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岁窑火 重燃永定河畔

七百岁窑火 重燃永定河畔
2023年03月27日 23:20 新京报网

茫茫西山雄踞华北平原西北端,滔滔永定河穿越太行山群山万壑,山河襟带中,这里是北京。

从七十万年前的周口店出发,沿着时间的痕迹,走进岁月的风霜:一万多年前,东胡林人定居于西山;三千年前,周封燕国于房山琉璃河;两千多年前,燕迁都于蓟;一千三百年前,陈子昂登蓟丘与燕都故地,慨叹世事变迁……而后辽称南京、金建中都,元立大都,千百年文明传承不息……

时至今日,这片傍着西山、倚着永定河的热土,再一次开启了创新与发展的新时代,随着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建设与开发利用,千万年的文化遗产,正在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增添新的内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人的精神家园,从新旧石器时期起,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拥有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财富,是北京人的精神家园,在今天,这些文化财富,也依然在塑造着北京人特有的气质。”曾参与三条文化带规划编制的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景秋说。

2022年4月19日,房山线地铁列车行驶过永定河。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2022年4月19日,房山线地铁列车行驶过永定河。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皇家琉璃与村庄一次新奇的考试

2023年新年前夕,门头沟区京师实验中学的学生姜玥,领到了一份特别的期末考试题:“古村不古 焕发新颜——探究琉璃渠村的古貌新颜”。

这是当地探索“探究型学习”的一次尝试,让学生们走进身边的自然与人文世界中,探寻亿万年时光和千百年历史留给人们的遗产。

姜玥和她的同学们,没有像以往一样,坐在教室里答卷子,而是奔赴山河,去探寻千年古村里的皇家琉璃窑、传统养殖的北京地理标志农产品珍珠鸡、京西古道上的“神秘蹄窝”、大山深处的红色故事……

2015年,北京市作出战略部署,在十三五期间建设北京三条文化带,2016年正式写入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

门头沟区琉璃渠村,正在三条文化带中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兼具北京农耕文明、皇家文化、民俗传统、文化创新等多重特征。

从门头沟城区出发,沿着永定河西行5公里左右,琉璃渠村蓝金色的牌坊,就矗立在永定河畔,过了牌坊,穿过一个铁路下的涵洞,密集的北方民居,沿着缓坡渐渐升高,青色的石板路,连通大街小巷,路边的栏杆上,装点着形态各异的琉璃制品。村口左拐,一座小型广场的一侧,一道百米长的琉璃墙壁上,九条琉璃巨龙,组成一面庞大的九龙壁,阳光照射在上面,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走过九龙壁,就是村里的皇家琉璃官窑厂,始建于1263年。

2023年3月23日,永定河畔的琉璃渠村,三官阁过街楼。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2023年3月23日,永定河畔的琉璃渠村,三官阁过街楼。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

2022年末的冬日里,中学生姜玥漫步村中,徘徊在琉璃壁下,寻找一个个琉璃的故事和传说,恍若穿行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在姜玥之前,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教授张景秋,曾经长时间跋涉在西山和永定河无数的历史遗迹、古道古村中。

张景秋曾参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从2017年底开始,她们历时一年多,走访、调研了文化带范围内的世界遗产、地质现象、有代表性的文保单位、革命遗址、传统村落、古道乡居、非遗活动以及古刹、山林、园囿和工业遗迹等。

人类远古的遗迹开启北京的历史

探访山水之间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仿佛在经历一场时空之旅。

时间的最远处,是古人类留下的遗迹。第一个遗迹,位于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猿人洞,距今70多万年前至20万年前。“中国猿人北京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京猿人就生活在这里,中学历史教材中生火的猿人,正是他们。就在同一座山上,猿人洞的上方,距今约3万年前,体质特征上无限接近现代人的山顶洞人就生活在这里。

龙骨山并不高,远远看去,只是一座普通的小山峰,然而,这里却保留着人类最早的印记。只是,这座深藏着远古人类遗迹的山峰,在发掘之后长时间直接暴露在雨雪风霜中,尤其是为了表现考古年代的标准剖面更是如此,还曾发生过暴雨直接冲入遗址的现象。怎样保护这个记录着人类远古生活的历史遗存?

