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预计今年国内旅游将恢复到疫情前9成,中秋国庆将是全年“峰值”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预计今年国内旅游将恢复到疫情前9成,中秋国庆将是全年“峰值”
2023年03月14日 12:29 红星新闻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兔年春节假期,复苏的国内旅游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旅游市场逐渐回暖,旅游消费信心提振。那么,今年的旅游市场将迎来什么样的波峰?在各地文旅局长“花式内卷”宣传之下,能否再造一批旅游新城?带着种种问题,红星新闻聚焦文旅产业新业态,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进行了深度对话。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 受访者供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 受访者供图

旅游市场回暖可持续吗?

今年的波峰还有几轮?

1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2023年春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旅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亿元,同比增长30%。

旅游行业率先交出了提振消费信心的亮眼成绩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指出:“2023年的旅游业迎来了开门红,走出了高开稳走的新格局,以后还会逐渐加速回暖。”他认为,当前我国有充分的理由对2023年的旅游业保持乐观,同时也对产业复苏和旅游消费振兴保有信心。

行业预测的数据同样可观。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月20日发布的预测数据,预计2023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约45.5亿人次,同比增长73%,约恢复至2019年的76%。2023年全年入出境游客人数有望超过9000万人次,同比翻一番,恢复至疫情前的31.5%。

戴斌对今年的旅游波峰也有着详细的预估,他告诉红星新闻,节假日是旅游市场的晴雨表。由于今年清明节没有调休,所以会出现第一个小高峰,作为旅游市场进一步提振的准备。而到了五一长假,第二个高峰期就会到来。

第三个高峰期,预计会出现在今年暑期。“我们有3亿大中小学生,他们的放假会带动周边游,也会带动全家的远程旅游,这其中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会成为旅游市场主力军。”戴斌还特别提到避暑旅游市场的恢复,他预计该市场将很快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

而第四个高峰期,则集中在今年中秋国庆节,此时会迎来全年旅游的“峰值”。

“从全年情况看,我们预计国内旅游会恢复到2019年的9成左右,收入会恢复到2019年的75%左右。换言之,国内的旅游市场将在今年实现基本恢复。”

扩大游客出游半径

“看展式社交”或成热资源

“旅游业是经济属性较强的文化现象,只有游客产生消费,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就业乃至非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利用,才会发生起到根本性作用。”戴斌说,但游客出门旅游了,并不完全意味着旅游消费就会大幅度提升。

戴斌告诉红星新闻,行业内除了对出游人数进行监测,同时也会对出游的半径进行考量,这往往和消费水平直接挂钩。出游半径监测主要考量两组数据,一是出门旅游走了多远,比如从北京到上海,那么就是长途旅游,这背后产生的机票火车票、住宿费、餐饮等就会是消费必然。

第二组监测的数据则是到达目的地后,游客在当地的活动半径有多大。“比如游客到达了青城山,但并没有旅游而是在一个农家乐里喝茶聊天,那么出游半径就大大缩短,这背后带来的旅游消费也就很有限。”

↑青城山 资料图片 图据IC photo↑青城山 资料图片 图据IC photo

戴斌表示,游客出游越远,在目的地活动的半径越大,那么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拉动效果也就越强。而根据第一财经此前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有60.2%的受访者在今年有国内游计划;在旅游消费支出上,有57.39%的受访者今年人均单次旅游消费支出预算在1万元~2万元,32.6%的受访者单次旅游消费支出预算在5000元~1万元。

因此,在戴斌看来,要拉动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活跃,只吸引游客来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扩大其旅游的半径,而这背后就需要当地补齐旅游市场,开发旅游特色。“比如一些非遗文化遗产,一些产业链的衍生工作要做好,而不是让游客待在一个区域,没有其他地方可选择,可参观游玩。”

眼下跨省出行不再受限后,文旅赛道上谁会成为下一个“龙头”?在戴斌看来,“一老一小”两大群体的出行热潮,将成为旅游行业培育新增长点的养分所在。

“一小”即研学旅行市场。戴斌认为,虽然研学旅行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但同样也具有全生命周期。“这背后带动的父母、老师陪伴出游,使得旅游产业面向的主体广泛;而研学旅行的精品化,也会让更多精神层面的旅游链条被开发。”

戴斌认为,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旅游已不再只局限于山水风景,而是要追求更高阶的精神世界。基于此,家长或老师组织孩子进行研学旅游就会逐步成为新热点。“如果能将大概3亿大中小学生市场构架起来,再加上家长和老师,那么产业规模会非常庞大。”

戴斌还预测,“看展式社交”将会逐步渗透,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旅游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同时,诸如科技馆、星空摄影基地、航天技术展等科技旅游也会随之发展。“比如去看看天眼工程的复刻、看看天文馆,这些过去我们认为的‘冷知识’,或许会在新的旅游契机下成为‘热资源’。”

