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1月10日消息(刘定洲)1月8日,在“2023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数创未来成果发布会上,中国信通院、中国铁塔共同发布了《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发展研究报告(2022年)》。
“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是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壮大过程中,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报告开宗明义指出。
报告强调,我国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历经“企业自发”、“政府主导”、“独立运营方”三个发展阶段,以2008年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纳入监管、2014年中国铁塔作为独立运营方正式成立为分水岭。从报告可以看到,2014年以来,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开始加速,8年来实现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铁塔模式”获得广泛认可
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铁塔共享率仅为14.3%,共建共享发展空间依旧巨大。进入独立运营方阶段后,在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以及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家建设、多家使用、社会共用”的“铁塔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共建共享模式成效更加凸显。数据测算,8年来共建共享共节省投资1720亿元,减少碳排放2670万吨。
报告从五大方面介绍了第三阶段共建共享取得的显著成就:
一是优化建设环境。通信业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但缺乏《电信法》支持,曾饱受各种建设阻碍、刁难,有苦自知。中国铁塔成立后,已经推动29个省份颁布通信设施建设和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从而提供了基础性的法律保障。推动通信设施建设纳入地方规划,与30个省级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外促进公共资源开放,提升通信基础设施地位,让铁塔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形成了共识。
二是促进行业发展。基于共建共享,8年来少建新塔96万座,累计节省投资1720亿元。同时通过“通信塔”变“社会塔”,进一步挖掘了通信设施的潜在价值。2021年,中国铁塔新建地面宏站的社会资源利用率达到16.6%,新建微站的社会资源利用率达到58.3%。同时,我国能够在5G时代始终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共建共享带来的网络建设“加速度”,功不可没。
三是保护生态环境。除了碳排放的大幅下降,通过共建共享还节约了土地资源5.5万亩、节约钢材420万吨等,并新建光伏站址超过1.1万座(截止2021年底),不仅减少碳排放,还提升了偏远区域的网络稳定性。而通信塔变社会塔,也为渔政监管、环境治理、乡村治理等领域提供助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是保障网络运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时监控,有效提升了通信网络的运行效能。仅在通信设施应急保障方面,2022年来中国铁塔累计投入保障人员64.1万次,保障车辆32.4万次,有力应对全国各地的气候、地质等灾害,并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的通信保障。
五是促进惠民共享。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是中国一直以来着力推进的地方,中国铁塔协同运营商建设了普遍服务站址5.5万个,并对2020年后新建普遍服务站址给予塔租50%优惠,推动贫困村通4G比例超99.9%。与中国铁塔成立之初相比,新建铁塔中农村及乡镇站址占比从32%提升至62%,几乎翻了一番,有效弥合了“数字鸿沟”,助力脱贫攻坚。
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展望
报告认为,我国将进一步深入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通信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和基石、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建设需求将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创新引领、均衡协调、绿色环保等高质量发展要求。
“共建共享作为竞争性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有效建设模式,未来在拓展跨行业共享、提升存量资源共享价值、优化共享机制等方面还将进一步深入发展,并将发挥新的更大作用。”中国信通院在报告中评价。
例如,在跨行业共建共享中,通信基础设施与市政、交通、电力、公安及更多行业设施资源的双向共享和融合共建,需求迫切、空间巨大;存量资源共享价值提升方面,在“新增共建”的高峰期过后,“存量共享”的重要性逐渐增强,深化共享激活沉没成本,为企业和行业增长增添新动能;优化共享机制方面,既要将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优化、细化和推广,也要在未来的跨行业共建共享中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探索新模式,带来建设和运营效益的持续提升。
报告还梳理了中国铁塔8年来在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过程中打造的标杆性案例,包括网络共建、跨部门共享、其他场景3大类10小类共计34个,并在报告中进行了详细阐述。浏览上述案例,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价值和潜力,做到了“共享共赢”。
附:《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发展研究报告(2022年)》下载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