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这一碗

程华

初吃绿豆面,就喜欢上了。

2000年前后,我与同事出差去石柱。

彼时重庆交通发展滞后,200多公里外的石柱,于我而言那么遥远:从主城乘船顺江而下,六七个小时后到丰都,再坐车两个多小时抵达石柱县城。一路舟车,我晕车晕船昏昏然。

石柱山川雄奇、森林莽苍,滚滚长江养育了汉、苗、土家等20多个民族。这里有巾帼英雄秦良玉故里传说,有“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中国最大莼菜生产基地”等等美誉,一曲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唱得风轻云醉山高水长……但历史原因加上地理位置偏僻、绵延大山阻隔,这里多年来经济发展始终滞后。

到达石柱,天已擦黑,就近找一家招待所住下。次日早,几人出去寻吃的。街道逼仄冷清,人车稀少。寻至一家鸡毛店,见门口一个竹簸箕里摊了一把形似宽面条的吃食,一指多宽,淡绿,通身柔软,密布些气孔样的凹凸。

“这是啥?”

“绿豆面嘞!”老板一口当地口音,声调起伏像唱歌。

“那一人一碗尝尝!”

“呃,就这些,只够做一碗……”老板说,生意清淡不敢多进货哟。大家愣了愣。其余四位皆男士,论年龄我该称“老师”。看“老师”们不约而同礼让于我,我索性摆出“恭敬不如从命”的表情。

五碗面上桌,惟我这碗是淡淡的绿。作料看来与重庆小面无异,辣椒红艳、芫荽青翠,辅以碎芽菜、榨菜,几粒炸得酥脆的黄豆,一碗面色彩淡雅又浓烈。夹一根入口,滑溜溜的,软糯、绵实,有豆与青菜的清香游弋于唇齿间。

老板一脸春风介绍起做法,说来不太复杂但也绝不简单:上好的绿豆拿清水浸泡,冬一昼夜,夏只需半日。大米用清水浸泡至用手捻压呈粉状无硬心,滗干水。将绿叶蔬菜洗净切碎,同泡好的绿豆、大米拌匀,加水磨浆,再调入淀粉搅匀。那浆汁略浓稠,呈悦目的淡绿。平底锅烧至三四成热,少许菜油润锅后,舀一勺浆汁一圈圈摊于锅中,待面皮八成熟,翻面再烤一会,取出放筲箕上,一张张重叠摊晾,绿豆面便告成。吃时拿刀切成宽条,锅里开水稍烫几下,挑入打好作料的大碗里即成。“这个不能煮,一煮就泥了嘞!”

于是,绿豆面在胃的记忆库中扎了根,但之后屡屡擦肩而过:要么公干,行色匆匆;要么采风,好客的石柱人定会端出他们认为更好的吃食待客。近七八年鲜有机会再去。石柱,就此停留在记忆中先天优越又后天不足的模样。

2021年国庆长假,一家人驱车去黔江游玩。黔江与石柱、酉阳、彭水等地同属三峡库区,都是重庆直辖后从四川划归重庆。当年流传俚语:“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意即要让蜜罐里长大的孩子见识生活艰辛、懂得珍惜当下,毋需多言,只带他们去这些地方走走就行。清晰地记得,当年我们的“三菱”越野缓行于泥泞山路,沿途几个背书包衣服缀补丁的孩子齐刷刷对车行队礼,被寒冽山风吹得通红的小脸上,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让人想起那个叫苏明娟的“大眼女孩”。好在,随着重庆经济飞速发展,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这句著名俚语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

与石柱一样,黔江境内也分布着多个少数民族,两地民俗风情与生活习惯多有相似。在老重庆土著看来,石柱与酉秀黔彭历来是一棵树上散开的枝叶,根脉始终分不开。说不定能寻到心心念念的绿豆面?