另外,“一老”也同样会为旅游的复苏提供发展机遇。“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其中60~70岁群体的老人,有着充足的时间、精力和预算,这将会成为未来旅游市场的新主力军。”

戴斌认为,康养旅游会催生出一批更高旅游需求,其中休闲度假、高品质主题旅游也会是未来赛道上的新秀。

文旅局长“花式内卷”值得肯定

但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

古风飘飘的四川甘孜文旅局长,“白衣侠客”的湖北随州文旅局长……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旅游宣传也有了新方式。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旅游目的地,各地文旅局长也掌握了短视频的“流量密码”,亲自上场成了各自城市的旅游新名片。

↑随州文旅局长解伟扮作“白衣侠客”↑随州文旅局长解伟扮作“白衣侠客”

文旅局长们的“花式内卷”,的确取得了好成绩。“去哪儿”大数据显示,近两周文旅局长酒店预订带货指数前几名目的地为:四川甘孜、湖南湘西、河南安阳、湖北随州、新疆塔城。其中,四川甘孜、湖南湘西、河南安阳近两周酒店产品预订量比2019年同期增幅超30倍;四川甘孜旅游局长带货指数最高,下单增幅最高达近80倍。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管理者的局长们能突破创新,一改政府官员的刻板形象,主动宣传代言自己的家乡,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戴斌说,但一个旅游城市要走得远,吸引更多的人,仅有宣传方式上的突破还远远不够。

“旅游需要网红,但网红不是全部。”戴斌告诉红星新闻,旅游业的发展根本在于目的地形象的维护,这背后更考验的是旅游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商业环境的提升、旅游产品的完善,而宣传只是多一个让游客对城市认知的方式,“知道”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游客怎么来,来了怎么留,才是旅游城市要思考的根基。

因此,在戴斌看来,于一座城市而言,真正的形象宣传,只能是老百姓的口碑。一个城市的形象固然需要用心打造,但更重要的是发现游客的共同感知,这就是城市的旅游活力所在。

“一万个人去一座城市,就会有一万种不同的感觉,我们应当找出这些不同感觉中的共性来,这就是这座城市的旅游优势。”戴斌举例称,比如说起成都,人们想到的关键词是休闲,那么商业街的打造、公园城市的建设就是重点;比如说起北京,想到的关键词是历史,是整个文化政治中心,那就需要把相匹配的旅游资源巩固加强。

在戴斌看来,城市的特性不是政府写出来的,而是老百姓自我感觉总结出来的。因此,管理者应当重视老百姓的口碑,结合这些“口碑”提高旅游资源管理,而不是去硬造城市宣传的重点,脱离实际。“只有了解自己城市的特点,才能创造出对应的资源条件来推动发展。”

“所以我们呼吁,更多的旅游局长在做好宣传的同时,也要去看看老百姓的旅游评价,更要花精力放在当地旅游目的地接待体系的完善上,对游客权益保护等公共服务和市场管理也要同样上心。”戴斌说。

预计今年出入境旅游

能恢复到2019年的三成到四成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再发通知:3月15日起,试点恢复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第二批)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第二批名单共有40个国家,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等热门欧洲国家。

↑图据文旅部官网↑图据文旅部官网

由中国旅游研究院2月20日发布的《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中指出,伴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业活动的恢复,商务旅行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入境旅游恢复的主力支撑。《蓝皮书》中预测,今年全年出入境旅游游客人数有望超过9000万人次,同比翻一番,但仍只恢复至2019年的31.5%。

吸纳外国游客入境游,同样是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支撑。但为何入境游回暖不如国内游迅速?戴斌分析认为,由于入境旅游涉及到签证办理、航班供应、价格调整等更多市场机制管理,所以入境市场的准备周期比国内旅游要长,反应时间也就更长。

戴斌预计,今年全年的出入境旅游或许能恢复到2019年的三成到四成:2019年的入境是1.45亿人次,出境是1.55亿人次,加起来是3个亿的入境总人数。所以如果能恢复到2019年的三成,也就是至少9000万人次出入境旅游,那么旅游市场的活力将更稳步地提升。

因此,戴斌认为,当前应该下更大的力气来吸引国际游客的到访,进一步放开对入境旅游的限制。“过去3年,入境旅游受疫情影响很大,随着当前全球旅游业进入全面复苏新阶段,入境旅游也将开启全新局面,我们要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对外宣传、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力量,面向国际市场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以‘美好中国’为旅游主形象,实施入境旅游振兴计划。

同时,戴斌也提醒,旅游产业复苏后,过去遗留的旅游问题也可能重新抬头。“我们要谨防过去市场中一些顽疾会跟着卷土重来,比如不合理的低价游导致的强迫消费、诱导消费等陷阱,现在仍然需要下力气治理。”

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奇 吴阳 实习生 李逸凡 北京报道

责编 任志江 编辑 张莉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