2015年,一项保护工程正式开始,来自国内外诸多领域的学者和设计师,为猿人洞设计了一个特殊的保护装置,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保护罩由825个玻璃钢材质的叶片组成,共有3400多平方米,这些叶片,像穿山甲片一样,随着山势的坡度起伏,仅仅高出地面2米,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保护猿人洞不受风雨侵蚀,也将人工造物对地形结构的影响降到最低。2018年,保护罩正式完工。2019年,这一工程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保护类建筑唯一金奖,2020年,再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创新奖。

如今,走到龙骨山下,远远就能看到山坡上的一片绿色的保护罩,正是后来保护这个北京人最早遗迹的作品。

更多的保护工作还在进行,2020年,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还编制了《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20年-2035年)》,这一规划也被列入了《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

在周口店远古人类遗迹不断得到保护的同时,永定河的支流清水河岸边,门头沟区斋堂镇的深山中,北京境内已知最早的农耕文明东胡林人留下的遗迹,也在不断发掘和保护,东胡林人遗迹中,最广为人知的,无疑是科学家们复原的一个美丽少女像,她身穿橙黄色的衣服,项间挂着兽骨磨成的项链,引发了无数人们对于一万多年前农耕生活的想象。

2021年,东胡林遗址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的北京市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建言,加强东胡林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北京已知最古城址史书中走出的燕都

如果说龙骨山上的山顶洞人,是现代蒙古人种的祖先,东胡林的墓葬中,留存着农耕文明的萌芽,那么在房山的琉璃河遗址,则是北京市域范围内迄今已发现的最早古城遗址。

时间继续往前,三千多年前,武王灭纣后,周王朝封召公于燕,召公姬奭派长子姬克于北京房山琉璃河筑城为燕都。这一故事,被记载在《史记》中,古老的文字,留下了北京城最早的记载。

现实中的琉璃河遗址,于1940年代发现,此后不断发掘,最近的一次,在2021年10月至12月,发掘出了西周早期墓葬、房址、疑似城外环壕等,共出土铜器、漆器、陶器、海贝、象牙器、丝织品标本等各类文物100余件。其中一座墓室中出土的一座青铜卣,上有“太保”“墉燕”“燕侯宫”等铭文。专家认为,铭文中的“墉”字,是筑城之意,说明周王重臣召公曾亲自主持琉璃河燕国都城的规划设计甚至建造施工。

史书中走出的故事,在此得到了实物的佐证。而在这里,也即将建起一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遥远的历史,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

记者获悉,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全面推进。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表示,遗址公园的建设,可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进琉璃河遗址申遗,通过申遗更好地促进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周口店、东胡林、琉璃河、三山五园地区成为北京文明起源发展的最佳区位;从‘无定河’到永定河,冲出北京大西山山峡地区的河水形成北京小平原,成就了中国都城的最佳区位,镌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画卷。”张景秋说。

最大的文化带保护与老城之间的联系

“西山是北京的父亲山,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说,“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严格来说是宽带状的,它面积广阔,覆盖了大兴、房山、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海淀、昌平、延庆8个区的全部或局部,一山一河,为北京平原提供了文明和城市诞生、发展的舞台。可以说,西山永定河孕育了北京城、培育了北京文化、养育了北京人。这里具有首都文化所有的特征,包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要素,都可以找到痕迹。”

丰富的文化资源,散布在广袤的土地上,细腻的文化观念,也曾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许多文化传统,渐渐变得小众了,如何重新复活这些文化传统,让北京的特色在现代化的大潮中,再一次鲜明起来,许多人、许多地方都在尝试。

在门头沟城区,一个新成立不久的艺术文创园中,汇集了许多来自民间的艺人们,如京西太平鼓的传承人,也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传习基地。

京西太平鼓是门头沟最早的非遗项目之一,原本流传于民间,每到春节前后,京西山里的许多村庄,都会组织冬闲的年轻人们,拉起太平鼓队伍,从正月初一开始,为村民们表演,一直延续到二月二。2022年9月,服贸会期间,门头沟的非遗传承人,还把京西太平鼓带到了服贸会上,展示给全世界的人们。

