唯一一件尺寸与之接近的藏品目前在美国的私人收藏中。

另一件趣事是跟德化艺术家苏献忠老师讨论展览细节时,我从馆藏中选择了一件德化白瓷罗汉像给艺术家,作为本馆藏品的示例。他看到那一件馆藏的时候就说,这看起来像自己曾祖父“博及渔人”苏学金先生的作品。经他提醒,我立刻把藏品从中国厅的常设展中取出分析,最后在器物背面发现了一个极浅的印章。这个印章的痕迹与苏学金的常用印进行对比,果然一致。此前因为印痕过于模糊,竟一直没有被发现。于是那次展览成为苏家相隔百年的两代手工艺人,首次在海外同时展出,意义倍增。

收藏周刊:感觉你在做这方面研究中,特别有一种使命感。

李晓欣:确实会有一种使命感,因为海外博物馆馆藏中国艺术品多以古代为主,但事实上,我们中国当代的艺术发展,同样很精彩。应该要被看见。而我选择当代手工艺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V&A博物馆本身的定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手工艺本身与生活美学、产品设计更为靠近,能够直接反映当代的生活审美和社会发展。

明清两代外销瓷器

在英国的收藏不在少数

收藏周刊:在英国类似V&A这样有中国藏品的博物馆有多少?

李晓欣:除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爱丁堡、格拉斯哥、杜伦、巴斯、布里斯托、利物浦等地博物馆的中国收藏都颇具规模。尤其明清两代的外销瓷器,在英国无论是公共还是民间的收藏,都不在少数。

收藏周刊:像你这样从中国到英国或者欧洲,从事中国文化研究和推广的人多不多?

李晓欣:不少有中国藏品的博物馆,都会有来自中国的研究和策展人员,比如大英博物馆、杜伦东方文化博物馆等。

人物介绍

李晓欣

200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赴英留学,先后毕业于莱斯特大学获硕士学位,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策展人、研究员。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