多年未去,黔江今非昔比。想当年城区只有招待所,门可罗雀,哪像如今游客如织,天南地北的口音回荡在各大景点和街头巷尾。

次日,到酒店楼下吃早餐。在花样繁多的吃食阵营里,我居然一眼瞥见了“绿豆面”字牌!细看又有些狐疑:这绿豆面,身条比记忆中的窄一半多,颜色也大不同,淡黄,类似干面。

夹一筷入口,面条筋道,作料鲜香,好吃。但遗憾非我寻的“这一碗”。游玩归来,不甘心,又沿街寻去,见一小店店招“绿豆面”,遂欢呼。酒店的不正宗,背巷里的一定错不了!

然而,只瞥一眼热情的店主端上的“绿豆面”,我沮丧了,死心了。想来,还得在石柱才有望吃到当年那一口罢。

也是巧,时过一个月,我接到市公安文联一个采访任务:7月21日,石柱县局交巡警大队车管所民警冯中成为保护战友和群众被刺牺牲。听说,出殡那天,他的战友和当地群众含泪送别这位土生土长的石柱人,这位为家乡洒尽最后一滴血的普通警察。我将赴石柱采访冯中成的生前事迹。

时间紧迫,只有一天一晚。看来“绿豆面”计划还得往后搁。

如今从主城去石柱,动车就一个多小时。下了动车,与接我的县局政治处女警小牟一起赶往车管所。沿途是我完全陌生的城:依旧满眼青葱,但当年冷清旧陋的窄路小巷已被平阔的大道、时尚的高楼、热闹的步行街取代,最值得欣慰的是,许多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仍在,尽管可能是新建或翻修的。正是这些建筑,让小城保有了原生态的古朴与鲜明的辨识度。“如今石柱已摘掉‘穷帽’,我们是‘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听我聊到多年前印象,小牟笑着数出一长串新鲜称谓,自豪感荡漾在脸上。

采访工作快速推进。次日,我和小牟赶到冯中成家中,在他的妻子与女儿支持下完成了采访。“他在偏远的马武、龙沙工作好多年,默默为当地群众做事,他们也念着他。最近几年他调到车管所,一家人能天天一起吃饭了,没想到……”妻子又红了眼眶:“他呀,一辈子就喜欢跑步、看书。他的书大多是县图书馆借的,也不让我给他买穿的,说把钱留给女儿读研究生……”采访快结束时,妻子偶然提到他爱吃绿豆面。“大麻大辣,坐那‘呼呼’很快一大碗……”

我心中一动。是呀,绿豆面不是许多石柱人的心头好么?

“自家做绿豆面吗?”

“没,现在市场有现成的卖,回家烫一烫就吃,很方便。早些年我们是自家做。那时候啊,磨浆这些力气活他抢着干,我爸妈负责下锅,一大家人一边磨啊烙啊切啊一边摆龙门阵,好热闹啊……”絮絮说着,女人眼神渐渐迷离,仿佛合家团聚欢声笑语就在昨天……

“我想吃绿豆面。”从冯中成家出来,我径直对小牟说。小牟点点头,带我穿过热闹的街道,走进一家不起眼的小面馆。“这家不错,正宗的嘞。”

正值饭点,铺面里人气颇旺,几张小桌坐满食客,有夫妇模样的,有大人抱小孩的,有年过古稀吧着叶子烟的,一脸悠然,气定神闲。“二两,老规矩”“还是多青,宽汤”,老老少少嚷一嗓子便找位子坐下,显是熟客。有的相互扯着家长里短,笑容里透着小城人特有的淳朴。

见我站在灶台边愣愣地看,手握漏勺麻利地烫面的大嫂有些腼腆:“妹,你坐,很快就来了哦!”

我嗯嗯应,还是站着。我想看看,虽然说不清到底想看什么。这家小馆离冯中成的家很近,想必他与妻子和女儿也来过?

少顷,一大碗绿豆面上桌。辣椒红艳、葱花青翠,切碎的芽菜、榨菜,几粒炸得酥脆的黄豆。我仔细夹一根入口,软糯、绵实、清香,与当年毫无二致。但我分明吃出了另一层味道——更醇厚更深情,令人欣慰也叫人落泪的味道。

(作者系全国公安文联会员)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