在海淀上庄,数百年的京西稻,近年来也重新恢复了活力,这个原本只供给皇家的贡米,如今已经成为北京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是北京味道的一张名片。

京西稻的产地,位于三山五园之间和周边地区,香山、玉泉山、万寿山都是西山的一部分。而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畅春园、圆明园等作为清代皇家园林,行宫别院的建设历史可以上溯到辽金时期。清代曾经在这里大规模治理西山山前水系,其主要目的之一,就包括发展京西稻。

三山五园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也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的重点区域。

2020年,海淀区启动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建设项目。2021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发布《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内容包括恢复颐和园西侧的京西稻景观、建设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实施东西红门片区绿化建设和西水磨片区历史景观提升工程、建设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等。

方案中特别提出,保护山水形胜的整体格局、保护三山五园与北京老城的联系。

天人相合的生态也是文明的一部分

和长城、大运河文化带不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最大的特质之一,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张宝秀说,“长城和大运河,都是人工造物中的奇观。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不同,先有良好的自然本底,再累加自石器时代以来,人类长期活动留下的文明和文化财富,这是一个山水相依、刚柔交融、人文荟萃之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支撑城市发展的记忆。”

“以太行山为骨,以永定河为脉”,是北京城的特点,山水之间,育成了北京数十万年的人类史,诞生了北京上万年的农耕史,更孕育了北京三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

但这山、这水,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茫茫西山,曾经枯槁,滔滔大河,一度断流。

生活在永定河边的付宏春,经历了永定河从有水到断流,再到恢复的全过程。

三十年前,付宏春嫁到妙峰山脚下、永定河畔的水峪嘴村,这里是永定河冲出群山、进入平原之前的最后一段,山间的激流在这里变得平缓而宽阔,水流中裹挟的营养,在这里开始沉积,把沿途的河滩变成了沃土。村后的山上,则是京西古道的重要段落,古道的青石路上,蹄窝密布,高山之巅,还有一座关城矗立。

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那时候村里以采石开矿为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山上的植被逐渐消失,门前的河水也渐渐变小,直到断流。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提出集中利用5至10年时间,逐步恢复永定河生态系统,将永定河打造为贯穿京津冀晋的绿色生态廊道。北京市、门头沟区也相继启动多项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和治理的措施。

2019年,生态补水和生态治理的效果开始显现,2021年,永定河747公里河道实现26年来首次全线通水,保持全线通水两个多月。到2022年,永定河全线通水的时间达到了123天。

付宏春家门前的河道中,再次泛起了波光,傍晚纳凉的人们,也开始重新汇聚到河边。

对农耕文明来说,河流是文明的摇篮,永定河则是北京文化的摇篮,随着永定河、西山生态治理的效果显现,昔日活跃在山水间的文化,也重新变得活泼而富有生机。

2022年9月,秋分当日,和水峪嘴村只隔着一座山的韭园村里,一个新的古道创意大集在这里正式开幕,来自深山里的农产品、琉璃渠村的琉璃文创产品,还有农耕文化时代的种种非遗技艺和作品,琳琅满目。

“永定河是生态之河,也是文化之河。”张宝秀说,“丰富的生态资源,孕育了深厚的文化传统,而随着生态的修复和治理,山河之间,重新成为宜居宜业的地方,不仅可以为本地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也可以让城里人在这里感受北京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特色。”

建设与保护,仍要克服许多困难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也是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它并不是博物馆陈列的展品,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北京的文化是什么模样的,北京的人就是什么模样的。

“从新旧石器时代开始,包含四岭三川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孕育了北京人和北京文化,成就了都城北京的山水气质和人文情怀,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张景秋说。

这些古老、丰富、深厚的资源,不只是史书中的一行行文字,也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它们是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石和资源。张宝秀说,“作为北京文化之源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蕴含着丰富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资源。”

但让这些文化的遗产,真正成为今天的精神财富却并不容易。张宝秀说,“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特点是分布面大,同时文化资源点又比较散,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难度都比较大。我们曾经做过调查,不少人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无感、无知,不知道从哪里能够切身体会。”

2019年,《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2018年-2035年)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是这个广袤的文化带上,丰富的文化遗存,开启统筹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要节点。随后,文化带覆盖范围内,房山、延庆、门头沟等各个区,先后编制了各自的发展规划。

一些重要的国家级、市级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

位于丰台的卢沟桥国家文化公园,是目前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唯一的国家文化公园,也是首批五个国家文化公园之一。在海淀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正在加快;房山区将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为5A级旅游景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发掘的“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工作,与2021年首次发现金中都外城护城河、城墙、马面、顺城街道路等外城城墙体系……

得益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位于京西门头沟的琉璃渠村,700多年历史的皇家琉璃窑厂也得以保存,并开启了一场持续三年的文化拯救活动,保护、转型、改造、升级,废弃的琉璃窑厂,变身为崭新时尚的文创园区。

其实,为保护这座皇家文化的经典遗址,从琉璃渠的村民,到当地政府,再到北京市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还有无数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到处奔走,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还曾专门给北京市写信。

2019年,琉璃窑厂改造提升开始,过去以生产为主的窑厂,被改造成一个琉璃文创园,集生产、展示、传承、创新于一体,众多散去的老手艺人们也逐渐回归。

在中学生姜玥探访琉璃渠村的时候,改造刚好接近尾声。一个春节过去,2023年春天,七百多年的皇家琉璃窑厂中,窑火终于重燃。

2023年2月24日,琉璃渠村,老手艺人们传递火种,点燃了一度熄灭的皇家琉璃窑火。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2023年2月24日,琉璃渠村,老手艺人们传递火种,点燃了一度熄灭的皇家琉璃窑火。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山区广大,河流很长,修复、保护、利用都有难度,当然,也有有利的条件,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文化体验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张宝秀说。

山河永定被文化改变的北京人

文化离不开历史,同时也离不开创新,因为文化总是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起到“化成天下”的效果。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文化资源向文创资源的转化。张宝秀介绍,他们学校已开始关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如今在北京不少高校,已经有了相关的课程。张宝秀牵头开设一门“北京历史文化与创新发展”的课程,联合历史、地理、文化、设计等多个学科的专业教师,共同培育跨学科文创人才。

类似的工作不仅在高校展开,也在文化带辐射的所有区域展开。在海淀上庄,重新恢复和扩大的京西稻田中,无人驾驶的收割机,为人们展示了古老传统和现代智能设备的有机结合。在石景山首钢园,“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在这里再一次开幕,原本的工业园区,如今兼具工业遗迹、冬奥遗产、文化创意园区的多种功能,正成为京西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在房山,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加快建设。在门头沟区,一场延续两个多月,涵盖全境的“京西嘉年华”在2022年的夏天开启,这场盛会中,古村古道、红色遗迹、人类历史、民间非遗、山水人文一一展示在人们面前。

在京西门头沟,中学生姜玥和她的同学们,同样经历着千万年文化的洗礼。而就在琉璃渠的窑厂中,六十岁的琉璃烧制非遗传承人郭立生,在这个春天刚刚回到窑厂,郭立生三代人都从事琉璃烧制,但他的下一代并没有继承这一传统,他自己也曾经长时间离开村里的皇家琉璃窑厂,他一度觉得,这门技艺可能再也没人喜欢了。但如今,一切都在改变,2023年春天的窑火重燃仪式上,有一个特别的环节,一簇放在玻璃灯罩中的火苗,从几个孩子的手里,传递到老手艺人手中,然后由老手艺人重新点燃窑火。

谁说年轻人不喜欢老传统?无论是故宫的文创产品,还是京西的百年小院,都凝聚了许多年轻人的奇思妙想,都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他们都是这个城市中的年轻人,也是这座文化之城未来的模样。

“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七十年的建都史,丰富的生态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今都是当代北京城市建设的财富。”张景秋说,“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对于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成体系、成规模,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转变,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享受,引导人民从文化自信迈向文化自强。”

“一河永定,一门广开。高山仰止,西望东来。”亘古屹立的群山、永恒流淌的河流,曾经育成了千万年的文明史,如今依然在塑造着这个城市未来的模样。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王心

北京市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